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今年8月31日,梅屿储能电站交出充电量17154.025万千瓦时、放电量15317.925万千瓦时、充放电循环765.9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72万吨的亮眼成绩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陆群安 通讯员 马驿焜 陆阳 陈烁 刘玉权
80台银灰色电池舱整齐排列,宛如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基地。谁能想到,静默高效的能源基地,曾是烟囱矗立、机器轰鸣的华东老牌火电厂?
去年6月,由关停25年的温州市东屿电厂梅屿厂区旧址改建的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东屿电厂梅屿储能电站项目正式投用。
截至今年8月31日,梅屿储能电站交出充电量17154.025万千瓦时、放电量15317.925万千瓦时、充放电循环765.9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72万吨的亮眼成绩单。
从1958年“人拉肩扛”建电厂,到如今“科技赋能”变储能枢纽,昔日工业锈带已逆袭蝶变成新型电力系统标杆。9月12日,能源高质量发展看“浙”里媒体采风团走进梅屿储能电站,聆听它的转型故事,揭秘东屿电厂如何将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从蓝图变为实景。
从转型阵痛到“示范”破局:“工业锈带”变身“储能先锋”
在老一辈温州人眼中,东屿电厂就是温州的光。在前往梅屿储能电站前,采风团特地探访了东屿电厂旧址,旧址大门上“温州之光”四个字仿佛诉说着这里昔日的辉煌。
“1958年3月,300多名建设者住在临时工棚,日均开挖东屿山土方超200立方米,铁锹磨破300多把,硬是把30米高的山夷为平地。”翻阅东屿电厂厂志,泛黄的纸张记录着它的诞生初心——彼时温州工业刚起步,全市年用电量不足千万千瓦时,东屿电厂一期2500千瓦机组投运当天,《温州日报》头版激动写道:“东屿之光,照亮现代化进程”。
但随着国家能源结构调整,2007年国务院“上大压小、节能减排”部署落地,东屿电厂两台老机组正式关停,200多名职工陷入“守着老厂房不知路在何方”的迷茫。”“那时最怕路过厂区,看着生锈的汽轮机,心里像空了一块。”如今,东屿电厂旧址仍保留了部分发电设置,东屿电厂综合管理部主任张亮一边向记者介绍每一种设备的功能,一边感慨当时传统能源企业无奈的境遇。
转机源于2020年国家能源集团浙江公司的重组。由于东屿电厂拥有适合发展储能电站的场地设施和运维团队,国能浙江公司决定利用原梅屿电厂旧址,建设浙江省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储能电站。
在记者们看来,这一决定既响应了国家“深化能源国企改革”的要求,也是国能浙江公司瞄准浙江“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的先手棋。梅屿储能电站作为浙江省“十四五”第一批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国能集团首个大容量电网侧储能实证基地,注定要在一片空白中开辟前路。
新型示范,意味着建设之路没有现成经验可循。2023年4月,工程管理部副主任黄遵云带着消防图纸跑遍温州住建、供电部门,却因“国内无储能区域验收标准”屡屡碰壁。“不能等政策,要造政策!”随后,他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蹲守会议室,逐页梳理《消防法》《新型储能项目管理办法》等12部法规,标注120余条适用依据,最终推动《温州市电化学储能项目建设管理流程指导意见(试行)》出台——这不仅打通了项目消防验收的“堵点”,更成为全省储能项目建设的“通用指南”。
当2024年6月首组电池舱成功并网时,老职工们看着屏幕上的电流数据,红了眼眶:“东屿的‘光’,又亮了!”
