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横竖撇蕴风骨 抑扬顿挫传雅音——石家庄市中小学校以特色语言教育厚植文化根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5 09:08 1

摘要:各个学校立足办学特色,通过规范书写、戏剧展演、数字平台应用等多元路径,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从课堂延伸至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笔墨挥洒间感受汉字风骨,在台词演绎中体悟语言魅力,在智慧学习中提升表达素养,为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诵读声琅琅,翰墨香满园,数字赋能助力语言学习新体验……在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园里,一场以语言教育为载体的文化育人实践正焕发勃勃生机。

各个学校立足办学特色,通过规范书写、戏剧展演、数字平台应用等多元路径,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从课堂延伸至校园每个角落,让学生在笔墨挥洒间感受汉字风骨,在台词演绎中体悟语言魅力,在智慧学习中提升表达素养,为培养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笔墨立人文化养心

在规范书写中养成良好习惯

“黄庭坚班”“颜真卿班”“蔡襄班”……走进石家庄市石纺路小学,古代书法家的名字成为了班级门牌,仿佛链接了古今,静静诉说着汉字的千年风骨与神韵。这些班牌不仅是班级的标识,更是学校以墨育人的生动实践,承载着将汉字规范书写与传统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教育智慧。

“我们将书法家名字作为班牌,就是想让学生们以书法名家为榜样,写好字、写好文,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石纺路小学副校长杜彦芳介绍说,小学六年时光里,学生们每升一级就会更换一次教室,也会迎接一块新的书法家班牌,在熟悉不同书法家书法造诣与精神内涵的同时,同学们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说话有逻辑、书写有规范、表达有温度”的语言习惯。

“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石纺路小学的教育实践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2011年开始,石纺路小学创新开展了“学生手写校牌”活动,让六年级学生通过书法竞赛的方式为学校题写校名。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举办隆重的校牌揭牌仪式,邀请书法家、家长共同见证这一光荣时刻。截至目前,已有15位学生的书法作品被制成校牌,与书法名家题写的校牌并列悬挂于校门两侧。“这是我写的校牌!”也成为每个石纺路小学学生心中最想说出的一句话。

“手写校牌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更让他们在书写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艺术性。”杜彦芳说。

在石家庄市第十三中学,书法教育同样展现出独特的育人魅力。“我们始终秉承‘文化立校,美学育人’的宗旨,把书法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语言习惯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笔墨挥洒间既练出一手好字,又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 市第十三中学副校长孙丽娜说,学校地处长安区南高营镇,这里“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附近村民以字美为荣,不少家庭珍藏着草隶篆古字帖。这样的地域文化优势,为学校书法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深厚基础。

市第十三中学将地域文化优势与学生实际结合,引导他们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活动促成长”,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师生书法专业素养,进而强化学生语言习惯。学校定期组织硬笔书写比赛、举办书画作品展、邀请省内外艺术名家到校开展书法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各类笔会活动等,锤炼学生专业技能。学校还将书法教育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组织学生参与文化下乡活动,学生们带着笔墨纸砚走进赞皇县、灵寿县等地,为村民现场书写春联、福字和书签。

“书法教育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能传授,它与语言习惯、文化素养紧密相连。”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崔平说,通过学习书法,学生们在感受汉字之美的同时,也养成了规范书写、准确表达的良好习惯,成长为既有艺术素养,又有语言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

戏剧为媒传雅音

诵读展演助推学生语言能力提升

在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园里,诵读声与台词声正汇成一道道动人的语言风景线。各校通过戏剧排演、经典诵读等丰富形式,将普通话推广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石家庄市柏林庄学校推出了“戏剧推普”模式,将普通话训练融入社团活动,用舞台表演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热情。

在《声入英雄心——黄继光》剧目排演过程中,社团坚持以“标准普通话”为关键准则,从台词打磨到舞台呈现,均追求发音准确、表达流畅。在反复练习中不仅提升了语言规范性,更通过语言艺术让英雄形象更加鲜活、事迹更加动人。《语润禾下梦-袁隆平》剧目则聚焦“咬字清晰、语调自然”,社团成员们通过规范的普通话演绎,再现袁隆平院士躬身田畴、追逐“禾下乘凉梦”的一生。“我们在戏剧练习中,感受榜样的力量,提升了普通话应用能力。”一位同学说。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推广普通话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柏林庄学校戏剧社团负责教师黄妍说,这些作品在校园礼堂公开演出时,台下掌声不断,不少同学反馈“原来学普通话还能这么有趣”。“我们戏剧社团将继续探索‘艺术+语言’的融合路径,让学生在感受戏剧魅力的同时,自觉成为普通话的使用者和传播者。”

在新乐市东长寿学校,学校通过经典诵读工程,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学校分年级配备经典诵读口袋书,内容涵盖《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篇目,坚持晨读、课前诵读,让朗朗读书声成为校园最美妙的背景音。在系统化的诵读训练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音语调的规范性,更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和人文素养。

诵读经典不仅是为了学习语言,更是为了传承文化。据了解,学校每学期举办诵读大赛、诗词大会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用标准的普通话、饱满的情感演绎经典,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通过戏剧表演和经典诵读等生动形式,普通话学习不只是枯燥的发音训练,而变成了充满乐趣的艺术体验。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艺术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让语言教育变得更有温度、更具感染力。

数字赋能语言学习

教学新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石家庄市融创中心第一小学的智能朗读亭内,五年级学生聂诗茵正专注地朗读《少年中国说》。话音刚落,系统立即生成评测报告:“发音准确率96分,情感表达丰富。”聂诗茵轻轻点击“重读”按钮,开始了新一轮练习。这样的智慧学习场景,如今在石家庄市中小学校园已成为常态。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今天,石家庄市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语言文字”深度融合,通过智慧校园建设,为学生打造智能化、个性化、互动化的语言学习环境,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言综合素养。

9月12日,融创中心第一小学的智慧书法教室内,数字临摹台前学生们正专注练习。融创中心第一小学校长谷华告诉记者,智慧书法室配备了历代碑帖字库和名家教学资源,不仅能提升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有效解决了专业书法师资不足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专业书法指导。

走进融创中心第一小学教学楼三层的语言文字推广空间,一群学生正围在一起进行成语接龙比拼。“我接‘龙飞凤舞’‘舞文弄墨’‘墨守成规’……”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积累词汇,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学校特别设置了涵盖汉字读写、词语运用、语法规范等维度的题库,鼓励学生们通过游戏化学习方式,让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数字化让语言学习突破时空限制。”谷华介绍,学校还积极利用“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平台,将成语故事、汉字演变、方言图谱等生动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受汉语的层次与魅力,潜移默化地养成规范表达、精准书写的习惯。教师会结合课程进度,定期在“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平台选取适配内容推送至学生终端,学生们在平台上自主观看视频,甚至录制自己的讲解片段,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秘”。

“语言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浸润的过程,数字技术让我们有了更精准的‘灌溉’方式。”谷华说,数字技术为语言文字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智慧学习中感受汉字之美、体悟汉语之韵。(记者 宋子婷)

来源:石家庄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