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格达湖畔的夏夜,新疆“兵超”赛事的欢呼声与哈萨克族毡绣非遗市集的灯光交相辉映。这动人的场景,正是师市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缩影。
青格达湖畔的夏夜,新疆“兵超”赛事的欢呼声与哈萨克族毡绣非遗市集的灯光交相辉映。这动人的场景,正是师市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师市以制度创新为根基、以非遗焕新为脉络、以文旅融合为引擎,探索出一条“输血与造血并重、传承与创新共生”的文化发展新路径,让兵团精神与多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制度创新:构建文化治理的“六师模式”
“每月6日、16日、26日,打开抖音就能学法。”五家渠市民王芳的习惯,折射出师市文化治理的创新突破。师市司法局打造的“逢六说法”直播栏目已累计覆盖群众15万人次,以“互联网+”思维破解了边疆普法的时空限制。
这一创新源于师市建立的“三单两书”制度——通过年度普法责任清单、重点任务督办单等机制,将43个部门的普法责任量化细化,推动文化治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制度创新同样成效显著。师市文旅局负责人介绍:“我们对迷糊戏等非遗项目实施抢救性记录,建立数据档案,再通过展演、教学实现活态传承。”这套“普查-保护-活化”全链条机制,使新疆曲子戏、哈萨克族毡绣等4项技艺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
今年夏季,红旗农场复排的《状元与乞丐》融合传统与时代元素,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彰显了制度保障对文化生命力的激发作用。
非遗焕新: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
在红旗农场非遗工坊,阿依古丽的“兵团红+民族风”系列毡绣产品正通过直播热销。这个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领的合作社,去年产值突破200万元,将传统技艺变为富民产业。
师市通过“非遗+电商”模式,在2024年非遗购物节期间吸引300万网友围观,让老手艺接轨数字经济。更具突破的是“花卉+”全产业链实践:连续举办20届的郁金香文化旅游节,从10万株种球发展到350万株规模,形成西北最大的郁金香景观带。
今年第二十届郁金香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超32万人次,实现收入1.68亿元。通过开发蹦极、音乐节等新业态,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5.5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提升400%,成功破解了“花期短、业态单一”的行业困局。
赛事经济:文旅融合的乘数效应
“下午赏花、傍晚观赛”成为乌鲁木齐游客张磊的周末新选择。今年引入的新疆“兵超”赛事,将足球激情与文化体验深度结合,带来显著文旅增量:青格达湖景区日均游客超3000人次,周边餐饮营业额增长20%,酒店入住率提升30%。师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借鉴贵州‘村超’经验,构建‘观赛+旅游+消费’完整链条。”
这一成功缘于师市“两区联动”“一圈四链”的产业布局。通过开通跨城专线、推出文旅大礼包等举措,“兵超”赛事带动全市旅游花费增长19.2%。
2025年上半年师市文旅产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累计接待游客264.8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14.8%。
文化认同:从代际传递到兵地共融
在五家渠第一小学的非遗课堂上,孩子们学唱新疆曲子戏的稚嫩嗓音令人动容。这种文化浸润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师市开发的“群众法治大培训”App吸引注册学员9778人,法治积分兑换机制让学法从被动变为主动;原创法治动漫人物“达达”和“香香”推出的105部微动漫,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
在五家渠文化中心,山西援疆团队打造的音乐剧《扎根》正在彩排。自2013年晋疆结对以来,两地共建“文艺轻骑兵”巡演、晋疆青少年书画联展等品牌。2024年,双方签订“订单式”人才援疆协议,38名六师文艺骨干赴晋跟岗学习,为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兵地文化交融更添活力。红旗农场与吉木萨尔县剧团联袂呈现的“兵地融合”戏曲专场,让艺术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师市通过27个基层文化站、全年200场惠民活动,让文化润疆走进群众心里。如今,基层文化参与率已达82%,文化认同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当暮色再次降临青格达湖,星空下的快闪活动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各族群众同声合唱。这温暖的场景揭示了文化润疆的深层逻辑——它不仅是节目下乡、展品陈列,更是精神土壤的持续改良。从郁金香节到“兵超”赛事,从非遗工坊到普法直播,师市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诠释着“以文铸魂、以文化人”的深刻内涵。
注明来源 违者必究
全媒体记者:韩海鹏
文中均为资料图
编 辑:鲍 飞
一 审:鲍 飞
二 审:张新慧
终 审:牛宏君
投稿邮箱:2172413502@qq.com
来源:端庄海洋V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