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胃食管反流病,到底需不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5 08:24 1

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全球发病率至少在13%以上,而幽门螺杆菌(Hp)的全球感染率则能达到50%以上。《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版)》曾指出,中国人群个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到40.6%,家庭感染率达7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全球发病率至少在13%以上,而幽门螺杆菌(Hp)的全球感染率则能达到50%以上。《中国人群胃癌风险管理公众指南(2023版)》曾指出,中国人群个体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到40.6%,家庭感染率达71.2%。

这就难免出现一种情况,那就是会有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同时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这种胃黏膜上的非官方认可的"常住居民",如果没有任何症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也需要积极地把它根除掉吗?

当你拿着胃镜报告和Hp阳性结果前来咨询医生时,可能会得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有一种观点认为,杀菌会让反流加重!

在1982年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胃内的酸性环境过于强烈,不可能有细菌能在其中生存。然而,两位科学家对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幽门螺杆菌之所以能在强酸的环境中生存,其技能之一就是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生成氨,进而中和胃酸,将局部的酸碱值(PH值)从强酸提升至接近中性,这变相减少了对食管的酸蚀作用。如果根除了幽门螺杆菌,岂不少了一种“自然”降酸的手段?

早期(2000年之前)的部分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愈后3年内反流性食管炎(RE)的估计发生率为25.8%,若根除不成功则只有12.9%。

日本的一份报告也发现,根除治疗后3年内反流性食管炎的估计患病率为18%,未治疗的话仅有0.3%。

看来不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食管反流病还是有好处的。

但是,近年来的众多研究结果似乎更多的指向应该根除幽门螺杆菌。

就拿那份日本的报告来说,后续的研究发现,97%的新发反流性食管炎仅为轻度(洛杉矶分级为A级或B级),而且更容易发生在合并有食管裂孔疝(HH)的患者中。

还有一项大型的综合性研究显示,虽然根除组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对风险值看似升高,但绝对增加率仅约1%,且主要集中在亚洲、随访超过1年的人群。更重要的是,这种差异并未转化为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的加重或生活质量下降。换句话说就是,“统计上有差别,临床上无意义”。

另外,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干扰胃窦-幽门的协调运动,造成胃排空延迟,进一步增加了胃内压力,反而促进了胃内容物反流。

由于胃食管反流病是个慢性疾病,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我国《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明确指出: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使幽门螺杆菌胃炎的分布部位发生改变,增加胃体胃炎发生的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这种风险。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Ⅰ级致癌物,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癌风险不容忽视。多项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和相关死亡率,尤其是对有胃癌家族史或胃内已现萎缩、肠化的患者。

所以啊,胃食管反流病合并幽门螺杆菌,需不需要根除因人而异——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胃癌高风险、或有幽门螺杆菌绝对适应证者,该根除就根除,不要犹豫!症状轻、短期用药、高龄耐药者,可个体化观察。

一句话: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会让你的反流雪上加霜,却可能替你挡下一颗胃癌射向你的“子弹”。

来源:胃肠病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