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赢家法则:掌握这3大能力的人提前锁定胜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20:27 1

摘要:在AI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本文深入探讨了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关键能力:系统思维、快速学习与成长、以及全球化视野,供大家参考。

在AI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竞争格局。本文深入探讨了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关键能力:系统思维、快速学习与成长、以及全球化视野,供大家参考。

上个星期,我在华中科技大学上了两天课,讲授《数字营销管理者的素养与能力》这一课题,在课堂上,我展示了这样一张图片——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未来人才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素养,接下来,我稍加展开解释一下。

01

首先,咱们先来说说系统3。

著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有一本经典著作《思考,快与慢》。书中分析了人类决策背后的复杂机制,提出了作为人类决策基础的两种认知系统: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快思考。它是以直觉为主导的认知模式,依赖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后天习得的经验、记忆,以及情感快速响应外在环境变化。系统1快速运行,在无意识之中产生直观印象,它是低能耗的思维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决策捷径,做出常规决定。

系统2,慢思考。它是以理性为核心的受控认知模式,依赖逻辑推理和计算来处理复杂问题。系统2缓慢运行,需要投放大量时间、精力,以及要求我们主动聚焦、保持高度注意力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做出理性的判断。

其实人类大脑也喜欢偷懒,它遵循“最小能耗原则”,我们的系统1是全天候运作的,承担90%以上的日常决策和简单任务;只有当系统1运行遇到阻碍时, 系统2才会被激活。

比如当我们要购买房产或汽车,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时,或者当我们要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或做出个人职业选择,面对较高的风险成本时,系统2才会不情不愿地被唤醒,大脑就是一点能耗都不想消耗。

一个常见的比喻时,系统1就像自动驾驶,简单,便捷,让大脑自行运作就好了。系统2就像手动接管,需要你高度注意力集中,并随时观察路况以做出判断。

系统1虽然快速省事、能耗极低,但是它经常会出现认知偏差,导致决策失误;系统2虽然更靠谱,但是认知消耗大,时间成本也高。系统1是毫秒级响应,系统2则可能需要长达数小时、数天、数月才出做出最优判断。

总而言之,两个系统各有优缺点,我们必须掌握System1&2的思维本质,才能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

而自从有了AI以后,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教授、国际机器学习协会联合创始人、畅销书《终极算法》作者Pedro Domingos说了一句话:“AI is your System 3”。

大家用过AI都知道,AI能在极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信息,穷尽人类已知数据和认知范围,并且通过深度分析和复杂计算给我们提供决策支持。也就是说,AI结合了系统1的快和系统2的理性、深度。因此,AI可以作为人类大脑的延伸,成为系统3,极大扩展我们的认知能力。

尤其是在我们从事的广告、营销、品牌这个领域。

要想做出好的商业决策,获得市场成果,一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大量市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理解自身、竞争状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并且通过大数据以及大样本调研研究消费者行为,这就需要系统2。

它要求我们掌握市场营销学、传播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原理,理解商业本质和基本思维模型,并在大量用户数据和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演,从而制定合适的策略。

另一方面,要做打造出好的产品,它还要求我们具备创新思维能力,能通过大量学习形成更靠谱的专家直觉;在传播推广中,要想做出好的内容、创意作品和市场方案,还需要我们具备对人性的洞察能力,需要灵感、审美与创作表达,这就是系统1。

广告营销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策略和创意,是一个同时要求系统1和系统2都强大的行业。

而现在我们有了AI这个系统3,它既可以赋能我们的系统2,帮助我们进行超维信息整合,分析处理大量数据从而支持我们的理性思考,减少搜集、整理数据的时间精力投入。

同时,它还能支持我们的系统1,帮助我们发现新的视角,远离盲区,并且通过各种排列组合,找到大量构思,从而启发我们的灵感和创意,还能优化我们的创作表达能力。

近几年来,全球很多大学都在裁撤文科专业,去年底和今年1月初,#文科消亡成为一股全球性浪潮#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但是随着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富足的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情绪价值、自我觉醒和心灵成长;第3消费时代关注个性化、体验和悦己,第4消费时代关注简约、共享、环保,人们越来越认同地域文化叙事,追求精神体验、内心满足和社群联结。

在这个大趋势下,直觉思维、创造力和审美、人性洞察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任何对文科的贬损都是鼠目寸光的,即使从实用、功利的角度来说,亦是大谬。

未来真正强大的人和公司,一定会如乔布斯所说,站在科技与人文交汇的十字路口。但系统1和系统2都发达的人相当稀缺,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系统3的帮忙。

