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邦瀚斯 | 喜马拉雅佛像艺术风格的融合与变迁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8:54 1

摘要:欣赏早期喜马拉雅艺术的乐趣之一,便是寻找多元的文明如何在一件艺术品上彼此融合、交相辉映,形成西藏美学发展不同时期的截然不同亦遥相呼应的面貌。在此次Jules Speelman珍藏中,有三件作品尤为鲜明地回答着“何以成为喜马拉雅艺术”这一话题。

创 邦瀚斯拍卖行 邦瀚斯Bonhams

2025年04月08日 18:31中国香港

欣赏早期喜马拉雅艺术的乐趣之一,便是寻找多元的文明如何在一件艺术品上彼此融合、交相辉映,形成西藏美学发展不同时期的截然不同亦遥相呼应的面貌。在此次Jules Speelman珍藏中,有三件作品尤为鲜明地回答着“何以成为喜马拉雅艺术”这一话题。

后弘期的弥勒立像,在高大而骄傲的西藏式的身形中,细节处处可见印度帕拉艺术的影子。作为初代丹萨替寺造像代表的观音及马头明王像,则可视为纽瓦尔润泽而细致的柔美风格在西藏的极致彰显。而十三世纪的释迦牟尼唐卡则描绘着一些克什米尔及木斯塘的绘画传统。

这些造像与绘画艺术,却绝非种种元素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渐渐融合的生机勃勃的整体,彼此影响,魅力无尽,始终带给观者新的启迪。

亮点拍品

Lot 4

铜鎏金弥勒像

藏中 十一/十二世纪

高49.3厘米

估价:4,000,000 – 6,000,000 港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及Eberhard Rist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352-3,编号149

展览: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入藏于纽约,2007年

此尊极为罕见之弥勒菩萨像出自一段佛教之早期复兴与藏传佛教艺术形成的时期。佛像体态柔美灵动,高达半米,应曾为一神龛中的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之一,或与观世音菩萨分别立于释迦牟尼佛身侧。佛像融合了印度与西藏的相貌,在向上飞扬的头冠饰带和垂至肩部的华贵长发相衬托之间,呈现出英俊庄严的面容。

其右脚微微前倾,脚趾踏出莲台之外,这一细微精妙的移动感令其更见对立平衡式的姿态之美,且在十一至十二世纪藏中地区其他造像中亦有体现。

莲花一叶舒展向上,托住宝瓶,仿佛是为防止宝瓶掉落。此尊造像与其他屈指可数的几尊造像共同属于佛教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鉴于其完整的图像以及柔美的鎏金光泽,无疑为此中保存最完好的造像之一。

此像与十一世纪西藏中部一系列宗教圣地之佛教艺术有诸多共同之处。

这些古老的寺庙造像群,即夏鲁寺、聂唐寺、叶玛寺、康普寺与扎塘寺(“夏鲁-扎塘”寺庙群),兴建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端(公元978-1100年)。

轻柔细密的下衣刻精致花卉图案,是此弥勒与“夏鲁-扎塘”寺庙群相联系的明显特征之一。这种图样源自印度织物设计,类似图案出现于聂唐寺一尊约十二世纪帕拉风格弥勒铜像的天衣上(Henss,《The Cultural Monuments of Tibet》,卷一,2014年,页265, 编号395;亦发表于von Schroeder,《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卷一,页315,编号108B)。

创作于1081年至1093年间的扎塘寺壁画与本拍品密切相关。来自帕拉-色那风格之灵感贯穿始终。例如,与十一世纪左右印度佛教铜像相比,本尊弥勒英俊的脸庞具有更为方正、更接近藏式的相貌,但他的嘴部、眼睛和眉毛却模仿帕拉特征——这一组合在扎塘的众多菩萨画像中皆有体现。托蒂中最大的一条饰带装饰著复杂的花卉卷叶,如自灵鸟桓娑尾巴盘旋而出,右侧与之呼应之神兽则为摩竭。

桓娑嘴衔珠串,此图案借鉴自帕拉艺术,可见于梵天石碑。此尊巨大而优美的铜鎏金弥勒像无疑由一位对帕拉传统颇有了解的艺术家制作,令人们罕有地得以一观佛教后弘期——那段佛教于西藏得以弘扬的历史。

