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文讲到,香港左派导演张鑫炎,于1966年率先拍出了开武侠新风的《云海玉弓缘》,原本可以就此一跃成为新派武侠动作片的大宗师。
前文讲到,香港左派导演张鑫炎,于1966年率先拍出了开武侠新风的《云海玉弓缘》,原本可以就此一跃成为新派武侠动作片的大宗师。
结果,他一个急刹车,停住了往前冲的脚步。
然后,就被邵氏摘了桃子。顺着他开辟的路径,连续拍出了《大醉侠》与《独臂刀》,这两部片也成为了后世公认的新派武侠动作片的开山之作。
对于具有开创性质的《云海玉弓缘》,反而渐渐少人问津了。可惜了。
不过,身为左派导演,张鑫炎对于张彻那种动辄光膀子上阵的行为,阳刚归阳刚,热血归热血,但终究是在消费男色,格调不高,过于媚俗,他是很有些瞧不上的。
身为左派,张鑫炎的作品内容以积极健康作为主旋律。不只是张彻,整个70/80年代的武侠动作片都深受李小龙的功夫片影响很大,一度出现武侠片被拍得像民国功夫片。尤其是张彻,在他的阳刚美学的主导下,主演大都会袒胸露乳,显示肌肉,以此展示他崇尚的阳刚之美。
张鑫炎却从不跟风。他执导的影片,依旧崇尚飘逸儒雅,无论是演员的造型与动作,还是风景如画的外景,都是如此。
在文革兴起的时候,因为政治因素,张鑫炎选择停止拍摄武侠电影。
也不是完全停。
因为他是张鑫炎。长城电影公司也知道张鑫炎强大的市场号召力,毕竟公司还是要吃饭的。于是,在当时几乎只生产纪录片的左派电影公司中,张鑫炎就成了另类,被开绿灯,得以继续拍摄武侠片,于是他先后执导了《侠骨丹心》(1971年)、《红缨刀》(1975年)以及《大风浪》(1976年)等片,撑起了左派电影的半壁江山。
1971年上映的《侠骨丹心》,依旧改编自梁羽生作品。张鑫炎没有改变自己对于梁羽生的偏爱。甚至请来梁羽生本人来作编剧,主演依旧是老朋友傅奇。
这也是六年后,傅奇在《云海玉弓缘》里演过金世遗之后,又演金世遗的儿子金逐流!越老越演嫩了这属于。
女主角为王葆真,她在《云海玉弓缘》里饰演谷之华,文雅沉静,与陈思思饰演的厉胜男娇俏可爱交相辉映,表现相当优秀。来到《侠骨丹心》里,王葆真饰演了女主角史红英,与天下第一剑侠江逐流因误会而生情,成为侠侣。
不过,与金世遗夹在厉胜男与谷之华中间不同。这次变成了史红英夹在了江逐流与江湖侠士厉南星之间。三角恋爱依旧存在,只是爱情的主角由男变女。故事格局也全面提升。从《云海玉弓缘》里的门派之争,上升到了江湖义士对抗朝廷的局面。大反派是明朝中叶的大太监刘瑾。
可是,你要问怎么明明《云海玉弓缘》的故事已经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事了,而且《侠骨丹心》里的江逐流还是《云海玉弓缘》里男主金世遗的儿子,怎么《侠骨丹心》反而成了明朝中叶的故事了?
嗯,这个bug的确太大了,故事背景改编得太过了。压根就没法圆回来。
同一年,1971年李小龙横空出世,《唐山大兄》正式上映。《侠骨丹心》PK《唐山大兄》,张鑫炎VS李小龙,这种对决的结局,用脚趾头都能想象得到。
李小龙大获全胜!
毕竟,时代发展的实在是太快了。
曾经,张彻都是张鑫炎的后起之秀,是捡了张鑫炎手下的唐佳、刘家良,才将动作片的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子。现在。连张彻都在李小龙的面前溃不成军。张鑫炎他行吗?
