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不了又过不好,如何解决婚姻中的“无力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21:48 1

摘要:这对夫妻的心理状态叫“习得性无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最早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做了一个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狗往外走,就给它电击。后来,打开笼门,狗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而且不逃出笼子,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称

一个人在处理婚姻的问题上,经历了反复的失望之后,可能会觉得这辈子没希望了,让自己的婚姻状态变得越来越糟糕,其实这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陷阱。

我们要学会识别并摆脱婚姻中的“习得性无助”,不断努力让自己获得幸福。

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对夫妻,对孩子的教育理念相左,一个认为孩子必须得严管,另一个认为要给孩子自由。两人为此不断地发生冲突,针锋相对。

争执到最后,丈夫想:算了算了,我和你根本统一不了意见,你不听我的,我也不想听你的!于是,他产生了消极对抗的心理。为了再次感受被理解,他选择出轨。

在发现丈夫出轨后,妻子绝望了: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我无能为力了。于是,她什么都不做,连孩子也不管了,放任自己沉溺在无助的情绪之中。

结果,这对夫妻不仅没能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孩子看到父母因自己感情破裂,还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创伤。

这对夫妻的心理状态叫“习得性无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研究动物行为时最早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他做了一个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狗往外走,就给它电击。后来,打开笼门,狗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而且不逃出笼子,塞利格曼将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在心理学上,“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无意识的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我认为“习得性无助”更为通俗的解释是指,一个人遇到问题时,内心有一种无力感,自认为无能力去解决问题,外在表现就是逃避、推脱,不愿意去面对问题。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可以在能动中摆脱“习得性无助”。

01

无力离婚,也无法摆脱痛苦

“婚姻如四季,甜蜜时灿若春明,遇寒时壁垒重重。”每个人都会在婚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婆媳矛盾、育儿矛盾等。幸福的夫妻也会争吵,但善于解决矛盾。

而一个“习得性无助者”面对婚姻中的问题时,不会与伴侣协商解决矛盾,他们外在表现大多是冷淡、逃避,甚至会用指责的方式去宣泄情绪,让问题在日复一日中积重难返。

怎么区别“习得性无助”和“正常的无助”?我们用“无助”的“时长”来判断就可以了。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刻,但“正常的无助”不会维持太长时间,普通人会用更多时间思考该如何解决问题,并不断地给自己试错的机会,也会向他人寻求好的建议。

“习得性无助”则会持续很长时间,有些人会持续半年、一年、两年……如果不主动做调整的话,甚至一生都沉浸在“习得性无助”的状态里。“习得性无助”可能会导致“习得性焦虑”,让人处在长时间的恐慌、失眠等负面状态里,甚至需要通过服用药物来舒缓情绪。

我曾为3年都没交流的一对夫妻做过咨询。他俩同住在130 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很早就分房睡了。他们在厨房有各自的垃圾桶,有各自要用的刀具。只要太太一回家,先生立刻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回到他的卧室。很多人会认为他们的状态是冷战,但我判断他们患上了“习得性无助”。

我们可以从这对夫妻身上看到“习得性无助者”最典型的表现:他们已经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而且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并以消极的方式对待特定的问题。虽然他们做了婚姻咨询,但拒绝做系统化的咨询,并全盘否定所有专业的建议。

这对夫妻的状态是我见过最严重的“习得性无助”。先生对我说:“我要是死在屋里,我太太可能都不知道。”他们认为自己一辈子都无法摆脱这样的痛苦生活,也无力离婚,唯一的力气都用在躲避对方上了。

02

不同经历,导致习得性无助

前段时间,张泉灵老师直播分享的故事很触动我:她上北大心理学课时,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她是这世上为数不多的、没怎么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人,让一旁的人都震惊了。在我看来,她的故事背后可以有一种解读:每个人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患上“习得性无助”跟一个人几种过往经历相关。

第一种经历来自原生家庭。一个人从小到大提出的大多要求,都被父母否决了。比如,想吃这个东西,父母说家里没钱,不能吃;想买玩具,父母说你应该好好学习,不能买;想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说就业前景不好,不能报……

因为他的需求总是被打压,所以会变得无力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人本能的趋向是得到认可,所以他还是会进入关系中,且容易把过往的“无助”带到亲密关系中。他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满足对方的需求,压抑到最后一定会爆发。

在很多婚姻里,夫妻会不自觉效仿父母处理关系的方式。我之前提及的3年都没交流的夫妻,他们父母的婚姻一直充斥着争吵,所以他们未从父母身上学到好的沟通方式,走了父母的“老路”,导致自己的婚姻状态也非常糟糕。

第二种经历来自职业经验。比如一个人刚毕业时,相信自己一定能闯出一片天地。结果工作后,被老板、同事批评数据做得不好,也不会和客户沟通……在职场中,被反馈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患上了职场中的“习得性无助”。他可能会把这种“无助”带到处理婚姻问题中。

