用佛像铸造的钱——周元通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9 05:27 4

摘要:周元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货币,始铸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系仿唐“开元通宝”钱制铸钱,铜质小平,隶书对读。“元”字第二笔左挑,背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星纹或左、右或上、下,月纹不常其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穿之一角。每钱背月似为八卦方位之一。因此

五代十国时期的周元通宝,铸造时间虽然不长,但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材质而声名显赫,成为讲中国古钱币绕不开的一座山。

周元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的货币,始铸于周世宗显德二年(公元955年),系仿唐“开元通宝”钱制铸钱,铜质小平,隶书对读。“元”字第二笔左挑,背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星纹或左、右或上、下,月纹不常其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穿之一角。每钱背月似为八卦方位之一。因此说月纹与阴阳五行、新生、日初上有密切关系。种类不多,铸工精美,有背龙凤、星斗日月、周处斩蛟等吉语纹饰的,都是后朝所铸造。

周元通宝因是熔佛像铸成,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有灵气,可护佑平安,历朝历代都有收集佩戴。也有以周元通宝为钱文铸造的各种花钱,有广大的群众基础。

周元通宝用佛铜铸造,辟邪效果好,民间还衍生出许多关于此钱能治病的说法。在《书影》中说“妇人手握此钱,可治难产”;清代金陵(即南京)地区有难产妇女手持周元通宝即可顺利分娩的习俗,还有人说周元通宝能治疟疾。《秋灯丛话》说,清顺治初孝感多病症,或于古钱币中检周元通宝一文,持之即愈,远近宣传,每文值一缗。

周元通宝的铸造者是周世宗柴荣。柴荣,(公元921年-公元959年),本姓柴,后改郭氏,后仍习称柴荣,邢州尧山县(今河北隆尧)人。五代时期政治家,后周第二位皇帝。

本篇主要说周世宗铸造的周元通宝。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毁佛铸“周元通宝”钱。臣下有人不赞成,周世宗以理训示臣下说:“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群臣皆不敢言。世宗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所,毁寺庙铜像铸成周元通宝,并派臣赴高丽购铜,禁止人民藏铜。

灭佛运动中,柴荣下令凡是在后周国境内的寺庙,除了有皇帝特批的之外,其余一律拆毁,每县只许留一座,而且以后无论什么人都不得批准新建寺庙。老百姓也不得擅自出家,如果真有谁一心向佛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先通过考核。男子出家最低年龄为十五岁,女子出家最低年龄为十三岁。达到年龄条件的可以去参加“面试”,内容是当场背诵佛经七十纸至一百纸。要说这个条件也不算苛刻,如果连佛经都不会背,你说你去当什么和尚呢?

经过两个月时间的灭佛运动,后周国内拆毁寺庙三万三百三十六座,强制还俗僧尼六万一千二百人。

柴荣为什么要灭佛呢?

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当时,连年征战,土地荒芜,水利失修,国民经济萧条,以至于“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这导致的一个突出后果便是,社会动荡导致许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门,致使佛教迅速发展。当时有这么一个规定,和尚、尼姑以及寺庙所属的产业均可以免除税赋。于是很多财力雄厚的家族就利用这个规定钻空子,他们与寺庙合作,将自己家族的产业挂名到寺庙名下,这样一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逃避国家税赋。私自建造佛寺、剃度僧尼、熔铜钱铸佛像,全无法度,罪犯与逃兵也往往乘机削发为僧以逃避惩罚,而“缁徒(僧侣)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不仅有碍社会治安,加上僧尼寺院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因而也严重影响了后周的赋税与兵役。

面对这种局面,柴荣果断地决定开展灭佛运动。事实证明,他的这一做法成果颇丰。后周国库收入迅速增加,从各地寺庙中拆毁的铜制佛像被重新熔制铸造成铜钱,被强制还俗的僧尼还为后周新增了一大批劳动力。

公元959年,柴荣在御驾亲征“燕云十六州”的时候突发疾病去世了。古代医学不发达,一场小病直接要命的情况很常见。但还是有许多迷信者认为,这是柴荣触怒佛祖而遭到的惩罚。

北方的佛教发展受到限制,周世宗此举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代武帝一起被列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禁佛”,也称“三武一宗法难”。史学家司马光赞扬:“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

来源:云乐茶乐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