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 月 6 日,江苏常州一则 "医院旁小吃店加工胎盘" 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位于常州市中医院附近的 "粥阿姨" 小吃店被曝从事胎盘加工业务,商家称可将胎盘制成胶囊,自带胎盘加工费 300 元,无胎盘则收费 800 元,胎盘来源为医院产妇。调查显示,涉事商家曾从
4 月 6 日,江苏常州一则 "医院旁小吃店加工胎盘" 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位于常州市中医院附近的 "粥阿姨" 小吃店被曝从事胎盘加工业务,商家称可将胎盘制成胶囊,自带胎盘加工费 300 元,无胎盘则收费 800 元,胎盘来源为医院产妇。调查显示,涉事商家曾从事月嫂服务,其微信账号 "梓萱月嫂服务中心" 的朋友圈中,清晰展示了胎盘与西洋参混合磨粉、灌装胶囊的过程,并标注 "紫河车" 这一药用名称。
记者以顾客身份联系商家时,对方起初声称 "店面装修,暂不营业",并迅速删除朋友圈相关内容,但承认 "以前做过胎盘加工"。公开信息显示,该商家的业务范围曾涵盖月嫂、催乳、产后修复等,如今却在医院周边小吃店中暗藏胎盘加工链条。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胎盘所有权归产妇所有,擅自买卖或处置涉嫌违法。
医学层面,胎盘(紫河车)虽在传统典籍中被赋予滋补功效,但 2015 年《中国药典》已将其除名。现代医学指出,胎盘可能携带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加工过程若未彻底灭活,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于 4 月 8 日介入调查,表示将依法处理这一涉嫌违规的商业行为。
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商家利用公众对传统滋补的认知误区,在医疗场所周边从事灰色交易的乱象。从月嫂服务到胎盘加工,涉事商家的业务转型折射出利益驱动下的监管盲区 —— 当 "产后护理" 与 "药用加工" 模糊边界,食品安全与产妇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事件对普通消费者尤其是产妇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非法加工的胎盘胶囊存在病原体感染风险,直接威胁食用者健康;另一方面,产妇胎盘所有权被变相剥夺,暴露了医疗周边产业链对个体权益的潜在侵害。商家利用信息差将胎盘作为 "滋补品" 牟利,本质上是对医学常识和法律规定的双重漠视。
事件背后,既有传统养生观念催生的市场需求,也存在监管滞后导致的乱象滋生。部分从业者受经济利益驱使,混淆合法服务与非法交易的界限,而胎盘处置的具体监管细则在基层执行中存在模糊地带。若任由这类灰色产业发展,不仅会助长病菌传播风险,更可能催生胎盘买卖的黑色链条,破坏医疗伦理与社会秩序。
此次事件为加强特殊医疗废弃物管理敲响警钟。相关部门需明确胎盘处置的全流程规范,建立从医院到社会的闭环监管机制;同时,加强科普宣传,破除 "紫河车包治百病" 的迷信,引导公众科学看待传统滋补文化。唯有织密法律监管与科学认知的双重网络,才能从根源上遏制此类违规行为,守护公共健康与个体权益的底线。
当产后护理的温情服务变成胎盘加工的商业算计,丢失的不仅是医德底线,更是对生命伦理的敬畏。
你如何看待传统滋补文化与现代食品安全的冲突?医院周边出现的胎盘加工现象,反映了哪些监管或社会认知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爸爸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