他不行。他依旧采用《云海玉弓缘》的拍摄方法来拍摄《侠骨丹心》,尽管时间上从1966到1971,只有5年,但是香港的发展变化太快了,5年已经是天壤之别。
最明显的是傅奇,当初金世遗一脸的鲜嫩感,满满都是青春活力。现在成了他的儿子金逐流,却看起来疲态尽显,完全是老去的金世遗,撑不起戏来。
曾经,《云海玉弓缘》被认为是开新风的新锐。五年后,同样手法的《侠骨丹心》却被认为是旧派武侠作品。令人不胜唏嘘。
但是,张鑫炎认输吗?
他不!
他选择另辟蹊径。
怎么办?
他选择换包装,换外景地,要去瑰丽的山河上去拍摄实拍。
嗯,张鑫炎想要选择大陆拍片!在外景地上见真章。
毕竟,《侠骨丹心》因为是文革期间,很多镜头都是在摄影棚内拍摄,剧中角色的服装更是简陋且不统一,连张鑫炎自己都不满意。
不过,对于大陆观众来说,在引进两部影片时顺序倒了个,88年引进了《侠骨丹心》,89年10月引进了《云海玉弓缘》故事颠倒了,让一些观众一头雾水,以为两部片没啥关系,其实从《云海玉弓缘》到《侠骨丹心》,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都是一脉相承的。
等到了1979年,文革结束了。张鑫炎再次拍摄了梁羽生的小说《白发魔女传》,鲍起静主演。作为经典版,很多观众喜欢这一版,胜过后来的林青霞版。
张鑫炎终于可以实现去内地拍摄的愿望了。
在这部作品的拍摄,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外景拍摄,深入祖国内地,在大山大河中选景实拍。一举颠覆了香港电影动辄棚拍,场景上捉襟见肘,格局想大都大不了的局限。棚拍的布景再华丽,几块假山怎么也比不上高大雄伟的名山实景,
为了更好地展现《白发魔女传》的故事格局,张鑫炎开启首次与内地电影团队进行了合作,并在黄山完成了实地取景拍摄。那可是五岳归来不看山的黄山,香港的摄影基地里的那些假石头能比吗?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安徽黄山拍摄外景时,剧组还偶遇了一位大人物,创造了一段佳话。
这个大人物,是正在登山的75岁的邓公。
剧组于是在拍片现场热烈邀请小平和该剧两位主要演员合影。盛情之下,邓公欣然接受。这张照片上,左边的女演员是鲍起静,右边是男演员方平,两人是同行也是夫妻。
这次偶遇的时间,是1979年7月11日至16日期间。饰演“白发魔女”的鲍起静也有幸成为唯一与邓小平合影过的香港女星。当时此事被很多外媒解读为中国将更加开放的信号。
邓公的“黄山讲话”在现实中也是一次重要讲话,尽管不如“92南巡讲话”,但那是79年啊,意义非凡,改革先声呢。
有关邓公于1979年7月登黄山的故事,有一部电影就叫《邓小平登黄山》,主演卢奇、魏积安、奚美娟,专门讲述这次邓公登黄山的不同凡响的意义。
《白发魔女传》的壮举,倒也很符合左派电影公司的作风。在邓公影响力的加持下,影片制作完成后,于1980年上映,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这只是起步,接下来,张鑫炎就要玩一把大的了。
有了《白发魔女传》的探索,张鑫炎已经熟悉了与内地电影人合作的模式与路径。
接下来,就是石破天惊的《少林寺》了,这也就是让“功夫皇帝”李连杰一炮而红的作品。
张鑫炎拍摄《少林寺》,原本属于救火性质。
《少林寺》由中原电影公司出品。而中原电影由张鑫炎所在的长城影业和新联影业联合成立,总经理是傅奇。前文已经介绍过,傅奇作为长城电影的当家小生,主演过《云海玉弓缘》《甜甜蜜蜜》等作品。傅奇的妻子是“长城三公主”中的“二公主”石慧,人长得漂亮,而且有演技。文革期间,傅奇夫妇抗英的壮举,引起巨大轰动。1967年5月,香港爆发反英工潮,傅奇与石慧夫妇,正是革委会的领导者。他们手举红宝书走在反英抗暴的前线,成为当时热血抗英的符号。最终,被荷枪实弹的警察闯入他们的家中,逮捕了高唱《我的祖国》的傅奇夫妇,将他们投入大牢,羁押了一年多时间,最后还是靠邵逸夫出手相助,签字保释,两人才获自由。
出狱后傅奇夫妇双双转入幕后,傅奇接手长城影业总经理一职,他颇有经商头脑,竟将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转危为安。石慧则成为社会活动家,她曾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城影业的演员室主任、香港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香港银都机构侨发贸易部总经理等职务。