Lot 3

释迦牟尼唐卡

藏西 十三世纪

布面设色并金彩;背面绘红色佛塔线稿

高28厘米

估价:1,000,000 – 1,500,000 港元

著录:

S.V.D. Schulenburg,E. Hessel, K. Schmidt及M. Wagner编,《Buddha》,Museum Angewandte Kunst Frankfurt am Main,科隆,2015年,图录编号87

Meinrad Maria Grewenig及Eberhard Rist编,《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360-1,编号153

展览:

释迦牟尼于狮座上结全跏趺而坐,周身围绕绚丽光环,右手结触地印,庄严殊胜。佛陀右手旁为弥勒,肤色皎洁,其手松握一宝瓶,另一侧则为文殊菩萨,肤黄色,藤蔓与花朵依右肩蔓延而升。宝座背光以神圣生灵为饰,包括两尊大象、两只耶利、两只衔金藤之白禽,以及位于顶端展开双翼的金翅鸟迦楼罗。

两根树枝自宝座后方伸出,暗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十八位僧侣与佛祖共座,排列于唐卡的上方。各僧侣皆由红色法座背光围绕,手中结印各异。莲花狮座下方有十二位护世者,象征为信徒驱邪除恶、护持财富的无所不能之力。 各护世者持握不同法器,如索、剑、斧和天杖喀章嘎。

克什米尔与尼泊尔东部艺术影响着此幅藏西唐卡之风格。人物眼睑厚重,长发结绺并垂落菩萨肩头,皆遵循克什米尔特征。尼泊尔经书的影响则体现在平铺花朵的蓝色背景、文殊与弥勒二菩萨之多叶宝冠以及佛陀长袍上的花卉装饰。

藏西艺术的融合性风格主要与十世纪始统治该地区的古格王朝有关。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现藏一幅定为十二世纪之佛教画作,所绘无量光佛与此唐卡中的佛陀有着几乎相同的面部和发型。位于现今尼泊尔的木斯塘地区的艺术风格与藏西多有共同之处。

卢立洞中的一幅佛陀壁画亦带有胸前而过的相似衣缘和宝座背光外缘的三角突起。此拍品与克利夫兰馆藏以及木斯塘壁画之间的相似之处清楚地表明著一种独特风格的出现,其最初建立于早期克什米尔的影响之上,同时融入了在西藏广为人知的纽瓦尔细节。

Lot 5

铜鎏金莲华手观音及马头明王像

藏中 丹萨替 约1267年

高27厘米

估价:3,000,000 – 5,000,000 港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编,《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年,页328-9,编号137

展览:

来源:

Bodhicitta Inc.,纽约,2007年

此铜鎏金像为拍卖上出现过的最为精美的丹萨替造像之一。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与其随侍马头明王共立处同一莲台,之间为一个吉祥宝瓶。

观世音菩萨以柔美的三折姿站立,手持一物,其中莲花盛开,另一朵莲花则绽放于观音左肩。马头明王盘腿安坐于观音身侧,大腹便便,面容英勇,神采飞扬,提醒著观者:在密宗的语境中,忿怒尊所示并非凶神恶煞,而是神圣的佛教护法之无上力量与无尽慈悲。

此像展现尼泊尔造像的诸多特征,由红铜合金铸造并施以厚厚鎏金。各色宝石镶嵌著各样珠宝饰物。人物身形柔美,优雅玲珑,正是尼泊尔造像所为人喜爱之曼妙灵动。

马头明王憨态可掬,如矮小的精灵,活灵活现。而将马头明王与观音并列而造,为丹萨替寺独有的图像学创造之一例证。藏传佛教神祇之艺术形象之创造几乎皆依循某一具体文本典范,然而丹萨替之吉祥多门塔却独一无二地依一位创寺祖师之观想愿景而兴造。

在其直贡寺,吉天颂恭仁钦贝愿将尊师帕木竹巴(1110-70年)之圣物安置于辉煌的胜乐金刚坛城之顶。这座宏伟构造的多重神祇体系呈现诸多大乘佛教及金刚乘佛教之传承,除此语境外或不会如此相邻而列,构成被描述为“坛城之坛城”的吉祥多门塔。

