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开美国短暂的两百年历史,找不到人民揭竿而起,逆天改命的事件。美国从建国至今谈不上开创了太平盛世,相反,美国历史上的每一天都伴随着血腥和残暴。然而暴政之下,美国民众却鲜有反抗,影响较为广泛的运动都屈指可数,揭竿而起,改朝换代,更是不曾有过。
翻开美国短暂的两百年历史,找不到人民揭竿而起,逆天改命的事件。美国从建国至今谈不上开创了太平盛世,相反,美国历史上的每一天都伴随着血腥和残暴。然而暴政之下,美国民众却鲜有反抗,影响较为广泛的运动都屈指可数,揭竿而起,改朝换代,更是不曾有过。
先说说美国历史上影响较为广泛的抗争。
1794年威士忌叛乱。联邦政府为偿还独立战争债务,对威士忌酒征收高额消费税,引发西部边疆农民,尤其是宾夕法尼亚州农民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农民武装抗议,焚烧征税官员的住宅,甚至威胁脱离联邦。乔治华盛顿亲自率领1.3万民兵镇压,起义迅速瓦解。这是美国联邦政府首次用武力维护自身权威的案例。
1831年纳特·特纳起义。弗吉尼亚州的黑人奴隶纳特·特纳因不满奴隶制,带领约70名奴隶发动起义。袭击白人种植园主家庭,造成约60名白人死亡。起义被迅速镇压,特纳被处决。南方各州随后通过更严苛的《黑人法典》,进一步限制黑人自由。
1859年约翰·布朗袭击哈珀斯费里。废奴主义者约翰·布朗试图通过武装起义终结奴隶制。他带人占领弗吉尼亚州的哈珀斯费里军火库,计划武装奴隶。结果起义失败,布朗被绞刑。事件加剧了南北对立,成为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1863年纽约征兵暴动。南北战争期间,联邦政府颁布《征兵法》,允许富人通过支付300美元免除兵役,引发底层民众不满。纽约市爆发持续四天的暴力骚乱,针对政府机构、富人和黑人社区,造成约120人死亡。联邦军队镇压暴动,凸显了阶级与种族矛盾。
1921年布莱尔山战役。西弗吉尼亚州煤矿工人为争取工会权利和改善工作条件,与矿主支持的私人武装及政府爆发冲突。约1万名矿工武装起义,使用步枪和自制炸弹对抗。联邦军队介入镇压,是美国劳工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推动了后续劳工权益改革。
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与城市暴动。种族隔离和警察暴力引发非裔美国人抗议。马丁·路德·金领导非暴力抗议。黑豹党等组织主张武装自卫。1967年底特律暴动、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后的全国性骚乱等。该运动推动《民权法案》和《投票权法案》通过,但种族矛盾持续至今。
1992年洛杉矶暴动。四名白人警察殴打黑人罗德尼·金却被判无罪,引发民众愤怒。引发持续六天的暴力冲突,造成63人死亡、数千人被捕。联邦政府起诉涉事警察,事件成为美国种族问题的标志性案例。
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金融危机后,民众对经济不平等和金融资本的不满加剧。大量民众非暴力占领纽约华尔街等地,口号“我们是99%”。运动未直接改变政策,但推动了“经济不平等”议题的公共讨论。
以上就是美国历史上影响较为广泛的八次抗争。但细究这些事件,无非都是特定的利益群体为争取特定的权利而开展的暴力或非暴力抗争,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改变。以中国历史的推演,美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抗争都足以激发民众暴力推到当局,然而事实是,美国民众每次争取到合适的权益后,抗争就偃旗息鼓了。难道美国民众对暴力的忍受能力超级哇塞吗?
