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打鸟”也社恐,普通人如何入门?记者帮你找大咖问了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6:01 3

摘要:记者找摄影圈的资深自然摄影师徐可意问了问。她是首届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获奖者、《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供稿人,走过七大洲、五大洋,也去过南极和北极。

喜欢摄影的当红演员李现,果然不负“花鸟使”之名,以一己之力带火了#玉渊潭打鸟#在内的N个话题,成为这个春季破圈的现象级讨论。

李现拿的什么装备?李现拍到了哪些鸟类?李现下一个“打鸟”地在哪儿?一个个网友好奇的问题蹦上热搜。更有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喊话,邀请李现来当地体验“打鸟”。

3日中午,李现在微博发布他的玉渊潭“打鸟”vlog,更是首次分享自己的“打鸟”体验,竟然还有些“社恐”。

社恐的原因是第一次“打鸟”,不知道在哪里架起自己的机器。还透露,早就想“打鸟”,只不过因为时间和设备的原因,一直没有实现。

其实这些问题,普通人也一样面对。只不过,普通人的问题可能会变成,该拿什么样的设备?没有高级的装备能不能去拍?人群中如何抢占有利位置?

记者找摄影圈的资深自然摄影师徐可意问了问。她是首届中国野生生物影像年赛获奖者、《中国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供稿人,走过七大洲、五大洋,也去过南极和北极。

以下徐可意的回答——

中国环境:很多网友因为李现,第一次了解到“打鸟”。有必要科普一下,什么是“打鸟”?

徐可意:所谓“打鸟”,其实是我们摄影圈的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感觉是在打一样。绝不是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绝大多数拍鸟的摄影师都是自然爱好者,是非常喜欢鸟类的。

当然,从公共传播的角度来看,“打鸟”可能会带来一些误解,我们摄影圈也希望用拍鸟或者记录野生动物这样的表述更加精准地去传递。

徐可意手持李现同款镜头拍摄的作品。图源:徐可意Shirky小红书

中国环境:“打鸟”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为吗?一般“打鸟”拿什么样的设备?没有高级的装备能不能去拍?

徐可意:我并不觉得“打鸟”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为,因为装备的价格,封顶可能需要20多万甚至更高。但是我们初级入门者1万块钱左右也可以拥有一套观鸟或者拍鸟设备了。没有高级的装备,我们依然可以去北京的城市公园里面,去记录这些飞羽们迁徙的过程,或者是它们的一些形态。

我们也不需要去到肯尼亚,不需要去到南极,只要有对自然的热爱,有一份好奇心,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拍鸟人,或者是一个观鸟爱好者。

中国环境:除了因为李现,很多人因为春天的来临、万物的复苏,对亲近自然也有很多想法。作为一名资深自然摄影师,请问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徐可意:这次很多人因为李现知道,原来北京城有这么多野生鸟类。其实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是非常丰富的,给你说一组数据就更清楚了,全球鸟类大约有11000种,而中国有记录的鸟类在1500种左右,北京有记录的鸟类就超过了500种。500种鸟类,是什么概念?说明北京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城市,它也正好在候鸟迁徙的路径上。

当前春光正好,是一个非常好的亲近自然的时机。我建议,有对自然感兴趣或者对鸟类观察感兴趣的人,从身边的观察走起,比如说北边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西边的玉渊潭公园或者南边的南海子公园等,它们都是城市里绝佳的观察鸟类的地方。

中国环境:如果对“打鸟”产生了好奇,又不知道拿什么样的装备或做准备,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徐可意:如果对鸟类拍摄产生了好奇,我觉得分成这样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观鸟,就是去观察鸟类。需要一个望远镜,便携型的。如果是观察平常的林鸟,就是林子里的鸟,就用双筒望远镜,如果观察很远很远的鸟类,如去野鸭湖观察水鸟,就用高倍的单筒望远镜。第二种情况是观察的时候,会想记录今天看到了哪些鸟种,那就需要一个记录本和一本图鉴,这里非常推荐《中国鸟类观察手册》,可以及时翻开查看今天看到的是什么鸟。第三种情况是拍鸟,需要相机、镜头、三脚架等。但我建议初学者,一般情况下手持就可以,增加拍摄的灵活性。另外,毕竟是去户外,也可以戴个帽子、背个背包之类的。

中国环境:李现在vlog中说自己有点社恐,“现在不是比拼器材的问题了,是如何加入这个大环境。”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会是一个问题吗?我们确实看到,好多人集中在一起拍摄,也看到有人单独拍摄。请问,如果碰到好多人在一起拍摄,需要融入大环境吗?此时如何抢占有利位置?

徐可意:绝大部分拍鸟的人是友好的。比如说,很早去了,大家互相之间会打招呼问好,分享鸟类信息等。当然,也有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不遵守规范、挤来挤去、离鸟太近等。建议大家在拍鸟时,要做到互相尊重。尊重一起拍摄的人,更要尊重鸟类。至于如何抢占有利的位置,我的建议是两个字——早去。

来源:娱乐女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