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然,坐在孙中山右侧的张静江猛地一拍桌子,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逸仙先生,这事不能再拖!校长之职非蒋中正莫属,谁再犹豫,就是误了革命的大事!”
1924年2月,广州春寒料峭,国民党临时中央党部的气氛却非常灼热。
彼时,孙中山正坐在主位,目光扫过参会的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最后落在角落里沉默的蒋介石身上。
只见这个刚从苏联考察归来的37岁军官,正眉头拧成疙瘩,像是有满肚子的委屈。
突然,坐在孙中山右侧的张静江猛地一拍桌子,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逸仙先生,这事不能再拖!校长之职非蒋中正莫属,谁再犹豫,就是误了革命的大事!”
这是怎么回事?为啥张静江会如此发火,坚称校长之职非蒋介石莫属?
可以说1924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如同一盘乱棋
曹锟通过“贿选”当上大总统,段祺瑞在天津组织“临时执政府”,张作霖的奉军与吴佩孚的直系在山海关激战正酣。
而孙中山自1912年辛亥革命后,也先后经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的失败,不过他深刻意识到:没有一支真正属于革命党的军队,“共和”永远是空中楼阁。
于是1923年1月,孙中山与确定“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8月,他派蒋介石率“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军事,核心任务就是学习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这是筹建黄埔军校的“前奏”。
其实当时孙中山对蒋介石的期待值蛮高,他认为“蒋君勇敢忠诚,且熟悉军事”,所以学成之后想委以重任。
然而,到了1924年1月,随着黄埔军校的筹建进入实质阶段,校长人选却陷入争议。
孙中山最初的想法是“自己兼任校长”,由程潜担任副校长,蒋介石担任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要知道,程潜是国民党内资深军事家,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参加过辛亥革命、护法战争,资历远在蒋介石之上;
而反观蒋介石,他虽有日本振武学校的学历,也参与过讨袁、护法,但真正独当一面的军事功绩并不多,所以说相比之下,更像是孙中山身边的一个“亲信参谋”。
可是这种安排却让蒋介石心生不满,他觉得的能力能胜任校长一职。
于是气愤之下,他于1月24日以“筹备事务繁杂,恐难胜任”为由,向孙中山递交了辞职书,随后干脆躲到了广州城郊的白云山。
当时陷入苦闷的老蒋,在给好友戴季陶的信中好一阵抱怨,字里行间充满了壮志未酬的味道。
不过事实来说,此时的筹备处确实一片混乱。廖仲恺作为军校党代表,忙着与苏联方面协调经费;而程潜的部下与蒋介石带来的人(如王柏龄、何应钦)因职权划分吵得不可开交;
尤其更棘手的是,军校校址选在黄埔岛原广东陆军小学堂旧址,校舍破败,需要修缮,招生广告刚贴出去,就有军阀暗中阻挠,可以说一道道困境像拦路虎一般挡在前面。
2月中旬的一次会议上,胡汉民提议“让汪精卫兼任校长”,理由是“精卫能协调国共关系,苏联顾问也信任他”;
而廖仲恺则坚持“校长需懂军事,程潜或蒋介石均可,但需明确权责”。
可以说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就在这节骨眼上,一直沉默的张静江突然发了火:“没有蒋中正,这军校办不起来。”
其实要追溯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渊源,还要将时间拨回到1916年的上海。
彼时的蒋介石因参与反袁活动被迫流亡上海,度日如年。
有一次在饭局上,时任孙中山“财政总管”的张静江,看出蒋介石的窘迫,主动递给他一张支票:“这些钱你先用,以后跟着孙先生干革命,缺钱了找我。”
从那之后,每当蒋介石落魄时,张都会出手相助。
比如1920年蒋介石在福建打了败仗,心灰意冷想辞职,是张静江劝他“忍一时之辱,待他日再起”;
1923年蒋介石母亲去世,张静江亲自到奉化吊唁,还帮他料理后事。
因此,在蒋介石心中,张静江是“恩人”,更是“导师”;而在国民党内,张静江因早年资助孙中山革命,被尊为“国父第一知交”,所以说话分量也极重。
因此这一次,张静江决定再次力挺蒋介石。当时他拄着拐杖站起来,因为激动,身体微微发抖。
“精卫懂政治,但懂军事吗?军校要培养能打仗的军官,不是培养演说家!”
