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新华社报告将美国思想殖民的操作手段公之于众,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更为棘手的内部问题——那些心甘情愿被殖民的“殖人”,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自立之路上必须逾越的障碍。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14
破除思想殖民:从精神跪立到文化自立的历史跨越
当新华社报告将美国思想殖民的操作手段公之于众,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更为棘手的内部问题——那些心甘情愿被殖民的“殖人”,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自立之路上必须逾越的障碍。
在全球化浪潮中,思想领域的斗争从未停歇。美国凭借其霸权地位,长期向世界各国输出所谓“普世价值”,实施思想殖民。然而,外部的思想渗透之所以能产生影响,往往离不开内部的接受与迎合。
那些将美式价值观奉为圭臬的“殖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美国思想殖民的内应。他们迷恋美式“自由民主”,却忽视了这不过是美国插手他国内政、颠覆他国政权的工具。揭开这层温情面纱,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思想殖民的真实图景。
01 “殖人”现象:思想殖民的内化与迎合
“殖人”这一称谓指向的是那些在思想观念上完全倒向西方、否定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的人士。他们常常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过度美化和对本土文化的极端贬低,形成了一种文化自我否定和精神依附的心态。
这类人群广泛存在于知识界、文化界甚至政商界。他们中有的人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否定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有的人以“国际接轨”为名,主张全盘照搬西方模式;还有的人以“批判精神”自居,却只批判中国而不批判西方。
值得注意的是,“殖人”并非都是出于恶意或卖国动机。许多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这种思维定式,其中一些人甚至自认为是出于爱国之心,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使中国强大。但这种思维方式的本质,仍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殖民心态。
02 历史溯源:百年屈辱的精神创伤
“殖人”现象的产生,与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密切相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接连遭受列强侵略,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西方=先进、中国=落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形成了一种深层的文化自卑心理。
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的“全盘西化”主张,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的急切探索。这种主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思想后遗症——将现代化简单等同于西方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差距再次凸显。上世纪80年代,一批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思想文化后,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崇拜心理。这种心理在一些人中逐渐固化为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和对中国的全面否定。
03 现实悖论:中国崛起与“殖人”固守的讽刺对照
当下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按照常理,民族自信应当随之增强,“殖人”现象应当逐渐消退。然而现实是,仍有部分人坚持跪拜西方,不愿正视中国的发展成就。
这种悖论的产生有其复杂原因。一方面,信息筛选机制使一些人只关注中国的负面消息和西方的正面形象,形成了确认偏误;另一方面,身份认同危机使一些已经将西方价值内化的人难以调整自己的立场,因为否定西方就等于否定自我。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话语霸权仍在发挥作用。国际舆论场中西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发展故事常常被歪曲和误读。这种话语权的失衡,影响了一些人对中国的认知和判断。
04 文化自信:破除思想殖民的精神基石
破除思想殖民,关键在于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弘扬,需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打破西方话语垄断。
05 话语构建:打破西方叙事垄断
打破思想殖民,必须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长期以来,西方掌握了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非西方国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西方理论框架和概念工具。
中国学术界应当立足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真正解释好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声,争取话语权。要善于运用国际社会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同。
06 教育引领:培养精神自立的新一代
教育是破除思想殖民的根本途径。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仍然存在过度推崇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现象。一些教材内容片面强调西方的先进性,忽视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贡献。
教育改革应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应当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应当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高等教育机构特别需要打破对西方学术体系的盲目崇拜,建立以中国问题为导向、以中国经验为基础的研究范式,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07 媒体责任:营造健康舆论环境
媒体在破除思想殖民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盲目追捧西方模式,片面渲染中国问题,这种倾向必须加以纠正。
媒体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客观报道中国发展成就,理性分析中国问题;应当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加强对西方社会问题的报道,打破对西方的神话式想象。
新媒体平台尤其需要加强内容管理,防止西方价值观的无序传播,遏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蔓延,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破除思想殖民是一场持久的文化斗争,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当前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比物质上的繁荣发展更为重要、更为根本。
“殖人”现象的存在提醒我们:思想的解放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化的自信需要长期培育。唯有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自立。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挺直文化脊梁,以平等自信的态度看待中外文化,既不盲目排外也不盲目崇洋,那么思想殖民就将失去存在的土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将获得坚实的精神支撑。
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从精神跪立到文化自立,这是中华民族必须完成的历史跨越,也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文化使命。
附录:《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1.3美国思想殖民的现实面孔
美国开展思想殖民活动时有黑色、白色、灰色等不同“脸谱”,可以根据不同情形和现实需要,灵活调配出不同“色调”进行伪装。
白色传播。白色传播构成了美国思想殖民最显性的层面,它以公开透明、官方背书的方式运作,传播可被公众知晓和验证的信息,旨在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并推广其价值观。这类活动一般直接由国务院、文化机构等官方或半官方实体执行,如美国新闻署(后为国际媒体署)长期运作的“美国之音”(VOA)、富布赖特学者交流计划、风靡全球的好莱坞电影以及政府高调的外交声明等。白色传播的核心策略是将美国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产品包装成具有普世吸引力的“现代文明标杆”,其重要价值在于其表面上的可验证性和正当性,为美国的全球领导力披上了文明开放的外衣。
黑色传播。黑色传播代表着思想殖民最具隐秘性、欺骗性和侵略性的一环,通常由情报和军事部门在高度机密状态下执行,其核心特征是秘密行动,包括但不限于虚假信息传播、情报搜集、网络攻击等。这类活动旨在干扰目标受众认知、操纵特定议题舆论、破坏敌对国家稳定,以获取战略优势,其存在和源头通常被官方断然否认。中央情报局(CIA)是美国黑色传播的主要执行者,其历史悠久的“知更鸟计划”曾系统性地收买或影响国内外记者以操控报道和舆论。在数字时代,黑色传播手段更为复杂,2013年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就揭示了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对包括盟友在内的全球数十亿民众及政要进行的大规模监控。黑色传播是认知战场上的“暗箭”,它无视国际规则和道德约束,是美国为实现战略目标部署的终极秘密武器。
灰色传播。灰色传播游走于“黑”和“白”之间的模糊地带,其特点是半公开性、来源模糊化和一定程度的欺骗性。这类活动通常由美国政府通过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第三方机构间接实施,以规避官方责任并制造“民间自发”的假象,其目的在于隐蔽地影响目标国舆论、塑造政治议程或支持特定团体,同时为美国保留“不干涉内政”的辩解空间。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是执行灰色传播的典型工具,名义上是独立非营利组织,但主要资金来自国会拨款。它通过旗下核心机构在全球资助媒体、智库、公民团体和政治活动,如为媒体提供资金,支持特定倾向的报道、放大社会矛盾等。灰色传播利用信息的不透明性,可以在否认干预的同时有效达成渗透目的。
“黑白灰”多张面孔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这种多层次、立体式的结构设计,能够根据不同目标和环境,灵活选择传播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