(傅奇与石慧伉俪)
《少林寺》就是傅奇、石慧重点推动的项目。该影片初始导演陈文退出剧组,他们找来老搭档张鑫炎半路救火,接拍《少林寺》,就像当初罗维半路接拍《唐山大兄》。
罗维只身飞到泰国,接拍《唐山大兄》,没有动剧组里的骨干,直接原班人马继续使用,而且调和了李小龙与剧组的紧张关系,做的还是不错的。罗维与李小龙也度过一段蜜月期,接下来的《精武门》继续合作,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才慢慢被激发出来。
张鑫炎接手《少林寺》之后,比罗维更进一步,直接推倒重来。他有《白发魔女传》的经验,对合拍片更熟悉。
因此,张导一入组即着手修改剧本,并将最初选定的香港主演演员全部撤换,一律从内地武术学院广泛寻找会真功夫的武术运动员,包括李连杰和计春华、于海等高手。这些演员在当时都不是专业演员,基本上属于素人,而且属于他们的处女作,可以说是本色出演。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饰演男一号的李连杰。
当时还不到17岁的李连杰被选中,担任男主角;不仅是因为他早已是全国武术冠军,而是张鑫炎早在1972年就认识了武学奇才李连杰。
1972年,中国主办一场很重要的体育活动“亚亚非拉乒乓球邀请赛”,为了展示中国文化,在开幕仪式上,有五项国艺表演,来自北京业余体校武术班的李连杰就参加了其中的武术表演。此时,李连杰9岁,学习武术才一年时间。也就是在这场运动会上,作为嘉宾张鑫炎正在现场,他第一次见到了李连杰,一眼看中了李连杰,觉得他是可塑之才,动作轻盈飘逸,很有表演天分。
此时的张鑫炎,正在拍摄纪录片《万紫千红》,借此纪录了武术运动及武术运动员们。于是在表演结束后,作为素材追踪,张鑫炎专门去幕后找了教练吴彬和李连杰,交流了很多,相谈甚欢,张鑫炎导演问李连杰想不想拍电影,李连杰羞涩的回答想拍电影,张鑫炎导演很高兴。不过当下,李连杰年纪太小,还没有合适的角色。张鑫炎在心里牢牢记住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功夫小子。
这一晃就是五六年,李连杰在这五六年里蝉联五届全国武术总冠军。获得了不少出国表演的机会,而且与尼克松合影。当他去香港访问表演时,张鑫炎再次见到他,也问过他想不想来拍电影?
李连杰又不傻,他当然想。他很清楚习武要出人头地,只能靠不断赢,不断拿冠军。可是,万一有一天再也赢不了怎么办,一个人不可能永远的站在冠军的位置上。
况且,当年的武术赛场上冠军频出,赵长军、徐向东、胡坚强,一个个的都虎视眈眈的盯着李连杰。
1979年末,李连杰也有过一次改天换命的机会。长城电影之后,香港三大左派电影公司里的另外一家凤凰电影,率先来到了北京武术队,他们为了拍摄影片《塞外夺宝》来这里挑选武打演员。李连杰也非常兴奋的参加了选拔,结果因为身高被刷下。影片最后选择了张丰毅主演,不过上映后反响口碑不佳,也没能引进到内地公映,因此影响力有限。
做演员,身高要到一米七,不然没戏。
而李连杰只有一米六。
再就是,作为武术队的王牌,北京市体委和武术队特不愿意轻易的把他放走。就这样,机会擦身而过。
等到1980年,李连杰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等到了张鑫炎,等来了《少林寺》。
多聊几句《少林寺》的缘起吧。
其实,这个项目的开拍,不是张鑫炎的想法,他是半路接拍。也不是傅奇、石慧夫妇担任要职的中原电影的创意,他们接到的原本也是政治任务。最初的想法是廖承志。
廖承志,在80年代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头衔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的父亲是廖仲恺,更是鼎鼎大名,作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最应该接班的就是他,而不是蒋校长。