对文科思维发达的人来说,系统3帮你做深度分析和复杂计算,提升逻辑推理和数据处理能力。

对理科思维发达的人来说,系统3启发你的灵感,给你新的创意,并且极大提升你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所以说,未来人才首先是System1直觉、System2理性、System3AI都发达,能够组合使用、并实现互补的人。

02

其次,我想再说说学习和个人成长。

面对今天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事物,我想每个人都能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但只是说一句终身学习,不免显得有些鸡汤。关键在于,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过去,我们推崇的学习者是那种“专精特新”式的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设定一个清晰、具体的目标,然后持续而深入地进行学习,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选择的领域中去义无反顾,简单而笃定。

“一招鲜,吃遍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无他,惟手熟尔”“遍地挖坑,不如努力打井”,我们的文化推崇的都是这种具备强大意志力和持续性,更懂得延迟满足的学习者,学问专精,能力简单而深入,“刺猬型”专才。

但现在,我觉得更适合那种“多快好省”式的学习。在解释这个概念之前,首先我想先分享一个互联网科技博主Jeff Li(微博@我是二姐夫)提出的概念“半码”。

AI很擅长写代码,AI替代程序员已经成为正在发生的事实。 OpenAI 的Sam Altman表示,未来90% 的程序员工作可能会被 AI 取代。Google有超过25%的新代码是由AI生成的。这让很多码农非常焦虑,他们需要适应人机共生的新生态,转向AI训练、设计AI工具、开发复杂系统、优化算法模型等更高的维度。

而对于那些懂一点编程,又没有那么专精的人来说,AI则能让他们如鱼得水,借助AI来写程序能解决很多日常问题。

所以“半码”指的是有一定代码能力,但核心竞争力又不是码本身。你有“半码”的能力,剩下一半AI帮你完成。有了AI的加持,“半码”概念其实可以扩展到非常多的行业和领域。

因此,AI时代的学习首先要“多”。

微软的CEO萨提亚·纳德拉提出的观点是,要培养“learn it all”(无所不学)的求知欲。什么都懂一点的人,有了AI的支持会变得极其强大。涉猎广泛、思想开放、富有创新精神的“狐狸型”通才更适合这个时代。

而要想无所不学,那就要做到学得“快”和“省”。你要是学每一样东西都要投入10000个小时,吭哧吭哧要花好几年的时间,那就不可能做到学得多。这个时代要求我们快速学习、省时省力。

但是快速学习不能是走马观花,什么都学个皮毛,啥都懂一点但啥都不精通,半瓶子晃荡是不行的。

快速省时学习的同时,还要做到学得“好”。“好”就是学习一个学科的本质和基本原理。

按照查理·芒格的观点就是掌握多元思维模型,按照诸葛亮的学习方式来说就是“孔明在荆州,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按照我的说法就是学习务必“立意要高”“直入经典”,要学就学最经典、最精华的部分,不要学表面功夫。你要说经典难啃,学科本质和精华难以把握,那么问AI呀,学习的同时叫AI给你总结、提炼。

表现层的技能,AI可以做到像素级模仿。你投入巨多时间和精力掌握到的技艺,AI能在极短时间内破解,并且做到快速、廉价、批量复制,而且实现比你好、比你快、还比你便宜的不可能三角。

所以你必须去学深层次的东西,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逻辑框架,形成自己的核心观点和思路。过去,你只掌握这些东西是不够的,你还得通过具体的执行和表现把你的思想给落地出来。也就是说,你得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细节处理和方方面面、形形色色、事无巨细的全程把控上,这些反而会阻碍你在核心部分的投入,但没办法。

但有了AI以后技能就被通用化了,你可以把有限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核心产出物上,然后随时随地调动各种表现技能。

比方说写PPT,每一个人都知道PPT中最重要的是核心观点、框架和推导逻辑,但页面排版、美化、配图这些工作以前你得亲力亲为吧,而且这些活才最耗时间。像我的PPT里,画一张完美的流程图常常要花好几个小时。现在,你把核心观点和框架告诉AI,AI直接给你生成几十页的PPT。

再比如说我要当导演,拍摄一部我自己的电影作品,那我该怎么学习呢?我肯定不会从片场助理开始,学习场景调度、剪辑手法、打光、服道化等等,我直接去学故事构思,学习镜头语言去了。有了好故事,AI可以给我扩展成脚本,还可以在分析现有众多电影作品的基础上,给我更好的叙事结构。

就像最近AI生成的“吉卜力风”图片刷屏一样,用户只要输入文字指令,AI就可以给你批量生成吉卜力风格的图片和动画。

(图片来源:微博@每阅壁纸)

我们的能力正在被AI极大加成,一个人就能干成过去好几个人才能干的事情。所以现在“一人公司”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而且我见过不少一人公司,一个人干出的业绩和全年利润远远超过几十个人、上百人的公司和团队。

