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说中这话出自诸葛亮之口。话说三国时代,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面对冈峦起伏的金陵形胜,诸葛亮指点江山,不禁感慨起南京的虎踞龙盘,说是帝王之宅。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南京迎客585.6万人次,一批“顶流”景区客流如织。
“总要来趟南京吧”有很多个理由,今天文脉君给出的这个理由,家长们一定喜欢。
虎踞龙盘、青梅竹马、天花乱坠、入木三分、江郎才尽、画龙点睛……99%的游客可能还不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竟然都和南京有关!
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解释成语的家长们,带娃来南京吧——南京就是一本成语大全。
走起!文脉君把教学文案都帮你写好了。
虎踞龙盘
紫金山、石头城,是到南京必玩的景点。
到了这两处,看完山山水水,家长可以教这个成语——虎踞龙盘。
你可以这么说上一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紫金山像龙盘踞,石头城像虎雄踞。
传说中这话出自诸葛亮之口。话说三国时代,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面对冈峦起伏的金陵形胜,诸葛亮指点江山,不禁感慨起南京的虎踞龙盘,说是帝王之宅。
最早记载诸葛亮虎踞龙盘言论的可能是晋代张勃的《吴录》。不过据专家考证,“虎踞龙盘”的“始作俑者”,更可能是吴地士族。在孙吴建国初期,大局未定,这话的出笼,至少有利于朝野上下坚定建都金陵的信心。
“虎踞龙盘”直到今天还是南京最牛的城市宣传语,是南京人的骄傲。
解铃还须系铃人
清凉山公园里的崇正书院是春日顶流。
欣赏完木绣球,可以去清凉寺转一转。在那里,可以跟孩子讲讲解铃还须系铃人。
南唐时期,佛教盛极一时,今天清凉山公园内的清凉寺是当时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有一位文益禅师长期居住在寺内,“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成语就与他有关。
话说,一次文益禅师在讲经时问弟子:“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弟子泰钦禅师刚巧走过来,文益禅师便问他这个问题。泰钦说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这智慧的回答,也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了。这个故事收录在宋代惠洪《林间集》中。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也流传开去。
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地方文化史》南京卷记载“解铃还须系铃人”诞生于清凉寺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现在也是南京的网红打卡地。
游览完毕后,记得驻足往西看,那里是长干古城,是南京之根。
此时,你可以念起李白《长干行》里的这几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然后告诉孩子,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两个成语就是源自这里。
长干古城建于3100年前,建成后,一代代“老南京”在此繁衍生息。长干里是六朝最著名的生活区,居住着许多贵族,比如陆机的宅邸就在越城的西北。六朝时也有多座寺庙建于长干里。到了唐代,长干里商业发达、商人聚集。
长干里还是唐诗的“保留曲目”。这不,李白到长干里走一走,就有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美好浪漫。
凤毛麟角
逛夫子庙,一定要去乌衣巷看看。乌衣巷,是南京一处重要的古地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记得一定先吟上这首诗。
王谢,是六朝时期的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的合称。王、谢家族的诸多大家都曾居住于此,比如,东晋丞相王导、谢安,书圣王羲之,诗人谢灵运、谢朓、谢超宗等等。
就说乌衣巷著名的才子谢超宗,就和一个成语有关——凤毛麟角。用这个词来激励孩子再合适不过。
别忘记说典故。谢超宗是刘宋著名的文人,父亲叫谢凤,祖父是谢灵运。凤毛二字出自《南史卷十九·列传第九》:“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凤毛,灵运复出。’”新安王的母亲逝世后,谢超宗写了一篇表彰王母的文章。宋孝武帝读后大加赞赏,将他同其祖父相比,认为有谢灵运的遗风。
而麟角之说出自《北史》:“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江郎才尽
位于南京城西的朝天宫,木兰花开时,绝美。
有一个著名的成语诞生于这里——江郎才尽。
故事的主人公叫江淹,南齐时的文学家。《江淹传》中,记载了江淹梦见郭璞向他索回五色笔之事。自江淹把五色笔还给郭璞之后,江淹的文章就大不如以前了,别人都说他才尽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
而江淹做梦的地方正是冶亭。冶亭,即冶城,就是今天的朝天宫一带。
一往情深
来南京,秦淮河怎能错过?
漫步河畔,不妨和孩子说起这个成语——一往情深。
一往情深的主人公是东晋的名士桓伊。《世说新语》记载,桓伊痴迷音乐,每每听到倾心的音乐便唤道:“奈何!”当时住在秦淮河畔的好朋友谢安见了忍不住感叹:“子野可谓一往有情深。”
“一往情深”在秦淮河的支流、南京人熟悉的青溪畔有具象化的故事。话说,王羲之的五公子王徽之便是桓伊的“迷弟”。一日,王徽之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边,正好桓伊从岸边路过,他邀请桓伊为他吹奏一曲,相传所奏之曲为《梅花三弄》,这实在是秦淮之畔的千古雅事。王徽之听得如痴如醉,两人自始至终没有交谈一句,早已惺惺相惜。
入木三分
位于鸡鸣寺旁的九华山公园也值得一游。这里古称覆舟山,南朝时期曾是皇家园林“乐游苑”所在。
在这里,你可以和孩子介绍这个成语——入木三分。
这个典故出自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当时,皇帝在覆舟山祭地。祭典上需要更换由王羲之书写祝词的祝版,工匠在削去原来王羲之的手书时,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们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工匠惊叹:王羲之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
东山再起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新亭对泣
如果不以景点而以历史人物论,那么出自南京的成语就更多了。
像东晋名臣谢安,堪称成语制造机。成语“东山再起”就因他而起。“东山”指的是位于浙江会稽郡的东山,谢安当时寓居于此,和王羲之等名人雅士打成一片。他四十多岁才重新踏上仕途,成为大将军桓温的司马,所谓“东山再起”。他指挥的著名的淝水之战是谢安人生的重大功绩,“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都与这场战役有关。
江苏文库·研究编《江苏历代名人词典》收录谢安
再看王导。东晋初年,跟随司马睿南渡而来的中原人士,每遇到风和日丽的好天气,就相约着来到建康城西南的长江边上新亭这个地方聚会。想到故国已被异族占领,不由得悲从中来,“新亭对泣”这个成语由此而来。但王导这个灵魂人物不哭,他把脸一板,发话了:“应当齐心协力效忠朝廷,最终光复祖国,何至于像亡国奴那样相对哭泣呢!”就这样把北来士族紧紧地团结在了一起。
还有与阮籍有关的“得意忘形”,与孙权有关的“刮目相看”,与张僧繇有关的“画龙点睛”……等着你一一来解锁!
你还知道更多南京制造的成语吗?请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青砖黛瓦间回荡着六朝金粉的繁华
秦淮烟波里沉淀着十朝都会的沧桑
一个个成语
是南京馈赠给江苏文脉的明珠
每一个成语
都在续写着璀璨文明的华章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