1979年, 时任国务院侨办主任和港办主任的廖承志,在一次与香港电影工作者的座谈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中国武术分为两大派,一派是少林,一派是太极,这是世界都知道的,我建议可以选这两个题材,写出剧本,我们把它拍成电影。他说起自己小时候从国民党元老朱执信等人口里听了许多武侠故事,因此他提议拍武侠片,要到实地拍摄并找有真功夫的演员,从剧本创作、修改到借用最好的武术演员,甚至服装道具,廖承志都提出许多可行性建议。
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少林寺》这个项目很快便启动起来。
经过研究,《少林寺》由新联公司(香港左派电影公司三巨头之一,另外两个是长城电影、凤凰电影)来拍摄,剧组派了编剧薛后与卢兆璋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实地采访创作剧本。在那里,两位编剧对十三棍僧救唐王有了兴趣,而这段故事也成了少林寺的创作源泉。
少林寺的片头上明确打出,本片是根据少林寺壁画上记载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改编。
据说少林寺的剧本数易其稿,前后修改的字数加起来长达五六十万字,可见新联公司对《少林寺》的重视。
剧本有了,拍摄资金呢,《少林寺》剧组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那就是卖版权。
消息传出后,很多国家的电影发行商对这样一个少林题材的电影非常感兴趣,而我们的邻国日本,是最早谈定并支付资金的,支付金额为55万港币。
资金ok,开拍。
于是新联派出他们的资深导演陈文出任《少林寺》导演,主演是长城公司的吴刚,以及河南京剧团的演员京剧演员。一帮资人,浩浩荡荡直奔崇山少林寺。
几个月后,陈文带回了一些样片,结果新联公司的高层一看,傻了。
这都拍的什么啊,因为胶片中的内容是1979年冬天拍摄的,场景灰突突的,一片萧条。加上实景拍摄时风沙太大,还导致镜头一团模糊。
不过,为了拍摄此版,已经花去了40万港元的资金,用掉了三分之二的胶片,剧组的大部分拍摄也都已经完成。
一手促成《少林寺》的廖承志本人对于这一版也不满意。于是新联将其付之一炬,首版《少林寺》灰飞烟灭。
听到消息的日本人不干了,要求退钱。
国内方面,廖承志关注着项目的进展,催着要重拍,并且提议要把主创换掉。
这一下可难住了新联电影。要知道,新联在当年的经济上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即便想要重拍,到这里已经无力再支持《少林寺》的启动。
进退两难之际,传来了喜讯。
与新联互为犄角的左派电影公司的另外两家,在接到新联的求助之后,长城和凤凰,决定出手协助。最终三家左派公司决定在内地改组一家“中原电影公司”,具体来承制《少林寺》的拍摄,也就是傅奇担任总经理的那个。
日本方面听闻消息后,也没有真的要求退钱,反而还追加了70万港币。
中原电影入主后,原导演陈文以身体原因为借口,被替换掉,正式由张鑫炎接手。
张鑫炎进组之后,不是按照《少林寺》原版本重拍,而是决定将此前的拍摄全部推翻。原剧本是正剧风格,他改为轻喜剧。演员阵容也进行重选,在国家体协的协助下,从七个省选出了全部演员。
李连杰就不说了,这是张鑫炎早就内定的演员。毕竟早在1972年拍摄《万紫千红》时,就已经对他的武术风格很熟悉了。
不过,还是有一点点小意外。因为《塞外夺宝》选演员的经历,压根没过去几个月,李连杰经受的打击历历在目。因此,1980年的春天。当张鑫炎来找李连杰时,他内心多少还有些抗拒。他知道自己太矮了,不是当演员的料。
那天,不愿意见导演的李连杰,敷衍地表演了一套拳,心中想着就是走个过场,走走流程。
谁知张鑫炎却说:“你别跟我来这套,我早就定下你了。”
那一年,李连杰17岁。
从此,李连杰就走上了开挂的人生。后面的事,大家就都熟悉了。
李连杰火了一把之后。后来,又是张鑫炎,将李连杰推介了给了自己的好友徐克。徐克与李连杰合作拍摄了《黄飞鸿》系列,也是由于这个系列,让李连杰彻底变成了功夫皇帝。
因此,在2014年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发终身成就奖时,由李连杰为张鑫炎颁奖。李连杰大方承认张鑫炎导演是自己的电影启蒙老师,挖掘他拍摄《少林寺》,后来更是把他介绍给导演徐克,这份恩情,他会记住一辈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张鑫炎就没有李连杰的今天。