以前在大工业时代,人必须依附于某个组织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发挥自己的生产力。我的公众号发过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叫做《一文读完百年营销史》,我的营销简史是从工业流水线的发明写起的,它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催生了科学管理思想和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浪漫。但是,流水线也让每个人变成了精密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分工越来越精细和专门化,流水线上的一个人看上去专业精通、技能纯熟,但是离开了他人的协同、系统的支持,这个人根本就一无是处,毫无用武之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厂出来的人去到初创小团队、成长性企业会水土不服的原因。他在大厂或许非常厉害,但他专精的只是整个流水线上某一环的能力,没有了大厂的系统支持,于是就不厉害了。

而现在一切都变了,这是一个属于超级个体的时代,个体的能力甚至超越整个组织,多年前陈春花的《激活个体》《共生》等书就提到了这一点,当个体的能力突破了组织边界以后,组织该怎么办。

尤其是当个体得到AI赋能以后,一个人就是一个强大的团队。所以在这个属于人人、属于个体的时代,个人品牌正变得空前重要。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一定要“Put Faith In Yourself”。

特别是在广告营销这个行业,以前我总结过,咨询公司有三大法宝:大师、方法论、明星案例。广告营销是一门关乎影响力和说服力的生意,你的个人品牌不彰,别人不信任你的能力和专业判断,那么你的业务和工作就会举步维艰。

因此,光知道埋头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个人品牌的锻造。

03

最后,我想说说全球化。

虽然最近这些天关税话题众说纷纭,持续高热,但是全球化仍是不可逆的浪潮。因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做到闭关锁国、独“善”其身,逆势者必将受到惩罚。

在出海的浪潮中,而我们的优势不仅是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拥有各式各样的好产品。而且从广告营销的视角来看,我们在短视频广告、直播带货、社媒种草上的各种玩法、方法论是非常先进的,超出海外。

去年在一个出海论坛上,我听一位开发者分享。他说,国内提到开发都是卷APP、小程序,网站开发、网页设计这个工种在国内几乎被淘汰了,而现在海外还是网站开发。

欧美流行的DTC模式,在国内几乎不存在。因为国内没有消费者会去某个品牌的官网购买,大家都是去各大电商平台、抖音等。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替代pc互联网,年轻一代消费者的搜索引擎从百度变成小红书以后,企业官网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鸡肋。

世界工厂加上更加先进的营销方法,意味着中国一定会出现大量世界级的品牌。所以,品牌出海一定是国内企业发展和广告营销业发展的方向。

很多人提到出海,会觉得语言是非常大的一个障碍。但实际上,实时通话翻译正是当今各大手机厂商主打的AI功能。而且,去年以来,主打AI实时同传翻译的国产蓝牙耳机,在海外都已经杀疯了,只需9.9美刀一副。语言不再是障碍,当然,学习一门外语仍是非常值得和重要的。

我觉得出海最大的障碍还是心理挑战。很多人觉得自己对海外两眼一抹黑,语言不通,文化不通,对于这种未知和陌生的领域有一种本能的畏惧感。但实际上,多跑外面看一看,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和社媒,这种心理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

去年,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2024年跨年演讲上有一句话:“一具体,就深刻;一困惑,就出门”。出门去,自有答案。

可口可乐前欧洲总裁J.W.乔戈斯曾经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你不会发现一个成功的全球品牌,它不表达或不包括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品牌全球化的内核是共通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市场状况和文化不同,其具体产品设计、营销推广方式则一定是在地化的。

汇丰银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品牌主张,叫做“The world’s local bank”(全球本土银行),汇丰非常强调全球战略,本地执行。我觉得这句话就是品牌全球化的精髓。

对于一个人来说,其实也需要这种全球化的视野,和基于当地市场的洞察和执行能力。前段时间,我学到了一个新词叫做“Glocal”——由Global和local两个单词组合而成。

Glocal的意思,就是你要成为一个拥有环球视野的当地人。

System 1&2&3、“learn it all、Glocal,这就是我心目中关于未来,最完美的数字营销管理者。

去年的时候,我组建了一个出海营销群,邀请了身边很多正在从事出海业务的朋友进群交流。私信沟通了200多位朋友,给我的感受有两点,一是身边正在从事出海业务的朋友之多超出我的预期,二是出海业务种类和范畴之丰富也超出我的想象,各种行业和产品一应俱全,海外各区域市场,各海外平台都有。

我本来准备把文章开头提到的图片,在群里做一个简单的小分享,没想到敲成文字以后,内容越写越多,所以就干脆发篇公众号吧。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