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黄埔人,半部近代史,黄埔军校因何建立,并改写中国命运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8:02 2

摘要:这个狼狈的夜晚,不仅让孙中山丢了广东根据地,更让他看清了现实。惊魂未定的孙中山站在军舰的栏杆栏杆处彻底醒悟了,想救国,光喊口号不行,还得有自己的“铁杆队伍”。

1922年6月,广州观音山总统府传来震耳欲聋的炮声,陈炯明发动兵变,炮击总统府,企图杀害孙中山,孙中山被迫逃到“永丰”号战舰上避难。

这个狼狈的夜晚,不仅让孙中山丢了广东根据地,更让他看清了现实。惊魂未定的孙中山站在军舰的栏杆栏杆处彻底醒悟了,想救国,光喊口号不行,还得有自己的“铁杆队伍”。

于是,两年后珠江口的长洲岛上,诞生了被称为"中国将帅摇篮"的黄埔军校。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黄埔军校的师生,支撑起了半部中国近代史。那么在当时那么混乱的局势下,黄埔军校是咋建立起来的,这所只用6年就培养出5万军官的军校,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那?

要说黄埔军校为啥能建起来,这事儿得从孙中山先生的一肚子憋屈说起。

孙中山搞了几十年革命,从广州起义到武昌起义,足足折腾了十六年才掀翻大清,可结果呢?刚当上临时大总统,椅子还没坐热乎那,就被袁世凯抢了位置。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窝火。

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又开始混战,为了抢地盘、争利益,打得昏天黑地的,在经历过军阀的多次配背叛以后,孙中山才意识到到,革命搞不成,就是没有一支真正属于革命的武装力量。

各路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靠不住,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甚至背叛革命。尤其是陈炯明的背叛,这个他一手提拔的"亲信",说翻脸就翻脸,对孙中山的打击太大了,孙中山迫切的需要一支听党指挥、忠诚可靠的革命军队。

就在孙中山一脸发愁的时候,苏联人带着“革命秘籍”找上了门。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苏联也面临着被国际资本主义孤立的局面。这时候列宁就说,要把革命思想传播到其他地方去,以打破苏联目前的困局。

于是在1921年,苏俄代表马琳来到中国,开始和孙中山进行接触。一番交流之后,孙中山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马琳向孙中山介绍了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他们依靠广大群众和枪杆子取得革命的成功。

这话可是戳中孙中山心窝子了,以前他光想着联络军阀,完全是利益交易,毫无忠诚性可言,甚至有些军队打仗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大部分士兵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打仗,结果人家拿完钱就翻脸,很难实现革命目标。

而且在的革命过程中,显然没有获得普通老百姓的支持,单靠少数精英和小圈子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在经过深刻反思之后。1923年,孙中山派遣蒋介石组成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和摸底,经过三个多月的研学,蒋介石率队考察顺利归来,还从莫斯科请来了军事顾问团。

1924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拉开帷幕。这次合作,国共两党都意识到,想要推动革命发展,必须要培养优秀的军人,建立一支忠诚的军队。

随后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创办两所学校,一所就是国立广东大学,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负责培训文官。另外一所就是陆军军官学校,专门培养优秀的军事人才。因为校址设在广州黄埔的长洲岛,所以也叫黄埔军校。

经过5个月的紧张筹备,带着共产党和苏联专家手把手凑出来的家底,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孙中山亲自在开学典礼上致词“创建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

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辞

黄埔军校能培养出那么多厉害人才,跟它超牛的师资队伍有很大关系。为了把黄埔军校办好,孙中山把心腹蒋介石提溜来当校长,自己兼任黄埔军校总理,不光如此,孙中山还选派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到军校任职,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主管管思想教育,叶剑英为教授部副主任,还聘请了苏联红军战神布留赫尔当军事顾问,这些人都是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大人物。

教官名单更是闪瞎眼:战术教官何应钦是日本士官学校的高材生,叶剑英负责教理论,连炮兵教官都是苏联派来的专家。

黄埔军校实行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学生们白天学打仗,晚上学主义,周恩来带着政治部整天搞演讲,廖仲恺领着国民党教员教三民,苏联顾问手把手教怎么挖战壕,还需要学习各种战术、兵器、工程等知识。

这种“军事+政治”的套餐,把学员都改造成了有理想的战士,让学生们了解革命的意义,要明白为什么而战,为谁而战,这才是黄埔军校双规模式的核心。

短短六年培养出五万多人,愣是把中国军事教育从“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带进了现代军校体系。

黄埔军校走出去的人,到哪都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那场战争,只要说到“黄埔”的名字,不管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态度都是非常敬重的。

更绝的是,1955年新中国授衔的元帅大将里,有33个都是黄埔生。而且黄埔军校,也被誉为是学生寿命最短的学校,学生在战场上的阵亡率竟高达95%。

本来学制是三年的,由于时局动荡,学员一般在校没学多久,就会被编到一线作战部队。在整个抗战期间,黄埔师生几乎参与了全部的战役,战场上经常是师兄打师弟,教官揍学生。

真可谓是“一代黄埔人,半部近代史”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影响力如此之大的学校,除黄埔军校之外就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了。

黄埔军校就像个革命大熔炉,把苏联的钢铁纪律、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熔成一炉好钢,硬是在军阀混战的乱世里,冲出了一条救国路。

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是怎样在危难中,靠着血性和智慧寻找出路。

来源:历史不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