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林老照片——牧养场,一个存在于久远年代的企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5 09:22 1

摘要:神秘的牧养场,对我而言却并无什么神秘之处,反而是十分的熟悉。牧养场在当时的耕农山北侧(现五虎山北侧),距我儿时居住的四师批发站,直线距离约六、七百米。小时候,我们经常和小朋友到牧养场去耍。或者在周边庄稼地里挖野菜,或者到那间举架很高空旷陈旧的破车间里玩,或者到

牧养场对于现在的虎林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就是对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来说,许多人也只听过这个称谓,对于牧养场的历史沿革,很少有人能说明白。

神秘的牧养场,对我而言却并无什么神秘之处,反而是十分的熟悉。牧养场在当时的耕农山北侧(现五虎山北侧),距我儿时居住的四师批发站,直线距离约六、七百米。小时候,我们经常和小朋友到牧养场去耍。或者在周边庄稼地里挖野菜,或者到那间举架很高空旷陈旧的破车间里玩,或者到牧养场西约一百米处的水泡子去游泳。

1979年,我身后左侧为牧养场,右侧为农垦物资局油库

牧养场的厂房是栋非常高大宽敞的房子,小时候很奇怪,这个房子很高大,但却不是楼房,举架如此之高,不知是干什么用的。成年后查了些资料,才知道这个旧址原为关东军第十七野战自动车厂,也称满州第2639部队自动车(汽车)厂,即汽车修配厂。可能这栋房子举架高,是为安装滑轮吊车,为日军汽车修理提供便利。

该部队本部在耕农三队这一位置,由现粮库有一条铁路引入线进入,修配厂地区包括原四师批发站油库、庆丰转运站、耕农三队及焉大岭地区。铁路引入线往北,分别是本部、仓库、食堂;再往北是修理工厂和车辆物品仓库、铸工、物场、燃料、独身军官食堂。车辆物品仓库西,依山为洞窟群,为弹药等特殊物品储存处。据老人讲,焉大岭西侧山岭,日军建有多座掏进山体的洞库,用以储藏各种弹药。其规模应和海拉尔野战兵器厂和孙吴野战兵器厂洞库标准差不多,为每库宽约5米,高3.5米,长约30~40米左右。所以百姓中还有一种说法,2639部队包括汽车修理厂和弹药库两个单位,但未有史料证实。

2639部队处还有军马场、一小型医护所及澡堂等服务设施。医护所就在牧养场南,后为耕农三队村民张永善家。

日伪时期,关东军第2639部队自动车场位置图,牧养场在图中仓库西侧

牧养场这个称谓起源于五十年代中期,它是虎林县第一个肉食加工和禽畜饲养厂。但它的厂址最初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西岗。1953年,由县土产公司安排,由五名职工在西岗商店处开始筹建。主要从事收购与屠宰、销售猪牛马肉类。日宰生猪三头,在夏季为了防止猪肉腐败,必须当日杀,当日处理完毕。多余的猪、牛、马采取圈养或放牧,场名由此而来。

1955年7月11日,县土产公司改名为食品公司,牧养场仍归其领导。当年,铁道兵第一个军垦农场八五0农场成立,农垦局决定在西岗建农场场部。牧养场于是从西岗迁出,来到关东军第十七野战自动车厂旧址,利用其闲置的旧车间厂房,开始了生产经营。企业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有土木结厂房240平方米。生产、销售、结算,由县食品公司统一管理。企业年屠宰加工生猪2000头,牛、马300头。企业生产模式,仍然是屠宰、圈养或放牧并行。

五十年代,某地杀猪场景

1958年,牧养场隶属关系变更较为频繁,先后归属县土产公司、食品公司、农副科、商业局管理。

1960年,是我国自然灾害最艰苦的一年。当年8月,农垦局党委决定,局直文化单位人员工薪逐步实行自给,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为生产自救,《北大荒文艺》编辑部人员和其他文化部门人员,在牧养场这个水泡子边修堤筑梗,挖渠种植水稻。

