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8日,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原万年县委书记毛奇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毛奇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其违法所得1150余万元全部追缴。这一判决以雷霆之势彰显了党中央“打虎拍蝇”的坚定决心,更以法治利剑划清了权
#春日生活打卡季##东莞头条##
2025年4月8日,江西省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原万年县委书记毛奇受贿案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毛奇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百万元,其违法所得1150余万元全部追缴。这一判决以雷霆之势彰显了党中央“打虎拍蝇”的坚定决心,更以法治利剑划清了权力与利益的边界,为新时代反腐败斗争写下了又一注脚。
经法院审理查明,毛奇自2012年担任上饶市委人才办主任起,便将公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从挂职副县长到主政一方的县委书记,其受贿行为横跨**工程建设、人事任免、金融监管、财政拨付四大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腐败链条:在工程项目中,通过“量身定制”招标条件、违规提高预算等方式,为特定企业牟利,致使多个民生工程存在质量隐患;在组织人事上,将干部选拔异化为“价高者得”的交易,导致6名行贿人员违规获得提拔;在金融领域,利用影响力干预银行贷款审批,造成2.3亿元信贷资金脱离正常监管; 在财政资金分配中,对“打点到位”的企业优先拨付补贴,致使国家专项资金被大量蚕食。
这种“全方位”腐败模式,不仅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超3亿元,更是严重破坏了地方政治生态。某乡镇干部在庭审证言中痛陈:“当时县里流传着‘不拜码头难办事’的潜规则,毛奇的办公室成了‘权力交易所’。”这种腐败文化对基层治理的侵蚀,远比经济数据更触目惊心。
面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调查,毛奇曾企图构筑“三道防线”负隅顽抗:串供堵口,指使亲属向12名行贿人退还部分赃款,要求统一口径称“借款”;证据湮灭,将藏匿于境外保险箱的黄金交易凭证通过加密通讯软件远程销毁;转移视线,主动向纪委“交代”3起已过追诉时效的轻微违纪问题,试图制造“主动坦白”假象。
然而,在监察体制改革形成的监督合力下,这些伎俩悉数破灭。审查人员运用大数据资金穿透技术,锁定其通过代持股票、虚拟货币洗钱的证据链;通过出入境记录与通讯基站数据交叉比对,揭穿其亲属“境外旅游偶遇行贿人”的谎言;更从被弃置碎纸机残片**中复原关键书证。这场较量印证:在日益完善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前,任何“反调查术”都是徒劳。
1150万背后的量纪刻度,标注反腐红线 。法院认定的1150万元受贿金额,每一个数字都折射出纪法威严: 300万元单笔最大受贿款,对应某房地产商获取核心地块开发权的非法利益;83次累计收受财物次数,月均超过1次的频率暴露其肆无忌惮;
该判决严格遵循《刑法修正案(九)》“数额+情节”的复合量刑标准:基础刑期按“数额特别巨大”定为10年,因其在干部选拔中受贿、干预金融监管等6项加重情节,额外增加6个月刑期。这种精细化裁量既体现宽严相济,更传递明确信号——权力寻租的空间只会越收越窄。
毛奇案的查处具有多重治理启示:扎紧“一把手”监督藩篱:推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留痕系统,对县委书记等关键岗位实施重大事项异地交叉审计;消除挂职监管盲区:建立挂职干部“双档案”制度,接收单位与原单位共同出具廉政鉴定;铲除重点领域腐败土壤:在工程建设领域推行“AI评标系统”,对投标文件进行语义分析和关联方识别;在金融监管中建立“信贷审批回溯机制”,终身追查违规放贷责任。
此案的审判现场被制作成警示教育片,在江西全省党员干部大会上播放。当镜头扫过毛奇庭审忏悔的画面,与会者手中的《廉洁自律准则》显得愈发厚重。正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评论所言:“十年六个月的刑期不仅是对个体的惩处,更是对全体公职人员的庄严告诫——谁敢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私有财产,纪法之剑定会斩断那双贪婪之手!”二十大报告强调:“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毛奇案的审判,正是这场伟大斗争的生动注脚。它昭示着: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征程上,我们党有勇气刀刃向内、有能力剜除腐肉、有决心永葆生机。这不仅是法治的胜利,更是民心的胜利——当每一份判决都能让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红色江山必将根基永固、血脉长存!
来源:务本堂杂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