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特朗普面对中国对等向美国征收34%关税的强力反制气急败坏,抛出“如果中国不取消对美商品关税反制措施,将在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关税”的威胁后,全球市场再一次为之震动。
当特朗普面对中国对等向美国征收34%关税的强力反制气急败坏,抛出“如果中国不取消对美商品关税反制措施,将在4月9日起对中国商品额外加征50%关税”的威胁后,全球市场再一次为之震动。
在流量为王的自媒体时代,很快有自媒体博主联系之前美国已经对华征收的20%关税,加上这次的34%关税,再加上特朗普威胁的50%关税,得出了美国可能会对中国产品征收104%关税的数据。
这种网上的传播性轰动恰恰是特朗普所希望的,不管最后是不是加征关税,反正我已经拉了一波流量,依然赢麻了。
从十多年前看那个美国综艺节目《学徒》开始,我就发现特朗普这个人或许不懂政治,甚至不懂房地产,但很懂炒作和传播。
当了总统之后,他的思路还是“别管我活干得咋样,只要看我说得咋样”,为了让自己始终站在舆论的焦点,他必须一刻不停地搞事情。
当年《学徒》节目的画风就是这样的
从“吞并加拿大,占领格陵兰”,到“24小时内结束俄乌战争”(或者说“复活节前实现和平”),到“让巴勒斯坦人搬出加沙”,到拉拢马斯克成立“政府效率部”,再到猛烈空袭胡塞武装,以及前两天被热炒的“联合以色列袭击伊朗”。
细细来看,几乎每一件事抛出来的时候都风风火火,很是吸睛,但没过几天又不了了之,没有哪怕一件事是真正达到了目标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国早就没有了20年前,哪怕十年前那种给全世界当带头大哥的实力和底气,当初能烧掉2.3万亿美元打阿富汗战争,现在打胡塞武装花了十几亿美元就要打退堂鼓。
没实力也没底气,特朗普能够玩弄的手段,用一个前两年特别流行的自媒体术语来形容,就是“标题党”。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关税已被美国从普通的贸易工具异化为政治博弈的筹码。特朗普此次的关税威胁,本质上是打算以“数字威慑”重塑中美经贸规则的心理战——通过制造高达三位数的税率预期,试图迫使中国在核心利益领域作出根本性让步。
不管结果如何,反正我是赢麻了
这种策略的运作机制具有典型的特朗普式特征:首先利用媒体放大税率数字的震撼效果,在舆论场形成“中国即将承受毁灭性打击”的叙事;
接着又通过模糊具体实施范围(如声称“对部分商品叠加征收”)保持政策模糊性,既避免立即引发市场剧烈动荡,又为后续谈判预留筹码。
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曾在第一任期对墨西哥、加拿大的贸易谈判中奏效,但面对经济总量相当、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中国,其有效性正面临严峻考验。
从数据层面分析,特朗普所宣称的104%关税存在概念混淆,也许早就为自己届时好下台做铺垫了。
当前美国对华关税体系由三部分组成:2018年“301条款”下针对2500亿美元商品的25%关税、2020年对特定防疫物资加征的15%关税,以及新近提出的“基础性关税”,还有特朗普威胁的“50%关税”。
美国海关人员检查货物
若将这几者简单叠加,确实会在部分品类形成超100%的税率,但这种计算方式既不符合WTO关税统计规范,也忽视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已豁免的1200亿美元商品。
这种“选择性计算”暴露出美方策略的矛盾性:既要维持关税威胁的可信度,又需规避全面贸易战引发的经济反噬。
而且就连美国人自己都不相信54%的关税能够落地,更别提104%的关税了,因为美国的海关系统压根就没有那个执行能力。
美国海关(海关边境保护局)要应对特朗普如此规模的加征关税,至少需要大幅加强产品分类识别和原产地验证能力才行。
但美国海关连相应的关税计算核对系统都没有开发出来,包括相应的甄别和管控人员也没有开始招聘,光是搞清楚货物的分类和原产地就足以让现行体系崩溃。
每一车货都要查,会出人命的
再说直白一点,落实这些事情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美国海关今年的预算基本是花在拦截非法移民和芬太尼上面了,用于加强关税征收能力的项目没分到几个子儿。
硬要按照特朗普的逻辑征收关税的话,恐怕所有的货车和货船在港口要排起长龙,还没有收到多少关税美国就已经完蛋了。
特朗普的思想可以天马行空,但很遗憾物理上的限制不允许。
至于中国,则是早已看到了特朗普唬人外表之下的空架子,所以针锋相对丝毫不让。
面对美方新一轮关税攻势,中国已构建起多维度、制度化的反制体系。与2018年的被动应对不同,当前中国的反制策略更注重“以规则对规则,以体系破体系”的系统性抗衡。
从实力地位出发对话
在具体操作层面,商务部不仅延续了对等加征关税的传统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2021年《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等制度创新,建立起防范“长臂管辖”的法律防火墙。
