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断供”核心数据库?瞄准这一科研短板,国家已出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9:28 2

摘要: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称自2025年4月4日起禁止位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布文件,称自2025年4月4日起禁止位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家的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

NIH称,上述措施符合第14117号行政命令和28 CFR第202部分“防止受关注国家/地区或受关注人员访问美国敏感个人数据和政府相关数据”的规定。

随后,包括全球最大、最权威的公开癌症数据库之一的SEER在内的多个数据平台禁止中国用户使用,无法获取相关数据。

这一禁令从公布到落地,时间之短令人猝不及防,立刻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专家表示,美国单方面向中国等国家封锁相关数据权限,将对科学发展产生负面作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隶属于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的官方部门,是美国最主要的生物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之一,掌握和管理着包括GenBank、PubMed等诸多重要的科研数据库。

生物医学研究产生的数据量庞大且复杂,包括基因组、蛋白质组、临床试验等,有效地存储、管理和整合这些数据至关重要,是推动科学研究、促进临床应用和改善公众健康的关键。

需要指出的是,NIH此次举措主要针对的是“受控访问数据”,影响尚为有限,但未来是否会扩大限制范围仍未可知。

业内人士认为,在美国“倒行逆施”的大背景下,一切都要做最坏的打算,需要摒弃侥幸思维,未雨绸缪,加强中国自主生物数据平台建设

近年来,以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机构和公司在公开生物数据库建设上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距离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此次事件敲响了警钟:“科学无国界,但科研命脉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已刻不容缓。

历史反复证明,封锁从来阻挡不了科学前进的脚步。相信这场没有硝烟的"数据战争",终将淬炼出中国生命科学更加坚韧的自主创新体系。

美国“掀桌子”,此前已有先例

4月2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主任办公室在网站上发布《实施更新:增强NIH受控访问数据的安全措施》文件,称自2025年4月4日起禁止位于中国、俄罗斯、伊朗等受关注国家的机构访问NIH受控访问数据存储库和相关数据。

据了解,此次受限的数据资源包括"人类基因型-表型数据库"dbGaP、基因组分析云平台AnVIL等,这些平台掌握全球最核心的人类基因组数据、表型特征及疾病研究数据。

业内人士表示,美国此举将使得中国研究机构利用全球核心的数据库发表学术成果的难度加大。对于国内科学家来说,即便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利用外国IP绕开限制,但相关论文仍然不会被国外杂志通过。

对于基因等敏感生物数据的监管是全球趋势,中国、欧盟、韩国、日本等均已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相关数据的保护和管控。

但是,像美国此次这种只针对个别国家的、一刀切式的限制条令,仍然是极为罕见的做法这种将科学数据政治化的行为,不仅背离了国际学界长期秉持的开放共享精神,更将阻碍全球生物医学进展。

实际上,美国以“生物数据安全”为借口打压我国生命科学领域已有先例

去年,美国以“保护美国的个人健康和基因信息不受外国对手的侵害”为理由,欲禁止美国联邦政府及其实际控制的公司向华大基因、华大智造、药明康德等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提供贷款等。

对上述不实指控,我国相关部门以及公司均曾做出澄清声明,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美国凭借其在生物领域的领先实力有恃无恐。

卡脖子困局,中国如何突破

不难看出,生物数据作为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

尽管中国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分析等应用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生物数据库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制定和全球影响力等维度,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以NIH下设的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为例,这一机构设立于1988年,距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维护着GenBan、PubMed、dbSNP等核心数据库,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物信息学资源中心之一。

来自2022年的数据显示,NCBI拥有34个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包含约30亿条记录,在全球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中。

不仅如此,NCBI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提交指南和标准化格式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并对提交的数据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序列验证、注释审核和数据完整性检查。

此外,NCBI还使用高效的数据库系统,如Entrez,来存储和管理其庞大的数据资源,这些系统支持复杂的数据检索和分析,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而中国在生物数据库的体系化建设方面——包括数据采集的广度与深度、存储架构的先进性、共享机制的完善程度以及国际话语权等关键指标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为此,近年来我国陆续建立了深圳国家基因库、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等平台,推动构建我国独立自主的生命科学数据共享服务体系,现已取得初步成效。

例如2019年成立的国家生物信息中心现有69.8PB规模的归档数据,已服务超过5822万名用户,支持了4443篇文章,访问数量达7.15亿次,为我国高质量生物数据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而在国家力量之外,以华大基因为代表的民营科技企业也成为推动中国生物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运维的深圳国家基因库,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卫健委四部委批复建设,于2016年投入运营,对生物遗传资源进行存储、读取和开放共享,是世界领先的综合性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截至目前,旗下的国家基因库生命大数据平台已归档多组学数据17664TB,支撑全球642个科研单位的科研数据汇交和共享,支持论文发表1902篇,发表期刊435,包括TheLancet、Science、Cell等。

展望未来,随着高通量测序仪等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的创新突破和国产替代趋势,我国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前沿领域的原始数据获取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助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生物数据基础设施和生态加速形成。

从针对中国等个别国家的生物数据限制,到特朗普疯狂挥舞的关税大棒,美国的一系列动作绝非孤立事件,其对我国的遏制与打压正进一步白热化。

面对美方34%的加征关税政策,中国政府已第一时间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同样,相信此次事件也将国家在生物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体系完善和全球合作网络构建等方面采取更大力度的战略布局,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生物数据生态系统。

来源:新浪医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