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全国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现场交流活动中,国防科技大学外语教学团队荣获特等奖,并在闭幕式上代表大学英语组进行了精彩的作品展示。赛后,4位老师在合影中笑容满面,自信地竖起大拇指,这支队伍经过7个多月的激烈竞争,最终代表学校赢得了这一最高荣誉。摘要:在2024年的全国外语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现场交流活动中,国防科技大学外语教学团队荣获特等奖,并在闭幕式上代表大学英语组进行了精彩的作品展示。赛后,4位老师在合影中笑容满面,自信地竖起大拇指,这支队伍经过7个多月的激烈竞争,最终代表学校赢得了这一最高荣誉。
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
“能站上这个高手如云的舞台,本身就是对我们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极大肯定。” 团队核心成员林骊珠由衷感慨。作为一项高含金量的全国性教学赛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参赛队伍需现场随机抽取文本,在90分钟内深挖文本的思政内涵,完成教学设计并登台展示。这要求参赛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教学能力,还需要展现出卓越的思政素养和德育能力。
为了适应紧张的赛制,团队在赛前积极开展了“全真模拟”备赛,但首次尝试未能成功。“面对全新的文本,要在90分钟内把握住材料的语言要点,并将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学设计,这对经验丰富的老教员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更别说我这个刚站上讲台3年的新人教师。”负责最后登台展示的年轻教员龙影坦言,在首次模拟演练中,团队那一通手忙脚乱的失败操作让大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咱们团队的年龄结构正好涵盖了 ‘20+’‘30+’‘40+’‘50+’,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年龄段教员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呀!”该系主任马晓雷的一番话让陷入困境的团队成员茅塞顿开。
“50+”的林骊珠和“40+”的杨晓青,一位是全军优秀教师,一位是教研室主任兼课程负责人。“我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两位老师一直以来的传帮带。”“30+”的谢玲琍很佩服两位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最让她受益的是“如盐入水、有味无痕”的教学原则,只有当思政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中来时,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0+”的谢玲琍和“20+”的龙影是团队的两名“小快手”,特别擅长使用信息检索工具。一旦团队明确了教学设计思路,她们便能迅速搜索出当下最新最贴切的素材,锁定最接地气、触人心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励学员积极思考并获得感悟。
势如破竹征战全国赛场
思路一开天地宽。团队先后经过校选拔赛、省复赛、省决赛,直至全国决赛现场,与来自各地的教学能手同台较量。这背后是7个多月来日复一日的辛苦付出。
每周雷打不动地碰头磨课,观看历届优秀作品视频,研读思政教材梳理思政元素,加强自身思政素养,研读高水平教研论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模拟实战演练,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她们以赛促练,逐渐得心应手起来。
在一次模拟练习上,随机抽取的一篇题为《手写在数字化时代为何依然很重要》的课文,原文仅从科学研究数据结果出发,分析了书写对提升人们认知能力的作用,而忽略了书写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个人情感和人文价值,团队成员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不足,巧妙地通过展示两张图片鲜明对比了印刷体和手写书法体的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一目了然地论证了手写书法在表达个人情感、承载历史文明和传递人类智慧中发挥的作用,其说理的充分性、观点的新颖性深刻触动了现场观摩演练的老师们。
全国决赛的题目是一篇探讨人工智能公平性的议论文,团队沉着冷静、稳定发挥,巧妙地以时事热点外卖平台对骑手的“最严算法”引入,揭开了人工智能技术可能暗含的偏见和不公平元素。随后团队对文中提及的“技术、监管和教育”三个层面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解读,引导学员要警惕人工智能技术背后的偏见,要让“冷冰冰”的算法更“有温度”,确保科技尊重并捍卫人类的价值观,进而培塑起学员的社会责任感。随着赛场授课分享结束,台下响起雷鸣般的热烈掌声。
润物无声的“思政之盐”
龙影和谢玲琍作为两名年轻教员,对于如何培塑学员对问题的洞察力与鉴别力有着自己的见解。龙影积极引导学员正确看待“科技”的伦理问题,面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要积极拥抱、勇于尝试,同时也要对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保持觉察,要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人类;谢玲琍则通过创设情境、小组讨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等观点,鼓励学员批判性地主动思考,拒绝盲从和浮于表面现象。
“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桥梁,激发起学员的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长为一名对党忠诚、对国担当的人,这是我们外语课程教员们最重要的使命。”杨晓青发自肺腑地说道。近年来,学校大学英语课程紧贴“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目标,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摒弃传统“一刀切”式的通用英语教学体系,兼容改造外语学科中的优秀元素,新建区别于地方大学的军校大学英语课程五大核心课程模块,通过深挖教学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与知识体系紧密耦合的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解决课程与思政“两张皮”困境。
“一‘言’一‘语’总关情。任何一门语言都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体系,而是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精神的温度。以外语学习为牵引,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情、强军梦和报国志,这是我们外语课程教员们耕之不辍的研究课题。”林骊珠说。
对于外语教学团队来说,课程思政的研究不是“过去时”也不是“将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课程思政不应该只是某一门或某一次课的亮点,而应该是我们教员授课的一种习惯,很骄傲,我们团队一直在路上。” 马晓雷道出了外语教学团队教员们对于课程思政的见解和领悟。
文字 | 金坤
编辑 | 陈思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