这种从“战术反击”到“战略防御”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应对美国贸易摩擦的能力已实现“鸟枪换炮”,足以让对手头破血流。
中国反制底气的根本来源,在于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2018年中美贸易战初期,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9%(2017年数据),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大约14.6%。
这种“去美国化”的贸易格局并非简单的地理转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RECP区域合作框架,中国企业成功将产业链嵌入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
在电子设备、机械制造等领域,本土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度同样显著提升,使得“美国关税冲击波”的传导效应显著衰减。
中国早就开始布局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半导体设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中国企业的替代率已突破30%门槛,这种“技术护城河”的构筑为实施对等反制提供了充足火力。
再回过头来看,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要转化为实际政策执行,起码要穿越三个现实关口。
首先是经济成本关: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推演模型显示,90%以上的关税成本将转嫁至美国进口商、下游企业和最终消费者,也就是导致物价飙涨。这种通胀压力与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形成共振效应,可能触发美股20%以上的回调。
其次是产业断裂关: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贡献了该企业全球交付量的52%,苹果公司30%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这些巨头组建的“商业反关税联盟”已筹集巨额游说资金。
更为关键的是法律程序关,根据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国会拥有“规定和征收关税”的专属权力,总统的“301条款”授权在法理上始终存在争议。
美国国会的存在就是为了限制总统权力
在银弹攻势下,国会山很可能像特朗普第一个任期一样,通过立法来限制总统随意提高关税的权利。
观察当前中美关税博弈,与上世纪80年代美日贸易战既有相似性,更存在本质差异。相似之处在于,美国都将“削减贸易逆差”作为核心诉求,都试图通过关税迫使对方改变产业政策。
但根本区别在于,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独立自主的国防能力,这种综合国力是当年的日本难以企及的。
日本在《广场协议》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的教训,反而成为中国规避战略误判的警示碑。
所以总体来说,未来12个月的中美关税博弈或将呈现“边打边谈”的拉锯态势:美国可能选择汽车零部件、锂电池等战略行业实施“小院高墙”式关税,中国则通过扩大巴西大豆进口、限制稀土出口进行不对称反击。
巴西大豆做梦也想不到托了美国的福
这种“可控摩擦”本质上是对双方承受力的压力测试,其最终结局不取决于某次谈判的胜负,而在于谁能更持久地维持“斗争耐力”。
从当前态势看,中国制造业PMI连续6个月站稳扩张区间,而美国零售销售增速已出现疲软迹象,这种经济基本面的微妙变化,已经预演了贸易战3.0的最终结局。
就想问,既得罪了自己票仓的中西部农场主,又惹毛了制造业巨头,加上本来就和支持民主党的华尔街金融资本不对付,特朗普这个总统宝座还想坐几天?
当特朗普威胁“104%关税”时,做惯了生意的他真正想要的是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结构性让步”;
而中国毫不迟疑的反制,本质上是对发展权的坚决捍卫,如果美国104%关税真的落地,美国商品或许就将迎来104%的对等关税。
要打什么战都随时奉陪
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特朗普炒作的所谓“104%关税”,最后很大概率会像他吹的其他牛皮一样不了了之。
当共和党的政客们从选举政治的亢奋中清醒过来时,他们将会发现,自己挥舞的关税武器,最终击中的是美国消费者的钱包和跨国公司的未来。
来源:每日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