《少林寺》在定下李连杰之外,女主角白无瑕的扮演者丁岚,也是有武术功底的。当时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被前去挑选演员的张鑫炎看中,因此成为这部和尚戏的女主角。
至于反派一号王仁则的饰演者于承惠,他被选中,也有一些故事。
于承惠在十九岁时获得青岛武术全能冠军,后在山东某机械厂担任起重工。
当时,在济南有一场武术比赛,于承惠的一个徒弟以“双手剑“的项目报名参加比赛,不料却遭大会拒绝,理由是从来没见过。于承惠来济南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来讨个说法的。
他想:‘既然你们没见过,那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一流的剑法。’
结果,正好碰上张鑫炎来选演员。
于承惠一开始不愿意做演员,也不太想见张鑫炎,他对好友于海说:“我们又不是干这个的,见了也不一定能当演员,”
但是,抱着讨说法的想法,于承惠在大会领导和来找演员的张鑫炎导演面前,赌着一口气的他耍了一套棍法,当场看呆张鑫炎。
就此,其他的反派人选演员张鑫炎也不看了,于承惠就成了饰演大反派王仁则的不二人选。
至于于海,也在片中成为了李连杰饰演的觉远和尚的师傅,也呈现出了不俗的状态。
另外一个李连杰的死对头计春华也是在偶然间得到的。
当时,计春华已经从浙江省武术队退役,那天刚好回队找队友玩,结果被前来选演员的张鑫炎一眼看中。因为当年的计春华因为得了一场大病,头发和眉毛全都消失,倒也是因祸得福,凭着这副样貌,得到了一个反二号秃鹰。
1980年夏末,《少林寺》开拍。
计春华表示:“ 当时我们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不怕,导演说你做这个动作行不行,我想都不想就说行,我不能丢脸,不能给我们浙江队丢脸,生怕人家说你这个人没用。
《少林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运动员,剧组周围始终弥漫着一种紧张的竞争气氛,好胜,不服是他们的共性。
还是据计春华的回忆,当时根本没有动作指导,拍谁的镜头谁自己设计动作。每次导演告诉你需要打多长时间,从哪儿到哪儿,就开始准备,然后用录像机拍下来回去分镜头。于是,在《少林寺》中出现很多打斗的长镜头。
为了能够拍好,一群人都玩了命地投入拍摄。
冬天,在觉远与王仁则决斗的那场戏中,两个人要跳进黄河中打斗。那个年代的人羞于用替身,李连杰与于承惠就直接来。
当时黄河已经结冰,按照剧本的要求,李连杰和于承惠要掉到黄河里面再上来,开拍之前,两人必须要把头埋到冰冷刺骨的河水中。
开麦拉,导演一声大喊,两人才开始从河水中冒出头来,开始表演,由于河流湍急,打着打着就会出画,于是被NG多次,上来之后身上全是冰。
还有,为了拍摄醉剑对醉棍那场戏,李连杰和对手戏演员闭关七天设计武打动作。
张鑫炎说:“当时他们两人要求把他们关起来,谁也不能进去,闭关七天,饭都是送进去,一个星期后对我说,可以了。
1981年7月,《少林寺》剧组杀青。从前期筹划到拍摄结束一共用了两年多,这个在当时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两年都能拍好几部三部曲了。
慢工出细活。《少林寺》没有辜负剧组所有人的努力。
张鑫炎表示,那个年代拍电影时间非常充裕,也没有什么经济压力,演员也没有档期,到了冬天,我就会停机,等到来年春天接着拍。
而内地无条件的支持拍摄《少林寺》,每到一地,拍摄场地,设施,人力物力一切免费,李连杰等一帮演员的片酬,每天只有一块钱,几乎就是白用。
如此,张鑫炎才能精雕细琢的拍摄每一个镜头,他也不用考虑宣发和收益,力图把电影做到完美。
计春华说,《少林寺》废弃的胶片如果再连接起来,还能剪出一部完整的电影来。
之后,《少林寺》于1982年春节档上映了。
1982年的香港影坛,山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影票房榜前十位里,新成立不久的新艺城,一举占据了3个席位,分别是第一的《最佳拍档》,第三的《难兄难弟》,第六的《小生怕怕》。