“颂云资历深,但他常年带兵在外,哪有精力管军校琐事?筹备处现在乱成这样,就是因为没人能一锤定音!”
“介石虽然性子急,但他忠诚,对先生的革命主张绝无二心;他懂军事,也懂怎么带年轻人。你让他当筹备委员长,却不给校长之职,他怎么服众?底下人怎么敢听他的?”
听闻此话,全体静默,孙中山也陷入犹豫中,见此情形,张静江猛地一拍桌子,怒吼道:“先生!革命不能讲情面,要讲实际!校长之职非蒋中正莫属,你要是不同意,我张静江第一个不答应!”
可以说在场的人都被张静江的激动吓住了因为平日里,大家都觉得他非常温和,很少如此动怒。
廖仲恺先反应过来,点头附和,而汪精卫也立马打圆场。
彼时,孙中山看着张静江通红的脸,又看了看角落里依旧沉默的蒋介石,终于松了口:“好,就依静江。校长之职,任命蒋中正担任。
就这样,蒋介石在喜出望外之际当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可以说历史真的很吊轨,如果不是张静江,恐怕中国的历史也会改写。
此后,蒋介石像变了一个人,之前的委屈和抱怨一扫而空,他立刻卷着铺盖卷住进了军校筹备处的简陋校舍,并且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筹备处。
当时的招生条件很严格:不仅要通过文化考试、体能测试,还要通过审查,而第一批考生中,有后来的开国元帅徐向前、陈赓,有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胡宗南,还有从法国回来的周总理。
后来,孙中山亲自到黄埔岛视察,看到校舍修缮一新,考生们在操场上认真训练,笑着对蒋介石说:“介石,你做得很好,比我预期的还要好。静江没看错人。”
“先生放心,学生一定把军校办好,为革命培养出最好的军官。”蒋介石信心满满、意气风发。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
当孙中山站在讲台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时,蒋介石就站在他身边,穿着笔挺的军装,眼神坚定。
或许那一刻他还不知道,这所军校将成为他日后崛起的“资本”。
据悉,黄埔军校前后培养了2.3万名军官,其中大部分成为他的嫡系部队“中央军”的骨干,
其实张静江力挺蒋介石当黄埔校长,也绝非单纯的“私人情谊”,更藏着深刻的革命考量。
要知道,1924年的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而孙中山需要一个“忠诚且有能力”的人掌控军校,避免军校被派系势力渗透。
那么在张静江看来,蒋介石既不是任何派系的核心,又对孙中山绝对忠诚,确实是“平衡各方”的最佳人选。
而张静江的“拍桌”,在本质上也是帮孙中山下定最后的决心。
当然,从那之后,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情谊,也在这次事件中更加深厚。
不过,后来随着蒋介石在国民党的地位越来越高,两人的关系最终还是走向破裂。
1930年后,张静江主张“发展经济、建设国家”,反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两人矛盾渐深,最终张静江淡出政坛,1950年在法国巴黎病逝。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件事,老蒋也是对张静江感恩戴德。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静江先生对我之恩,重于泰山。若无他当年拍桌力争,黄埔校长之职轮不到我,今日之局面亦无从谈起。”
只是那时的蒋介石,或许已经忘记了张静江“办军校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个人权力”的叮嘱。
如果张静江能预见到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培养的军官,最终成了他发动内战的工具,恐怕打死他当年也不会力挺的。
所以说,历史的走向,往往藏在一些“偶然”的瞬间,一个抉择,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
来源:寻史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