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为强化岗位供需对接,多地通过“线下招聘会+线上零工市场”等服务模式,通过集中发布岗位信息、提供现场洽谈空间,为原本分散在“马路市场”上的零工就业群体,提供更规范、更有保障的就业选择。零工就业者告别“马路蹲”,折射出优化就业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就业需求的重要
近日,为强化岗位供需对接,多地通过“线下招聘会+线上零工市场”等服务模式,通过集中发布岗位信息、提供现场洽谈空间,为原本分散在“马路市场”上的零工就业群体,提供更规范、更有保障的就业选择。零工就业者告别“马路蹲”,折射出优化就业服务、满足不同群体就业需求的重要趋势。
零工经济既是传统岗位的“补位”,也是新就业形态的“前锋”。从搬运、保洁等传统零工,到外卖配送、直播带货等平台型工作,零工经济的灵活性为许多劳动者提供了更大的转圜空间。与此同时,零工市场往往也面临“信息散、渠道杂、权益弱”的问题,既不便于求职者寻找合适的岗位,也容易滋生非法中介、虚假招聘等乱象。
在这一背景下,推动零工就业健康发展,不仅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破解“好不好”的难题。这需要各级人社部门、社区基层组织、平台企业共同发力,让信息流通更高效、服务供给更精细、权益保障更完善。
其中,信息撮合是零工就业服务的首要一环。近年来,不少省市探索“线下零工市场+线上信息平台”的双轨服务模式,推动“零工驿站”建设,并同步推出线上配套服务。随着新生代劳动者求职习惯的变化,更多求职活动发生在线上。通过“附近的工作”等小程序,求职者可结合定位信息浏览周边岗位,提升岗位匹配效率,实现让技术服务于人的目的。
当然,优化零工就业不能只盯着眼前的“找活”问题,还要考虑长远的就业质量。从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到工伤保障、社保接入,都需有相应的制度托底。在一些地方,有关部门探索为灵活就业人员建立“职业档案”,既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求职者,也为特定群体积累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平台。又如在社会保障层面,推动适配零工特征的“个人账户+平台缴纳”机制,有助于解决某些劳动者“缴不了、交不起、不愿交”的困境。
让零工就业者离“附近的工作”更近,是就业环境与公共服务的一次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还需不断自问:我们有没有让零工就业者被看见?如何让他们在工作中更安心?能不能为他们的未来创造更多可能性?对此,各界还需共同努力,通过提供有温度的就业服务,让这些劳动者有方向、有奔头、有安全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