从“充电宝”到“智慧脑”:新型电力系统温州样本
“新的储能电站有80台磷酸铁锂储能电池舱,每天可两充两放,充满一次仅需2小时,每天最多可放电400兆瓦时(40万度)电量,能满足瓯海区全区居民生活日用电需求。”梅屿储能电站中控室内,安全生产部副主任孙文彬指着屏幕实时跳动的数据自豪地向媒体记者介绍道,截至2025年8月31日,电站累计充电1.71亿千瓦时、放电1.53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1.72万吨,相当于种植650万棵冷杉。
“很多人把梅屿储能电站比喻成大号充电宝,但其实这里早已超越‘充电宝’的定位,它是集‘调峰、消纳、应急‘于一体的能源智慧节点。“孙文彬介绍说,确保储能电站安全生产是基础也是关键,梅屿储能电站项目建设团队研发的“全氟己酮喷射+可燃气体检测”模组级消防系统,实现了国内百兆瓦级储能电站的“PACK级精准灭火”——当某组电池温度超60℃,系统会在3秒内触发灭火装置,灭火效率是传统干粉的8倍,且无残留污染。这项技术不仅入选《国家能源集团新型储能技术白皮书》,更推动2项国家标准、1项集团标准出台,填补了行业空白。“以前老电厂怕‘超温’,现在新电站能‘控温’,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孙文彬感慨道。
更具突破性的是“储能+虚拟电厂”的双轮驱动模式。2025年7月,由东屿电厂主导建设的“省级高可靠高灵活新型虚拟电厂”,经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像一张无形的“能源网”,已聚合浙江11个地市的226个资源站点,涵盖139.1兆瓦分布式电源、125.4兆瓦弹性负荷,可实现毫秒级响应电网调度。“最初企业都不相信,说我们是‘骗补贴的’。”虚拟电厂负责人张继东记得,为说服温州某汽配厂接入,他连续10天蹲点厂区,用数据算清“经济账”:“接入后你们的空压机可错峰运行,每月能省3.2万元电费,还能参与电网调峰赚收益。”如今,这家企业不仅成为核心资源点,还带动5家同行加入。
这些创新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能源效益: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电站单日最大放电量达40万千瓦时,让温州电网供电可靠性提升3.2个百分点。安全、智慧、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何尝不是浙江践行“数字经济”“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战略的生动体现?
从“点上出彩”到“全域部署”:锚定浙南发展极再出发
18年前,老电厂关停之时,张亮用迷茫的语气说出了“未来何去何从 ”的感叹。
18年后,当再次被问及未来何去何从时,他的眼中满是坚定,并拿出梅屿储能二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对记者说,等到二期项目2026年并网后,全站储能规模将突破200兆瓦/400兆瓦时,届时,这里将成为华东地区电网侧“超级储能枢纽”。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交汇点,完成二次转型,以全新姿态拥抱新时代的东屿电厂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未来发展。
在泰顺县雅阳镇,150兆瓦茶光互补项目前期工作正如火如荼推进。光伏板下,茶树在斑驳光影中茁壮成长——这座150兆瓦的茶光互补项目,是东屿电厂“十五五”规划中“生态+能源”的标杆工程。据悉该项目将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茶”模式,预计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带动当地2000万元共富资金落地。在泰顺落子茶光互补项目只是东屿电厂响应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要求,深度融入浙江“浙南发展极”部署的缩影。目前东屿电厂正在跟进温州洞头海上风电、文成抽水蓄能项目,计划打造浙南最大的“风光储氢”一体化基地。
东屿电厂的转型,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它是响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浙江共同富裕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范式: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将工业锈带变能源枢纽,破解了“老厂关停后土地闲置”的难题;”储能+虚拟电厂“的技术探索,则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了地方方案;价值延伸的理念实现”卖电“’到”卖能源服务“的再次转型。这不禁让记者感叹:这才是”双碳“目标下企业该有的担当与作为。
从1959年第一缕“东屿之光”点亮温州,到如今打造浙江新型电力系统标杆,东屿电厂的66年奋斗史,是中国能源工业从“粗放发展”到“绿色智能”的缩影。
相信这座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能源地标,会继续以“电力人守护万家灯火”的初心,构建浙南地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新体系,书写新时代的“温州之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