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转型,38岁招行的又一次战略突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8 19:09 2

摘要:在2024年度财报中,招行行长王良首次系统性提出了"四化"转型战略框架——即全面通过国际化、综合化、特色化、数智化转型,构建多元化收入体系和抗周期业务结构,以应对全球低利率时代的经营挑战。

作者:郭宇轩,看懂经济专栏作家

“零售之王”,再度启航。

在2024年度财报中,招行行长王良首次系统性提出了"四化"转型战略框架——即全面通过国际化、综合化、特色化、数智化转型,构建多元化收入体系和抗周期业务结构,以应对全球低利率时代的经营挑战。

“四化”转型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它不仅对2022年提出的“价值银行”战略进行了重要补充,同时也为即将迎来38周岁生日的招行明确了未来业务突破的方向。

“四化”转型,简单而言,包括加快国际化发展、深化综合化经营、打造差异化化竞争以及加快数智化转型四大方面。

国际化

首先是国际化转型。王良行长将国际化转型放在”四化“首位,可见其对于国际化的重视程度之高。

国际化转型为何如此重要?

一方面,这有助于增强招行业务及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其向成为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拓展海外业务还可以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有效对冲国内净息差面临的宏观压力。

对于面临较大息差压力的商业银行来说,积极“走出去”,摆脱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寻求国际化发展往往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关于这点,笔者曾在《银行保卫净息差的“三板斧”》一文中有所提及,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截至2024年年底,招行在境外共设有六家分行与三家子公司。其中六家境外分行总资产2365.67亿元,同比增长10.91%;总营收42.88亿元,占招行集团营收的1.27%,较2023年的1.32%有所下降。数据体现出招行国际化业务的整体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其盈利能力仍有提升空间。

与国有四大行银行相比,招行境外分行的营收占比及境外机构数量同样略显逊色。但布局香港、新加坡、卢森堡、纽约、伦敦与悉尼这六大发达地区的招行,其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像国有大行一样追求数量上的扩张,而是旨在采用 “少而精”的策略,以聚焦服务海外发达地区客户为立足点,稳步提升品牌声誉,走差异化、高质量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在境外分支机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招行未来的国际化转型定会更侧重于专业服务能力与对应服务附加值的提升。精耕细作,凭借更为优质的跨境金融服务,助力更多中资企业“出海”、解决更多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的难题,进而提升境外业务营收与境外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对于招行来说,更为关键。

综合化

其次是综合化转型。

对此,招行行长王良在年报致辞中表示,要深化综合经营,提升招行集团的服务 能力和竞争优势,强化协同融合,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

这里的“综合化”更加突出强调了要加强招行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紧密合作。在原有“推进零售金融、公司金融、投行与金融市场、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策略基础上,要想更好实现收入多元、业务稳定,增强各子公司与招行母行的合作,便非常必要。集团化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对于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还能够强化财富管理、金融租赁、投行业务等细分专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全行服务一家”演进到“全集团服务一家”,能够最大化招行对于客户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更多潜在业务机遇。

截至 2024年底,招行集团资本充足率并表的子公司包括 :招商永隆银行、招银国际、招银金租、招商基金、招银理财、招商信诺资管和招银欧洲这七家。

除了招银欧洲净利润为负,其余六家子公司都为母行招行贡献了积极的净利润,其中招银金租贡献最大,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7.40亿元;招银理财贡献次之,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7.39亿元。2024年,招行这七家附属机构合计总营收高达352.7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10.45%;税前利润163.04亿元,占集团总税前利润的9.12%,总体占比较大。

具体而言,招行的多家子公司也在各自领域拥有较高的行业地位24年招银理财管理资产余额2.47万亿元,规模稳居银行理财子公司榜首;招商基金的资管规模达1.57万亿,长期位于公募基金行业前十之列;招银金租的总资产在24年突破3000亿大关,跻身金融租赁行业前四;招银国际则在2024年完成38单香港IPO项目,在香港中资上市中介机构中占据第一梯队的位置。

凭借子公司在各自细分领域所积累的专业化优势与良好市场声誉,持续增强子公司与母行间协同的“飞轮效应”,相信招行未来能够通过综合化转型,全面提升业务竞争力并扩大市场份额。

特色化

再次是特色化转型。

王良行长在致辞中指出:“所谓特色化,就是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在错位发展中做强做优做大,以点带面、以面带全,在更多细分领域、区域打造特色优势。”

对于招行而言,“特色化”蕴含着两大含义:一是持续扩大零售为主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二是积极打造公司金融、投行与金融市场以及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三大协同业务板块的特色化产品与服务

2024年,招行的零售金融业务表现强劲,营业收入1,968.35亿元,同比增长1.29%,占营业收入的58.32%,同比上升1.01个百分点。零售管理客户总资产AUM余额高达14.9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5%,直逼15万亿大关。以持续打造“中国最佳零售银行” 为目标,焕新升级,进一步巩固零售金融体系化优势,便是招行第一重特色化转型的内涵所在

招行的第二重特色化转型内涵则在于非零售业务板块的产品与经营方式创新。招行先前在公司金融领域倡导的“七大金融”服务策略便是很好的例子。该策略旨在聚焦现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方向,因地制宜,打造数智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智造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和行业金融的七大特色优势。在业务高度同质化的“内卷”背景下,做强优势、做出特色,是招行特色化转型的目标所在。

数智化

最后是数智化转型。

24年财报中,招行进一步升级科技战略,首次提出要全面打造“数智招行”推动“线上招行”向“数智招行”跃迁,积极拥抱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革命。

2024年,招行信息科技投入133.5亿元,达营业收入的4.37%;研发人员达10900人,占员工总数的9.30%,科技投入和研发强度继续保持业内领先。人工智能实验室和AI+金融”工作组的相继成立,也在组织架构层面为招行在“人+数智化”与“AI+金融”两大新模式的探索提供了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招行发布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债券通)募集说明书,拟发行本金总额为人民币50亿元的债券,募集资金优先用于数智化转型。这也充分体现了招行倾全行之力打造AI能力优势、实现智能银行转型的决心。

2022年年报中,招行正式提出价值银行战略,即追求客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社会综合价值的最大化。

此次“四化”转型战略的提出,不仅与价值银行的理念一脉相承,而且对其形成了重要补充。如果说价值银行战略更侧重于宏观层面价值观的树立,那么四化转型则提供了具体的微观层面的方法论指引;如果说价值银行是招行渴望实现的最终目标,那么“四化”转型则是通往该目标的必由之路。

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招行董事长缪建民关于市值管理的一番论述广为流传,他指出:“市值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优质的经营才是真正的王道。”在银行业整体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率的经营环境下,追求多方共赢的最好方式便是探索更为多元、可持续的营收来源,以更为突出的赢利能力与业绩表现助力价值创造。

为此,加快国际化、综合化、差异化、数智化转型,对于招行而言,便显得尤为关键。放眼未来数年,“四化”转型的成功与否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招行能否在目前“零售之王”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业绩突破。

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或许是对“四化”转型战略的生动诠释。

38周年这一重要节点上,相信作为优等生的招行能够在全新四化转型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加速迈向价值银行的终极目标


来源:看懂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