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历史上从不缺乏显赫的共济会成员——从诗人普希金、名将库图佐夫,到沙皇彼得三世、亚历山大一世和保罗一世。尽管拥有如此显赫的传承,这个组织却长期被俄罗斯官方与东正教会视为眼中钉。直到今天,局面发生了戏剧性逆转。
2025年3月,俄罗斯共济总会在莫斯科举行年度集会
俄罗斯历史上从不缺乏显赫的共济会成员——从诗人普希金、名将库图佐夫,到沙皇彼得三世、亚历山大一世和保罗一世。尽管拥有如此显赫的传承,这个组织却长期被俄罗斯官方与东正教会视为眼中钉。直到今天,局面发生了戏剧性逆转。
作为全球最古老的兄弟会组织,共济会在俄屡遭封禁,成员被流放、逮捕、污名化,甚至被诬陷为"撒旦崇拜者"或"全球阴谋集团"。其神秘特质在这个对西方事物充满警惕的国度,经常招致猜忌。1991年苏联政变期间(“八一九事件”),民族主义者更散播"共济会-犹太阴谋论",指控他们意图从内部瓦解苏联。
即便在当代俄罗斯,敌意仍未消散。2017年,民族主义政客米洛诺夫曾要求联邦安全局对共济会展开刑事调查,妄称其是接受外国资金、从事非法政治的"内敌"。
但如今,共济会或许已成为俄罗斯最安全的民间组织之一。俄罗斯共济总会(UGLR)最高大师安德烈·博格丹诺夫宣称,该组织在俄运作"毫无阻碍"。事实似乎的确如此——在萨维奥洛夫斯基地铁站附近的总会雪茄室里,那些吞云吐雾、年过半百的会员们,既未被贴上"极端组织"、"外国代理人"等标签,也没有遭到政治打压。
百年浮沉:从"石匠行会"到精神贵族
共济会传统可追溯至中世纪,18世纪30年代由英法德移民带入俄罗斯。这个没有统一意识形态的组织,只强调自我完善与兄弟情谊。其符号体系源自所罗门圣殿的建造寓言,会员通过秘密握手礼、围裙、圆规等工具标识身份与位阶。
在沙俄时代,共济会曾为教育医疗做出贡献,创办学校、图书馆甚至免费医院。但叶卡捷琳娜二世因忌惮其在贵族中的影响力,多次颁布禁令。东正教会更视其誓言为对基督教的亵渎。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后、1918年布尔什维克夺权时,共济会又两度遭全面封杀。
当代生存法则:低调、爱国与"非政治化"
如今,俄罗斯约1300名共济会员分散在53个分会,多为欧洲部分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男性。UGLR深谙生存之道:
极致低调:仅最高大师可接受媒体采访,社交媒体发布照片必需模糊人脸爱国表演:每年5月9日向无名烈士墓献花圈,5月24日致敬西里尔字母创造者,宴会上高唱 国歌政治绝缘:严禁会内讨论政治宗教,公开宣称无政商精英会员(说唱歌手Ptakha的短暂加盟除外)克里姆林宫显然欣赏这种姿态。博格丹诺夫不仅受邀出席普京2024年就职典礼,此前还参加过梅德韦杰夫的就职仪式——这些互动悄无声息,未引发任何波澜。
危险平衡:资金困局与扩张
会费与捐赠是唯一资金来源,博格丹诺夫坦言这是"避免被定为外国代理人"的关键租赁新会所需政府批准,易招致不必要的关注会员激增可能引发安全部门警觉正如历史学者安德烈·佐林所言,俄罗斯共济会早已学会在钢丝上行走。当克里姆林宫与共济会达成"互不打扰"的默契时,或许正如博格丹诺夫所说:"有些秘密,本就该永远保持秘密。"
来源:双面苏格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