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哪怕子女在城里已经站稳脚跟、三番五次接他们去城里住,他们还是舍不得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去城里待了不到半个月,又偷偷跑回去了。
网友询问:明知道种地不挣钱,为什么死守着土地?
我的答复:是情感 ,是生活方式 ,是社会的生活保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明明种地不挣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农村守着田地,不愿离开?
尤其是我们的父辈、祖辈,哪怕子女在城里已经站稳脚跟、三番五次接他们去城里住,他们还是舍不得家里那一亩三分地。嘴上答应得好好的,去城里待了不到半个月,又偷偷跑回去了。
你说他们图啥?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收成可能还比不上城里打工两个月的工资。但他们就是放不下。
其实,这不是傻,也不是固执,背后有太多我们不容易看到的真相。
对很多老人来说,土地不只是一块能长庄稼的地,更是他们的“根”。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出生、长大、成家、养儿育女。每一寸土都熟悉,每一块田都有记忆。这种情感联系,就像我们小时候住的老房子、走过的巷子一样,难以割舍。
而且,手里有地,心里不慌。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回到家乡,总有一块地能长出吃的,饿不着。这是一种很实在的安全感。
“农民”不只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方式。
他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习惯了自己动手、自给自足。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收获,冬天休整……这种跟着节气走的生活节奏,已经刻进了他们的骨子里。
突然让他们离开土地,住进城里高楼,每天无所事事,反而会浑身不自在。就像让一个上班族突然退休回家,也会焦虑迷茫一样。
也有一些人是想走却走不了。
比如年纪大了,进城找不到工作;比如要照顾孙辈,只能留在老家;比如没有其他技能,除了种地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对于这些人来说,不是他们选择留下,而是现实让他们只能留下。
我们觉得种地不挣钱,是从纯经济角度算账:种子多少钱、化肥多少钱、人工投入多少、最后卖粮卖菜收入多少……一算发现赚得少,就觉得不划算。
但对守在地里的人来说,土地的价值不只是换钱那么简单。
它能提供新鲜安全的食物,能带来劳动后的踏实感,能让他们在邻里乡亲中有身份认同。这些“隐形收益”,很难用钱衡量,却是他们非常看重的。
想象一下,如果所有人都觉得种地不挣钱,全都跑进城打工,田地荒芜,粮食蔬菜全靠进口,会是什么局面?
幸好还有这些“傻傻”坚守的人,保证了我们最基本的吃饭问题。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期(比如疫情),更能体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的重要性。
从这个角度说,每一个守住土地的人,都是在为我们所有人的饭碗做保障。
写在最后
所以,别看他们守着土地不挣钱,其实他们守住的是一份情感、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我们社会的底线保障。
下次再看到不愿离开土地的农人,不要轻易说他们“傻”或“固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更何况,没有他们的坚守,何来我们餐桌上的饭菜香?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本文由情绪说三农原创,欢迎各位网友积极留言,我会尽我所能给大家解答人生的困惑!
来源:情绪说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