为什么美国民众不揭竿而起,一撸到底?再罗列书面答案之前笔者先阐述自己的观点。
笔者认为美国民众没有革命到底,是因为他们没有揭竿而起,逆天改命的基因,短暂的历史使得美国人民没有辉煌的历史文化沉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口号他们喊不出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农民起义,都透露出底层劳苦大众誓要逆天改命,不死不休的决心和勇气。如果一旦形成暴力对抗,中国人面对统治者的态度是:你提的任何条件我都不在乎,我只要坐你坐的那张椅子。美国人面对统治者的态度是:你提的条件很有吸引力,就这么定了,我们开香槟庆祝吧!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时候美国民众不会选择抗争到底,逆天改命,而是选择妥协开香槟的原因,他们没有这种基因!
那么具体来说美国民众不揭竿而起,抗争到底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制度的弹性和权力分散
1、宪政体制的自我修正
美国宪法通过修正案和司法审查(如最高法院的违宪审查权)不断回应社会诉求。例如,19世纪的废奴、20世纪的妇女选举权、民权法案等,均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变革,避免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联邦制将权力分散到州和地方,矛盾常被“地方化”处理(如各州劳工法差异),降低了全国性冲突的爆发风险。
2、两党制的矛盾吸纳功能
民主党和共和党虽代表不同利益集团,但均接受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社会抗议往往被转化为党派竞争(如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被民主党部分吸纳为“进步派”议程),而非革命性挑战。
二、经济机会与社会流动性的缓冲作用
1、“美国梦”叙事与阶级流动
历史上西部拓荒、工业化与战后经济繁荣提供了阶层上升机会(尽管不平等长期存在),削弱了底层对革命的迫切需求。例如,19世纪末的欧洲工人运动在美国未成主流,部分因移民可通过土地或就业改善生活。
2、中产阶级的稳定器角色
美国中产阶级比例较高(尤其在二战后),其保守倾向和对现有秩序的依赖抑制了激进变革的诉求。经济危机(如2008年金融危机)虽引发抗议,但多数人仍寄望于制度内修复。
三、国家暴力机器的有效威慑
1、联邦政府的军事与警察力量
从威士忌叛乱到布莱尔山战役,联邦政府始终以压倒性武力迅速镇压地方反抗,形成威慑。现代国民警卫队、联邦调查局(FBI)和国土安全部进一步强化了对国内动荡的控制能力。
2、法律系统的“去革命化”标签
主流话语常将反抗定义为“暴乱”(如1992年洛杉矶事件)或“恐怖主义”(如黑豹党被污名化),通过司法手段瓦解抗议的合法性,阻止其升级为革命。
四、文化价值观的消解作用
1、个人主义与反集体行动传统
美国文化强调个人奋斗而非集体抗争,民众更倾向通过诉讼、选举等个体化途径解决问题。例如,劳工运动在20世纪后转向工会谈判而非武装斗争。
2、“例外主义”意识形态
“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和“自由灯塔”的叙事塑造了民众对美国制度的优越性认同,即便面对矛盾,也倾向于相信“自我纠错”而非推翻体制。
五、外部威胁与民族认同的凝聚
1、危机转移与民族主义动员
外部冲突(如冷战、反恐战争)常被用来强化内部团结。例如,麦卡锡主义利用反共情绪压制左翼运动,“9·11”事件后爱国主义高涨,消解了社会矛盾焦点。
2、移民社会的多元分化
美国人口由多族群、多宗教群体构成,利益诉求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革命主体。种族矛盾(如白人与少数族裔)反而被权力结构利用,维持“分而治之”的局面。
六、媒体与资本的利益捆绑
1、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
资本控制的媒体倾向于放大个体成功案例、淡化结构性不公,将贫困归因于个人失败(如“福利皇后”叙事),削弱阶级意识。
2、科技与消费主义的麻醉
娱乐工业与消费文化(如好莱坞、社交媒体)转移民众对政治经济矛盾的注意力,形成“面包与马戏”式的社会稳定。
美国未发生大规模革命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制度弹性、经济缓冲、暴力威慑、文化消解与资本控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模式虽能维持表面稳定,却未根除深层矛盾(如种族主义、贫富分化)。近年来,政治极化、阶级固化与民主制度危机加剧,美国能否长期避免系统性崩解,仍是未知数。
来源:阳春里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