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读《形而上学》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331)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10:32 1

摘要:当人无力改变困顿现状的时候,往往就会走向极端和偏激,绝大多数人会将所有罪过归于外部,于是仇恨便慢慢地积累。

当人无力改变困顿现状的时候,往往就会走向极端和偏激,绝大多数人会将所有罪过归于外部,于是仇恨便慢慢地积累。

——坤鹏论

第十三卷第七章(11)

原文:

在第一之后这必须会有第二也是合理的,

如有第二,也就得有第三,其余顺序相接,

(同时作两样叙述,以意式之1为第一,将另一单位次之其后为第一个1,又说2是次于意式之1以后为第一个2,这是不可能的),

解释: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

如果像理型论所说的那样:每个数字(1、2、3……)都有一个完美的理型存在,

必然就会导致逻辑上的无限套娃,根本停不下来,

所以,理型论是荒谬的。

亚里士多德指出,既然柏拉图的理型论说有第一(1的理型),那很合理地应该有第二(2的理型),有了第二自然就会有第三(3的理型),以此类推,形成一个无限的序列。

接着,他用括号里的文字进行了致命一击,指出了理型论中一个致命矛盾:

如果以1的理型为第一,即所有1的根源,

但是问题来了,2的理型是由什么组成的?

柏拉图认为数字是由单位构成的,

必然的,2的理型=1的理型+另一个1。

那么,这“另一个1”是什么?

它肯定不是1的理型,因为1的理型只有一个,

因此,就必须存在第二个完美的1的理型(可称其为1号备胎)来和第一个1的理型组成2的理型。

同时,柏拉图又说,2的理型是紧跟1的理型之后的第一个2,而“这是不可能的”!

因为要构成2的理型,就必须保证其组成部分都是理型,

也就是不仅需要第一个1的理型,还需要另一个独立的1的理型。

这另一个独立的1的理型本身也是完美的理型,

那么,这两个1的理型谁才是第一个1,它们之间谁先谁后呢?

如果它们都是1的理型,那它们应该是平等的、唯一的才对。

但现在为了解释2的理型,就不得不引入第二个1的理型,

这直接动摇了1的理型的绝对第一性和唯一性。

由此亚里士多德向人们揭示出,柏拉图的理型论在解释数字时会陷入逻辑死循环:

为了定义“2”,必须先有第二个“1”;

但要定义第二个“1”,又需要先有“2”……

这根本说不通。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必要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字(我们写的1、2、3)之外,再去假设一套完美的、永恒的数字理型。

因为这种双重设定不仅多余,还会导致逻辑上的混乱。

原文:

但他们制造了第一单位或第一个1,却不再有第二个1与第三个1,

他们制造了第一个2,却不再制造第二个2与第三个2。

解释:

有人对这句话进行了通俗地总结:

亚里士多德暗里是在指明理型论是在搞双标,

也就是说,柏拉图学派在创造数字时,标准根本就不统一。

所以,他们只能在该讲道理的时候耍流氓,该耍流氓的时候又假装讲道理。

这段话需要结合上一段来看,

在上段中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型论的逻辑矛盾,

即:需要第二个1的理型才能组成2的理型,

在这段中他则在说,你看,他们实际操作起来却根本不敢遵守自己设定的逻辑,而是偷换了规则:

“制作了第一单位或第一个1”:这是指柏拉图学派断言,存在一个独一无二的、完美的 1的理型,并将其当作一切的起点;

“却不再有第二个1与第三个1”:但当他们需要用到另一个“1”来组成2的理型时,就开始耍赖了!

他们不敢大大方方地说:“好吧,那我们就承认存在第二个、第三个1的理型。”

为什么要耍赖?

因为如果承认有多个1的理型,那他们理论的根基就没有了,

1的理型不再是唯一和绝对的了,整个理型论大厦随之崩塌。

所以他们只能假装看不见这个矛盾,硬着头皮说1的理型只有一个,

也就是说,他们破坏了自定的规则,保住了1的理型的唯一性。

“他们制造了第一个2”: 同样,他们又断言存在一个完美的 2的理型。

“却不再制造第二个2与第三个2”: 问题又来了。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个2?

比如两只猫、两个人、两棵树。

按照理型论的原则,每一个2都应该分有那个完美的2的理型才对。

那么,“两只猫” 所分有的2,和 “两个人” 所分有的2,是同一个2的理型吗?

如果是一样的,那为什么猫的理型和人的理型完全不同,但它们数量上的2却共享同一个理型?

这完全说不通。

如果是不一样的,那就意味着存在 猫的2的理型、人的2的理型、树的2的理型……无数个2的理型。

对此,柏拉图学派再次选择了耍流氓。

他们只承认一个抽象的、数学意义上的2的理型,

而拒绝为世界上成千上万组“两个东西”去创造成千上万个2的理型。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攻击点:理型论在关系时刻作弊、耍流氓!

也就是说,在需要多个时,它为了保持唯一性而拒绝创造,

即当逻辑上需要第二个1的理型时,它选择了无视,死守着只有一个1的理型的教条;

在需要唯一的时候,它又无法应对多样性,

即当现实世界需要无数个2时,它又拿一个单一的2的理型来生搬硬套,无法解释多样性。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典型双标,也使得理型论难以成为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

因为它既缺乏逻辑的一致性,也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它为了维护自身结构的不垮掉,不得不四处打补丁,结果就是漏洞百出。

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心思想还是那个:

现实点吧,还是从我们身边这个具体、多变的世界出发来研究问题吧,别再假设那么多看不见、又讲不通的完美模板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