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是西亚人?抱雪斋给清华博士上个课:论双蛇符号的西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8 17:05 1

摘要:今天读到一篇访谈,是一位清华大学主管与清华博士的对谈,话题是关于双蛇交尾图案和伏羲女娲的。

今天读到一篇访谈,是一位清华大学主管与清华博士的对谈,话题是关于双蛇交尾图案和伏羲女娲的。

伏羲女娲,在中国很多古代画像中是两条蛇交缠在一起的造型,和DNA的双螺旋结构惊人相似。

说实话,这个话题网上已经烂大街了,我也凑热闹写过一篇,原本没有什么兴趣。

我是奔着“清华”两个字点进去的。

看完之后,大失所望。

就这?

在对谈中,号称擅长东西文明交流史的清华博士,对于西亚的文物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对于中国的文物,弃如敝履,一无所知。

话里话外透露的意思居然是:

中国的双蛇交尾图案和伏羲女娲图,都是西方传过来的。

博士的原话如下:

我觉得中国目前能够追溯的伏羲女娲形象就是战国早期的曾候乙墓里面的形象。
西方这种交尾的或者是两条蛇绞在一起的纹饰起源就非常早,在公元前 3000 多年,在两河流域,在伊朗高原就有大量的这种纹饰,这种纹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下面就是原文列出来的各种西亚伊朗的双蛇图案,最早的距今不过五千多年。

我就呵呵了。

就凭这点东西,就想把伏羲女娲变成西亚人?

图样图森破。

抱雪斋抡起板砖,给这位清华博士上上课。

所谓的双蛇图案,实际上就是绹索纹。

博士说在赵卿墓和曾侯乙墓中都发现了很多类似双蛇图案的绹索纹,很可能是西亚传播过来的:

大量的器物有绞索一样的纹饰,这种纹饰就是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在中国开始出现,更早没有。也许更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中国有过这样的图饰,但是至少在夏商周时代没有流传,但是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又突然出现,这里面就可能暗含着很多的秘密。

博士还是很严谨的,没有一口咬死说这样的纹饰在春秋时期以前没有,但显然他是根本不知道这样的纹饰在中国不但有,而且很多,很早,远远比西亚的所谓双蛇图案早得多。

下图是王仁湘先生的公众号“器晤”里面的陶器上的绞索纹,随便搞了几张五六千年前的:

这样的双蛇纹当然还不是最早的。

抱雪斋给出双蛇纹在中国出现的最晚时间(记住是最晚!)是八千年前。

下图就是兴隆洼的双蛇神面纹,注意双蛇中间的獠牙神面,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里“分阴阳、定四时”的太一天帝,在后来的高庙文化和良渚文化里面都是常客。

那么,清华博士说双蛇纹(绞索纹)“至少在夏商周时期没有流传” ,对吗?

当然不对。

下图是商代的骨刻双蛇纹,蛇身纹路明显分成阴阳两面,正是伏羲女娲调和阴阳的象征。

下图也是商代的骨雕双蛇纹,一阴一阳两条蛇。明显也是伏羲女娲调和阴阳的象征。

什么?你说这两条蛇没有纠缠在一起!?

那好,看看下面这个,一样是商代的,在殷墟西北岗的王陵大墓里出土的:

对照一下汉代画像石上面的伏羲女娲图,一模一样的双蛇阴阳纠缠造型,至少八千年来从未中断。

所以,很显然,西亚的双蛇纹,来自中国。

鉴定完毕。

抱雪斋还可以给出很多的铁证,证明最晚一万年以前,也就是中国夏朝的早期阶段,来自浙江上山文化的有虞氏人早就已经乘船渡海,把伊朗和土耳其划入了夏朝的统治范围。

伊朗和土耳其最早出现的陶器,全部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出口,铁证如山。

又比如清华博士举例论证的一个古希腊陶器,据说是公元前13—14世纪的“双把手高脚杯”。

这样的“高脚杯”,在中国有一个称呼,叫作“豆”。

而且,像希腊这样带两只耳朵造型的豆,在中国五千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下图所示。

地球上最早的豆,是浙江上山文化制造的,距今一万年以上。如下图所示。

西亚的文字和文明,正是从浙江沿着海路传播过去的。

从最晚一万年以前开始到五千年前,文明的流动始终都是从东往西,这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相。

讲完了,下课!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