我曾为一位男士做过咨询。他28岁的时候卖汽车机油,赚了一桶金。朋友建议他继续做大项目,结果他被骗了,现在有 100 多万元的贷款没还完,靠开出租车谋生。我问他:“你会和太太坦白自己现在的状态吗?”他说:“说了没用,她要和我离婚,我也没办法。”

这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我无力解决问题、改变状态,只能像机器一样运转,不敢有任何把生活过好的想法,也无法给自己任何动力

第三种经历缘于自身性格。可能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并未给他造成创伤,但他天生性格内向,不擅长表达,在沟通中屡屡受挫。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说,“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性格是命运的掌舵者,积极乐观的人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会更加果断、坚韧,而思想消极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甚至选择逃避现实,患上“习得性无助”。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不同经历带来的创伤是可以治愈的,每个成年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虽然有时治愈创伤的旅程漫长且艰辛,但会收获全新的自我认知和与自己、他人以及世界和解的体验,进而获得更健康的亲密关系。

03

学会方法,摆脱习得性无助

摆脱“习得性无助”就是突破“我不行,我做不到”的限制性思维,相信靠自己可以拥有幸福的婚姻。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要学会用心理学的“小步法”调整自己。“小步法”共有3个步骤:

第一步,多夸奖自己。比如,很少喝水的你,今天喝了3大杯水,一定要夸夸自己,因为你在“爱自己”这件事上进步了;你跟伴侣表达了之前不敢表达的想法,也是为自己喝彩的理由。不断地肯定自己,你会越来越自信。

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的生活方式是消极的、压抑的,当一个人具备了改变的信心,继而拥有了改变的勇气后,他的自我认知才可以从“我不行”变成“我行”。

第二步,走出自己的世界。摆脱“习得性无助”,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出去”。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因认知受限,容易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但当他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时,会逐渐发现生活有多种可能性,开始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问题。

第三步,增加与伴侣的互动。先从小的互动开始做,比如向伴侣发出邀约:“我们今天出去散个步”“我们今天出去玩儿一玩儿”,等关系升温后,再去解决问题。我们要把握一个总原则:先建立亲密关系,再解决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我有位客户,也是走出了自己的世界,寻求了专业的咨询,才获得了改变。

原本,家里事无巨细都是她在处理,她也放弃了和爱人沟通。后来,她的爱人去外地工作,她都无所谓他回不回家。两个人失去日常接触后,爱人提出离婚,她的内心受到了很大冲击,也非常委屈。她完全不知道如何挽回自己的婚姻,消沉了很长时间,怀疑自己一辈子都不能幸福了。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她,我会用专业的咨询技巧与她沟通。

我的客户是一位老师,她把职业习惯带到了家里,对家人是“教导主任式”的沟通方式。她过分控制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沟通变成单方面的决策。她会直接指责爱人:“你这么做有问题。”她的爱人为了不激化矛盾,大多时候都选择了退让。

差点儿让她离婚的导火索是一件小事:爱人从外地回来,带了几包方便面当礼物送她,她直接抱怨道:“方便面吃了没营养,有什么可带的?”

她的表达是无意识的,我引导她有意识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有一个咨询技巧是用咨询者的话回馈咨询者。我问她:“如果你现在就是你的另一半,这个回应会不会让你舒服?”她才明白自己婚姻的问题根源在哪儿。

好的婚姻一定是:你既要考虑自己的感受,也要考虑对方的感受;你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更要了解对方的想法。

为了让她走出自己的世界,我鼓励她多学习。因为她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开始大量阅读这方面的书,有了很大改变。她现在很注重学生的感受,讲课时不仅会讲很多生动的故事,还会组织学生模拟情节表演。

她说:“有一次,已经打了下课铃,但学生们都不愿意下课。我现在越来越自信了,也明白了肯定他人的重要性。”她跟爱人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她学会了夸赞对方。爱人如果再带方便面回家,她会说,这个方便面好好吃,跟上次你带的口味不一样。

“婚姻不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种智慧。”夫妻之间的相处需要技巧和策略,才能营造出更加和谐、舒适的关系。我建议她用“为孩子好”这样的“话术”,说服爱人参与家庭活动,增加与其接触的机会。现在,他们一家三口每周都要打视频电话,一起其乐融融地读书交流。

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为什么不愿改变自己的状态?我想这是因为他们还能忍受当下的痛苦。有道是:“有‘极致’的痛,才有‘极致’的改变。”“温水煮青蛙式”的婚姻,不会让一个人有改变的动力,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很烫的水里,它一定会往外跳。

人生有些不如意,并非坏事。正如苏格拉底曾说,“智慧唯有通过痛苦而获得”。痛苦可以让我们深刻地反省自己,从而找到内心的力量和智慧。

同时,觉醒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逐渐拥有更清晰的认知。

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一定要明白,幸福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而这需要你先改变自己。

来源:谈心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