嘉禾有两部,分别是第二名的《龙少爷》(根据“夺龙大战”的协议,这部嘉禾出品、成龙主演的影片被划到了罗维影业的名下),第九名的《人吓人》。邵氏只有一部第十名的《十八般武艺》,由刘家良执导,这也是刘师傅最后的辉煌了。
许鞍华执导的《投奔怒海》占据了第五名。文隽编剧、黎大炜执导的文艺片《靓妹仔》则占据了第八名。新浪潮刮起的这股旋风还是非常大的,能够占据两个席位,非常了不起。而且,《投奔怒海》在当年的金像奖上大获全胜,一举拿下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五项大奖,许鞍华一举成名。
那一年,洪金宝依旧给力,榜单上的《提放小手》《人吓人》都属于他的作品,外加上《败家仔》,这一年依旧是他的高光时刻。更何况,《提放小手》更是将三毛哥送上了金像奖影帝的宝座,一时风头无二。
至于《少林寺》,这部大陆气息浓郁的影片,反倒更像是外来者。全片没有一位明星,除了张鑫炎稍微有点名气之外,硬是凭借一股生猛之气,一路冲到了票房榜的第四名。而且,它还是香港影史第五部收入过千万的电影,也是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少林功夫电影。
不光在香港,海外也是赚足了口碑和票房。据资料显示,《少林寺》的海外版权总收入达到了二千万元港币,《少林寺》发行了国语和粤语版本之后,陆续发行了英语,泰语,德语,日语和法语版。
当《少林寺》风靡全球的时候,内地却还没有上映,直到1982年6月,《少林寺》在内地一上映便炸了。
当年的电影票价为一毛钱,《少林寺》在内地的票房为一亿元人民币,观影人数则超过五亿。即便是今年最火的《哪吒2:魔童闹海》,也没能打破《少林寺》的纪录。
截至目前,《哪吒2:魔童闹海》的观影人次突破3亿,成为中国影史首部观影人次破3亿的电影。这3亿是有票根的数据。而《少林寺》大量农村放映,具体观影人数是无法被精准计算的。
对于李连杰,在拍完《少林寺》的两年后,两部片约,一张600万的支票送上门来,那一年李连杰19岁。
李连杰说:“600万,在那个年代是多么大的诱惑,我真是很想拿,但是不行,你属于单位,属于国家,你如果收了,回来要上交的。
之前说好拍完《少林寺》退役的事情,体委却不肯放人,又让李连杰继续参赛,那时李连杰急于脱离,另寻出路,他甚至想过把自己弄伤。
然而天随人愿,在一次常规训练中,李连杰腿部重伤,做了7个小时手术,换来的是一张三级残疾证,又过了几年完成几部片约,才终获单飞自由。
之后的事,大家都熟悉了,黄飞鸿、令狐冲、张三丰、陈真,这些角色也一并刻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的墓志铭上。这些话题,等以后我们聊到徐克时,再进行分说。
本篇文章属于导演张鑫炎。
《少林寺》的横空出世,可以说开宗立派,为内地的武侠电影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张鑫炎功不可没,当年也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演员李连杰和丁岚也是获奖无数。
《少林寺》也为香港与内地的合作,树立了一杆旗帜,开启了香港电影人与内地的合拍片潮流。影片上映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少林热”、“武术热”,导致各大电影厂相继拍摄武打商业片。
正是在这股武打片热潮中,诞生了很多让70、80观众记忆犹新的经典之作。
那几年,光是李连杰的《少林寺》衍生的少林题材电影就有数部之多,诸如《南北少林》、《木棉袈裟》等,而少林之后又诞生了《武当》以及讲述民国武林的功夫片《武林志》等经典之作。
此外,还衍生出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样面向儿童观众的老少咸宜的武打片。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单说张鑫炎,他并没有《少林寺》的成功,就此停下脚步,而是继续探索。尽管那时候他自己也已经不年轻了。
接下来,还有张鑫炎是如何发掘出了吴京的故事,依旧精彩。
明天见。
来源:邑人电影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