最终,八座灵塔实现了仁钦贝的初始的构想。 一份十三世纪时对直贡与丹萨替之吉祥多门塔之记述,令此尊造像之题材以及在灵塔之原本位置得以清晰确知。此旧档描述观音手持纯净莲花,而马头明王则手持短杖(Czaja,《Medieval Rule in Tibet》,2013年,卷一,页527)。此造像原应位于吉祥多门塔面西之第四层,自左侧烘托著中央佛陀像。第四层造像再现八大菩萨之天宫眷属,每一尊皆有随侍,分别位于四面中央佛陀之两侧身旁。

Lot 8

铜鎏金喜金刚像

卡萨马拉 约1300-1350年

高23.4厘米

估价:3,000,000 – 5,000,000 港元

著录:

Meinrad Maria Grewenig 及 Eberhard Rist 编,《Buddha: 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弗尔克林根,2016 年,页320-1,编号133

展览:

“ Buddha:2000 Years of Buddhist Art,232 Masterpieces ”,弗尔克林根,2016年6月24日至2017年2月19日

来源:

入藏于香港,2014年

该像以卡萨马拉王朝风格而铸。卡萨马拉王朝统治著一个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王国,将印度次大陆与青藏高原连接,在推动该地区文化与贸易之交流上的角色举足轻重,而其鎏金造像正体现印度、西藏和尼泊尔传统之融合。

卡萨马拉佛教造像气势雄伟,人物灵动鲜活。此尊喜金刚像独具一格,明妃左脚脚趾张开,似乎正用力落稳于喜金刚脚上,二神目光流连,亲密无间。

此外,喜金刚八头堆叠成金字塔形,顶部之面怒容狰狞,仰朝天空,形成与西藏迥异的绝妙艺术风格。被降伏的神祇伏跪着向后倾身,喜金刚以左脚擦过其脸颊。

此件造像展现了极高的构思、铸造、雕刻以及鎏金水准,为卡萨马拉全盛时期之艺术瑰宝。几乎可以肯定,此像应属于皇室供养造像中重要的一尊。

此造像展现出自1994年Ian Alsop辨识出第一尊卡萨马拉铜像以来所形成的、诸多用于判断是否为卡萨马拉王朝造像的决定性特征。莲座便是其中之一,其莲瓣丰满而多尖,上缘联珠,背部则素净无饰、上涂红漆,与2018年3月19日纽约邦瀚斯拍出之大型铜鎏金卡萨马拉佛像相仿。

尽管佛像体量小巧,其强壮有力之感却令人印象深刻。事实上,这尊双身像之身形外貌符合一组因铭文而得以辨识的、由卡萨马拉王室委托而来的造像群。此中便有华盛顿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中一尊被认为呈现蒂帕玛拉女王之铜像,以及邦翰斯2020年7月23日于纽约拍出之一尊可能于十四世纪下半叶间由卡萨马拉国王施造之四臂观音像。

而此拍品合金中铜含量颇高,加之其鎏金之颜色和纹理,皆指向同一背景。另外,2016年6月23日于巴黎苏富比成交之药师佛像(拍品137)以及2017年6月13日于苏黎世阔乐落槌之文殊菩萨像(拍品111)亦可能属于此组造像。此五尊鎏金铜像,包括这尊震撼的喜金刚像,与迄今为止人们所知晓的最精美的卡萨马拉佛像一样,展现着令人赞叹的艺术造诣。

2018年3月19日纽约邦瀚斯拍出之

大型铜鎏金卡萨马拉佛像

2020年7月23日于纽约拍出之

一尊可能于十四世纪下半叶间

由卡萨马拉国王施造之四臂观音像

Lot 7

铜错银鎏金文殊菩萨像

尼泊尔/西藏 十四世纪

高29.3厘米

估价:2,000,000 – 3,000,000 港元

Lot 1

铜鎏金北方多闻天王像

西藏 十五世纪

高19.3厘米

估价:800,000 – 1, 200,000 港元

莲花底座下缘刻藏文铭文,意为:

“此摩诃不动多闻天王之造像,

为净除[施主]父母障碍所铸造,

所积福德回向一切有情速证佛果,

并愿加持施主福禄绵长。

吉祥如意!”

欢迎随时咨询。

相关分享就到这里!(滴滴滴滴请允许编者插播一下)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老规矩唠几句,东西有好有更好,出手也要看渠道的性价比,适合自己是最好。能出入手的都是经受市场考验的,藏友们有一颗强大心脏,乐观理智看待收藏市场的波动。

来源:阿古说收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