干农活是个力气活,年轻人虽然肚子不饱但能搞点精神会餐,说说笑笑,苦中求乐,到也不感太艰苦。但对一些年老体弱者,就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了。聂绀弩,当时已经55岁,别说干重体力活,就是走路都很艰难。每次从牧羊场回到县里的住地,年轻人早就跑回去了,他还蹒跚在夜色降临的山路上。领导为照顾他,安排他和林予(后任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第七届人大代表。)烧开水,他俩从水泡子提水,在牧羊人留下的马架子里烧水,供大家饮用。

丁聪为聂绀弩画的北大荒老头上工图

水泡子水资源有限,枯水期一些单位就发生了争水的事情。因为当时在这种水稻的不只是一些文化人,还有农垦局体委男女篮球队。好在都是农垦人,双方带队通过充分协商,最后解决了这场争水风波。

1966年8月,为了提高猪场屠宰的效率和减少人力成本,牧养场研制成功了电麻器,一次可电昏生猪7头,大大缩短了屠宰时间,提高了屠宰效率,提高工效一倍。

1967年7月,县财政先后投资14.4万元,在现绿都蜂业位置(原丝绸厂)处新建了牧养场,年底投产。企业占地面积826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2304平方米,其中生产用地1401平方米,办室300平方米。企业有职工40人,年生产猪肉500吨。原旧址就此闲置,直到八十年代初民政部门在此建立虎林火葬厂。

1978年,牧养场新建430平方米屠宰车间,使企业有了独立的屠宰车间。1979年2月,牧养场与冷库合并改名为虎林县肉食加工厂。该冷库(又名虎林县101冷库)是1975年5月由省、地、县三级财政共投资57万元共同新建的,冷库在运输公司南侧,设计存储冷货100吨。冷库和肉食加工厂合并后,实现了屠宰、储藏一条龙。

1977年,冷库安装制冷工艺培训纪念

合并后的新企业,加强了技术改造的步伐,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压力。企业通过安装打毛机、提升机、空中称、自制水槽和管道,实现了屠宰半机械化,工效提高了四倍。同时,为使产品多元化,增加企业效益,企业新建熟食车间,增加熏肉制品,在为市场提供优质熟食产品的同时,为企业经济提升提供了强大助力。

1980年5月,国家对肉类敞开供应,取消凭票限量政策,这给传统小型屠宰企业带来了巨大危机。由于宏观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丝绸厂的生产基地(牧养场,俗称“南场”)于8月停止使用,饲养班组撤销,企业只保留收购屠宰和熟食加工两个车间。企业当年虽然实现产值1840万元,却亏损80万元。1981—1985“六五”期间,企业实现产值434.1万元,加工猪肉1678吨,盈亏相抵净亏8万元。

虽然1983年实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实现利润6万元,扭转了连续三年亏损的局面。但1985年1月,生猪取消派养派购政策,生猪收购急剧下降,年仅收购生猪886头,工厂面临无米下锅、职工开不了工资的窘地。最后通过缩减人员、扩大经营范围、屠宰车间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多余人员上山搞副业、冷库加工增加速冻菜等措施,企业渡过了难关。全年实现产值311万元,比1980年降低8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计划经济时期国营屠宰一统天下格局被打破,小作坊式企业通过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导致行业整体毛利偏低。同时,行业大洗牌后,规模以上屠宰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加速向规模化、智能化转型,从电击晕到同步检疫全自动化,冷链物流也同步加快。反观小型屠宰企业,步履蹒跚,根本无法承受规模成本加大和环保成本激增的压力。虎林肉食加工厂在这种大环境下,经营越来越难,和很多国有企业一样,最后走向了破产。

屠宰行业的变迁就像面镜子,照出中国从温饱到小康,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牧养场(肉食加工厂)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守住老百姓的肉案子的历史贡献,永远铭记在虎林人的心中。

资料参考《虎林县工业志》

来源:西岗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