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在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位穿白色西服、戴时髦编织礼帽的老者走上台,说:“第一个科普日,21年前,就在这个地方!当时没有几个展台,但是人山人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前不久,在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位穿白色西服、戴时髦编织礼帽的老者走上台,说:“第一个科普日,21年前,就在这个地方!当时没有几个展台,但是人山人海!”
他就是人称“科普老顽童”的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他所站的舞台的位置,是中国科技馆的原址,如今是北京科学中心。
他在聚光灯下激动地感慨道:“当时(我当馆长时——记者注)是科普‘日’,现在已经是科普‘月’了!”
今年9月是首个全国科普月。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简称《科普法》)颁布实施。2003年,中国科协启动“全国科普行动日”,2004年起正式命名为“全国科普日”。2024年,新修订的《科普法》规定,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王渝生今年82岁,过去的二十余年,他亲历了科普“日”“月”巨变的过程。
今年科普月期间,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园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面向公众开放,各类科技场馆、科技社团等全力打造专题展览、科普报告、主题科普活动。例如,北京一举迈入科普“全月深耕”的常态化、延续性服务新阶段,联动16区及多方资源,策划推出北京科学嘉年华、科技助老、京津冀科普阅读推广、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等30余项重点活动。
这在王渝生看来,是20年多前无法想象的。
“第一个全国科普日,就摆在(当时的)中国科技馆。”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迎接第一个全国科普日的岁月,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
第一个全国科普日当天,中国科技馆在场馆外露天摆了几顶白色的帐篷,帐篷下设置科普展台。他饶有趣味地回忆:“做圆珠笔很简单,只要有一根木头,两边合拢来,中间有个芯就行了。”他说,当时一些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把自制的圆珠笔送给前来参观的领导,其中一位领导拿出自己佩戴的钢笔和孩子交换——王渝生模仿当时的领导,拉开西装去摸衬衫的口袋,做出拿钢笔的动作,接着又模仿孩子,举起双手一边舞动一边笑着大声说:“那个小孩大喊,赚啦!赢啦!”
尽管当时的活动简单,但科学的趣味穿越时间来到20多年后,仍富感染力。王渝生一边回忆一边哈哈大笑,不过笑声依然难以泯去科普从“日”走到“月”历经的沧桑。
2004年,中国科技馆举办第一个全国科普日活动,王渝生(右二)与小朋友互动。受访者供图
“但是科普日只有一天,怎么办呢?”他略带苦涩地笑着说:“我们自己就把它搞成一个科普日——宣传周。”继而话锋一转,说:“没有想到!今年,我们全国科普日启动21年后,升格为科普月!这是一个大的飞跃!”
在这个“飞跃”的过程中,王渝生亲身感受着科普的乐趣和意义。他持续写科普文章,还曾参与起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如今仍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纵观科普“日”“月”的跃迁动线,他认为,科普要发展,就需要国家的重视,“要把科普当成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此外,需要全民参与,特别是企业参与,再者,科普活动需要制度化支持。
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他到休息室休息,沙发旁靠着他的拐杖。他笑着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我腿不是很好,我拿一个拐杖拄着,也要到处去做科普讲座,到处去参加科普活动,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前不久,他去给北京一所小学的小学生们上了一节“开学第一课”,告诉孩子们要“与时俱进、特立独行、海纳百川、共同前进”,“20分钟下来掌声雷动”。他还在一家网络社交平台上当UP主,就叫自己“老顽童王渝生”,有2.6万粉丝。
他觉得,应该是科普使自己感到年轻了——在80多岁高龄依旧耳聪目明,头脑清醒,乐观积极。
采访结束后,记者再次与他联系,他隔天回复信息说:我今天去医院做检查,全副武装了。
随后,他发来一张手臂绑着血压带,脖子上挂着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坐在车里的照片。照片里他戴着墨镜和礼帽,满脸笑容。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