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写作,能够促使你更好地实践、思考与阅读。所有年轻教师的成长,无非就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写作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写作的过程又伴随着思考,同时又与阅读紧密相连。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能够促使我们更
原创:李镇西
本期编辑:张翠琴
01
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写文章?
(提示:这一组文章是写给真心想当老师的朋友看的。)
“因为评职称需要呀!”这可能是不少老师的回答。
也可能还有其他答案:“校长要我们必须写!”
“搞科研需要写。”
“年终考核可以加分。”
“写文章和绩效挂钩。”
可是,如果评职称不需要论文,如果校长不要求写,如果不搞科研,如果写了文章年终考核也不加分,如果论文和绩效无关……那么,一线教师还需要写文章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需要。
一线教师写文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不是为物质,而是为精神——
让自己的教育更多有滋有味,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声有色。
当然,我得特别声明,这番话是对发自内心愿意当老师并希望自己成为好老师的人说的。如果是根本就不想搞教育的老师,不必继续往下读。
但对于所有热爱而且希望能够从自己的教育中享受成功与幸福的老师,我愿意真诚地对你们说——
第一,教育写作,能够促使你更好地实践、思考与阅读。所有年轻教师的成长,无非就是“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写作以实践为基础,同时,写作的过程又伴随着思考,同时又与阅读紧密相连。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能够促使我们更好地做。思考是写作的灵魂,经常写作能够使我们思维更活跃,思考更深刻。写作需要有广博的阅读,以人类文明的精神之火照亮我们的文字。
第二,让我们更有成就感和尊严感。且不说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能让自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成就感,也有了一种让学生崇拜、同行敬佩的尊严感;其实即使一个字都没有发表,自己的写作也是有价值的。一篇又一篇凝聚着自己心血的教育文字,让自己看到了自己教育行走的坚实脚印,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清晰可见。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一个是教育文字中的自己,两个“我”交相辉映,这就是一种生命的成就感,也是作为教育者的尊严感。
第三,能够传播我们的教育智慧。一个真正的教师都有着起码的责任感,无论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希望能够与人分享经验、共享智慧。若只是面对面的交流,传播的时空毕竟有限。如果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能够通过文字传播,那么在网络时代,辐射和影响的范围是无限的。在微博、博客或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动辄成千上万的网友阅读,得意之情是不是油然而生?而且你的一些成功做法可能因你的文字让远方的教师和学生受益,这种成就感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第四,通过写作,每一个人都可以发现一个卓越的自己。我多次去过苏霍姆林斯基当过校长的巴甫雷什中学,看到他办公室厚厚的文稿,联想到他几十本影响全球教育的著作,不禁感慨:从某种意义上说,苏霍姆林斯基是用教育写作成就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发现了自己!我有一位叫钟杰的朋友,曾经是四川省乐至县的乡镇中学教师,热爱教育的她,且教且写且思且读,专业素养快速提升,现在已经出版十多本著作,并获得多项国家、省、市荣誉。她说:“写作改变了我的专业意识,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还改变了我的精神长相;是基于实践的写作让我从乡镇走向深圳,不然,我估计我现在就坐在乐至县的茶馆里打麻将。”不只是一个钟杰,无数优秀教师的成长已经证明,坚持不懈的教育写作,能够使一个教师由普通走向卓越,由平淡走向幸福!
第五,为未来留一份让自己或怦然心动或热泪盈眶的温馨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体现于记忆,一个人失去了记忆,等于精神死亡。设想一下,忙忙碌碌几十年,却什么文字都没留下,退休后所有曾经激动人心的故事都想不起来,记忆一片空白,你凭什么说你有过有滋有味的教育生涯,有过有声有色的青春年华?所以,你写的每一篇文章,哪怕一个字都没发表,也是你为自己记录的“第二生命”。当自然生命走向夕阳,但因为有了这样依然鲜活的文字,白发苍苍的你,依然会青春永驻,不断被年轻的自己感动着。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有些动心了呢?
02
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写出好文章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时,我没有把握能让每一个老师认可我这个观点。因为我知道,有太多的老师对自己的写作缺乏自信。
关键是“好文章”之“好”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好”的标准是写诗歌、小说、剧本,那我估计绝大多数老师做不到,包括我。
但是,对一线老师来说,只要能够得心应手地表达出我们的教育思考和教育情感,写出我们的教育案例、教育故事,就是好文章。内容实在,感情真挚,文从字顺,思路清晰,就是我们说的“好文章”。
应该说,这个标准一般的老师都能达到。这和教师本人的专业是文是理没有关系。写好教育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标配”。
陆游曾对学诗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育文章也是如此。写好文章当然需要技巧,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技巧之外的“功夫”。
哪些“功夫”呢?根据我三十多年的教育写作体验,我认为至少有三点:敏于感受,勤于思考和急于表达。
所谓“敏于感受”,是说置身于同样的生活中,你有一颗敏锐的心,总能够比其他人更有所发现,有所感动,有所喜悦,有所忧虑……不一定“多愁”,但一定“善感”——感悟、感动、感触、感慨、感叹……
面对高考结束后考生们欢呼着撕书、撕作业本的漫天雪花,一般的老师也就笑笑而已,我却在想:在欢呼什么呢?是欢呼一段不愿再过的生活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可是,退回去12年,他们刚读小学一年级时,是多么地憧憬上学?那时候他们能够想到,自己那么向往的生活,12年后将成为诅咒的岁月吗?对这些校园中常见现象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步。
批改作业,看到一个孩子答完题后,又写了一行字:“老师,最近突然降温,今天看您穿得很薄,注意多加衣服!”我想,所有老师都会因这一行文字而感到温馨,但对多数老师而言,过了就过了,可我却由这寥寥数语联想到这个孩子,想到他的调皮,想到他不太好的成绩,想到我曾对他狠狠地批评……一个细节,引发教师的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是写作的起跑线。
所谓“勤于思考”,是说面对大家都看到了的现象,或者说面对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因而觉得理所当然的现象,你却能透过现象想到其背后的东西——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果及因……
不仅仅停留于高考学生撕书的感慨,而是通过12年前后对校园态度的对比,再往深处探究: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孩子天生就憎恶学习吗?孩子们究竟是因为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他们曾经蹦蹦跳跳向往的学校生活产生了厌恶?不怪孩子,是畸形的教育一次次摧毁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习符合人性?如何让教育回到起点?这样的思考,是写作的灵魂。
不仅仅是被孩子对自己的关心感动,更有关于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遐想,这个孩子是个“差生”,却依然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他不因为经常挨老师的批评而怨恨老师,相反还记得提醒老师“多加衣服”;但如果我被校长批评了,多半会记恨校长很久。由此可见,孩子的胸襟远比教师宽阔!关于这个孩子的往事一件件涌上心头,这样的联想,是文章的血肉。
所谓“急于表达”,是说有了不由自主的感受和情不自禁的思考,我们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想与人分享的欲望,总想找人诉说,不然憋在心里难受。到了这一步,一篇谈观点或讲故事的教育文章已经孕育于心,且呼之欲出了。
我的《好的教育,就是孩子高考结束后不撕书的教育》和《孩子的胸襟总是比教师宽阔》就是这样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写作就是这样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关键是,你要有一颗细腻的心,要比别人更容易“怦然心动”和“若有所思”。而让你“心动”和“所思”的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电话、一次有效的对话、一抹真诚的微笑、一声常见的问候……
当然,读到这里,也许有老师会说:“我倒是经常都想‘急于表达’,可是怎么‘表达’呢?”好,今天就谈到这里,下次我就给大家讲讲:教育写作有哪些“表达”方式?
来源: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