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参考文献:《中国流感防控手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23《新型抗流感药物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杂志,2024《流感疫苗接种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参考文献:
《中国流感防控手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23
《新型抗流感药物研究进展》中国药理学杂志,2024
《流感疫苗接种指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
冬春之交,流感肆虐的季节又悄然而至。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与普通感冒不同,症状更重,传播速度更快,且并发症风险更高。
每年全球约有10%的成人和30%的儿童感染流感,严重者可发展为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张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平日工作繁忙。去年冬天,他忽视了初期的流感症状,坚持参加一场重要商务会议,结果高烧不退,最终住院治疗了一周,错过了公司季度总结会议。
李女士则是一位小学教师,班上有个孩子带病上学,结果导致半个班级感染流感,学校不得不暂停课程两天。
这些例子说明,流感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打乱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甚至造成集体性的社会影响。
流感的典型表现往往来势汹汹。 患者常会突然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C以上,伴随明显畏寒、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疼剧烈得仿佛有人在敲打太阳穴,干咳不止,喉咙疼得像火烧。
不少人会感到极度乏力,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有些人还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起病更急、症状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康复期可能需要1-2周。
流感为何如此厉害?这与流感病毒的特性密切相关。流感病毒主要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变异性最强,每隔几年就会产生新的亚型,让人体免疫系统措手不及。
病毒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在密闭空间内传播效率惊人。一个喷嚏可以将病毒传播到6米远的地方,而病毒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
季节性是流感的另一大特点。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北半球流感高发期,这与人们冬季多在室内活动、通风较差有关。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易感染,包括老人、幼儿、孕妇以及慢性病患者。王奶奶今年76岁,患有心脏病,去年冬天感染流感后迅速发展为肺炎,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这提醒我们,对于高风险人群,流感防控尤为重要。
好消息是,医学界不断有新突破。 近期,一种新型口服抗流感药物在多国获批上市,相比传统抗流感药物,它能更快抑制病毒复制。
一般在服药后24小时内显著缓解症状,且单次服用即可,大大提高了患者用药依从性。临床试验显示,该药物可将流感症状持续时间缩短约33小时,降低并发症风险约40%。
除了治疗进步,预防仍是控制流感的关键。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建议每年接种,特别是高风险人群。疫苗虽然不能100%预防感染,但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刘教授是大学免疫学系主任,他和家人每年秋季都会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连续5年没有一次流感发作。他常对学生说:"预防胜于治疗,这不是口号,是科学。"
日常生活中的防护措施同样重要。 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办公室里那位每天都擦桌面、键盘的同事,或许并非"洁癖",而是在科学防护。冬季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即使外面很冷,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也能大大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流感一旦找上门,正确应对也很关键。休息休息再休息,这是身体恢复的基础。多喝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有助增强免疫力。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
流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赵先生是一家工厂的生产主管,去年冬季流感爆发,工厂一周内有30%的员工请病假,生产线被迫减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小明上小学三年级,因流感缺课一周,错过了期中考试。陈医生在流感高发期每天接诊超过50名患者,自己也不幸被传染,带病工作数日后不得不请假休息。
这些案例表明,流感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会对工作、学习和医疗系统造成压力。
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流感病毒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可能进一步扩大。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呼吸道传染病有了更深认识,这种警惕性应当保持。
专家预测,今年的流感季节可能较往年更为严峻,做好准备尤为重要。
面对流感威胁,我们既不需要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 科学防护、合理用药、及时就医是应对流感的三大法宝。
新型抗流感药物的问世为患者提供了新选择,但药物治疗只是应对流感的一环,预防始终是第一位的。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日常积累的过程。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适度锻炼,都能帮助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流感季节来临,不妨给家中常备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未雨绸缪总不会错。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必会到来。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科学防控,流感高发期也能平安度过。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用心守护。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崔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