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电对立到油电融合,换电困局谁来打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6:42 1

摘要:近日,宁德时代与中国石化在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换电生态网络,目标是在今年年内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并将长期拓展至10000座换电站。

近日,宁德时代与中国石化在京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覆盖全国的换电生态网络,目标是在今年年内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并将长期拓展至10000座换电站。

回看过去一年,我国换电站保有量才刚刚突破4000座。据EVCIPA(中国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广东省作为我国拥有换电站最多的省份,其换电站也仅有555座。

也就是说,宁德时代与中石化此次合作的目标,是要在首年内“拿下”一座省级的换电站规模,约占全国的1/8;同时也意味着,伴随双方“万站新基建”的全面启动,我国换电生态体系化构建也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能源设施低碳转型标杆案例

其实,电动车换电已经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了,其技术起源可以追溯到1981年,并早在2007年就被以色列Better Place公司联合雷诺推向了市场,实现商业化。

这一商业项目还曾吸引到通用电气、摩根士丹利等知名公司的青睐,共累计获得8.5亿美元风险投资,估值一度高达22.5亿美元。但由于建设运营成本过高,加之换电车型销量惨淡,大概运营了八年时间,这家公司就走向了破产清算。

再看国内情况,就算是换电站规模在全国范围内占比超50%、累计服务次数超过7000万次的蔚来,也不得不通过不断地吸纳融资、扩大合作伙伴范围,来维持换电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无论是当初的Better Place,还是如今的蔚来,标准化、规模化已成为换电网络建设的主要限制因素。那么,在智驾已经开始全民普及的2025年,换电网络建设困局,谁来打破?

去年年底,宁德时代举办了一场换电生态大会,标志着这家连续多年排名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第一的龙头企业,迎来了换电业务的焕新出发。一同亮相的还有近百家合作伙伴,其中,包括6家车企和10款新车型。

然而,这还只是蓝图的一角,更大规模的产业汇聚和资本力量还在后面。2025年3月18日,宁德时代与蔚来在福建宁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标是打造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乘用车换电服务网络,此举直接让后者当日股价上涨8.95%。

两周后,伴随中石化的加入,宁德时代的换电生态彻底打通了以电池银行模式为主的上游,联合车企开发底盘换电技术的中游,整合充电、零售和保险等场景的下游,通过规模化的快速增长,构建起全链条换电闭环生态。

双向赋能带来的三重共振

翻看中石化2024年度报告,其充换电站的保有量已经迈过万座大关,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约6000座充电站规模,增速接近翻番,既展现了中石化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也让人们领略到3万座加油站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凭借宁德时代标准化换电技术解决方案,无疑会将中石化的这些资源“点石成金”,再基于中石化独一无二的网络资源,双方定能破解新能源基建“技术可行但场景不足”的产业痛点,从而实现基建资源与技术方案的互补共振。

此外,依托宁德时代的换电生态体系,中石化全渠道3亿用户还可以无缝接入到电动出行的生态当中。这不仅能进一步释放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换电站带来的高频服务流量,还能反向强化加油站的能源集成交付平台价值。最终,通过能源服务与用户运营的生态共振,实现用户资产的交叉转化。

基于双方战略合作,一方面,宁德时代通过绑定中石化遍布全国的超级渠道,可加速构建电池资产运营闭环;另一方面,中石化借助宁德时代的先进换电技术,可推动终端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

这种“技术入网”与“网络带电”的互嵌式转型,为传统能源设施的迭代升级提供了一条轻量化的改造路径,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简单来说,双方合作不仅降低了新建换电站的土地资源和基建成本,还缩短了建设周期,成为传统能源设施低碳转型的标杆案例,实现了商业逻辑与产业转型的模式共振。

只有宁德时代才能做到

无论是换电技术还是网络建设,放眼全球与国内,都能很明显地看出,要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换电生态,就注定少不了巨头的主导与推动。

据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不仅是全球“八连冠”,其2024年全球市占率更是高达37.9%,领先第二名超20个百分点,累计装车超1700万辆;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的出货量也同样连续4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占率高达36.5%,领先第二名23.3个百分点,全球应用多达超1700个项目。

还记得在去年换电生态大会上,宁德时代公布的近百家合作伙伴,涵盖汽车企业、金融公司、交易平台、服务网络与行业机构等,也只有宁德时代这样的行业巨头,才会具备如此强大的行业号召力。尤其是有了中石化的加入,不仅扩充了宁德时代的换电朋友圈,还将进一步撬动能源服务模式的生态重构与创新。

来源:汽车观察A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