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的春天,江面上的寒意很难退去,气氛同样冰冷。珍宝岛事件刚刚过去,中苏之间的边境线比江水还要多流暗涌。这不是宣传上的说法,是放到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人的心头的刺。当年在东北,边境插着的白桩,没人敢随便越过,可谁都清楚,苏联军的炮艇早已闯入过多少次,就
1969年的春天,江面上的寒意很难退去,气氛同样冰冷。珍宝岛事件刚刚过去,中苏之间的边境线比江水还要多流暗涌。这不是宣传上的说法,是放到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年代人的心头的刺。当年在东北,边境插着的白桩,没人敢随便越过,可谁都清楚,苏联军的炮艇早已闯入过多少次,就像每天傍晚的江雾,一阵风就卷过来。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珍宝岛三个字几乎已经成了那个时期的代名词。可偏偏在它之后没多久,在八岔岛附近,又冒出一次极其离奇、尴尬且难以归类的边境冲突。它不是正面巨浪,也不是两个大国精英的较量。打响第一枪的人——竟然是一帮扛着锄头、背着书包的知青。
八岔岛到底在哪里?地图上的一块不起眼的灰色影子,黑龙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离黑瞎子岛不远。它面积45平方公里,足足是珍宝岛的几十倍。江面上冬天封冻,春天开江,浮冰带着寒气与危险。1969年那个初夏,岛上生活着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人,还有潮水般涌去北疆的北京、上海知青,他们白天种地,闲了捕鱼,晚上则提防苏联炮艇靠近。两边的瞭望哨都学会了互相装作没看见,可又总有点什么要闹起来。到底是谁先开的头?很多年后问起,也没人能讲得清。
珍宝岛的硝烟还没飘散,八岔岛的知青已经尝到了边境线上胆战心惊的生活。有导演带着摄影机来拍纪录片,本想拍条鱼怎样游进渔网,谁知道拍到的是炮艇喷射的白色水柱,打在小渔船上劈啪直响!苏联边防军不是传说,597号、598号、509号炮艇是真的。人就站在甲板上,脸上看不出情绪。知青们互相攀谈:你信不信,那些家伙过来不光是巡逻,他们就看准你不敢开枪。
张胜利是北京过来的,他记得那次炮艇靠过来,把自己船头撞得稀巴烂,李伊楚被甩进江里,差点淹死,拼了命游到别的渔工船才爬上来。也有人气不过,抡着石头捡机会往敌舰上扔,打倒了个苏军。那场面让纪录片摄制组也彻底吓傻,谁还敢说知青们只是“背着锄头种地”?
到了1969年春夏之交,形势紧绷得让人喘不上气。兵团知道自己不够专业,没什么军事常识,只能在排里商量着应急措施。方案怎么拟?没人比高中生更懂写材料了。指导员让上海知青费国良记下来,一份方案几经修改,塞进加锁的小木盒,谁都没想到后头会出乱子。
7月8日那天,兵团知青负责瞭望的发现老毛子下来了,一共两条船。苏联人穿着圆领衫,长靴子,靠近宿舍看看,没人影也不走,说不清是不是觉得有诈。有人开始发抖,有人摩拳擦掌。蒋海星是上海知青,胆子大又倔,他闹着要冲过去炸船,指导员一再劝,“别冲动,藏好再说。”可蒋海星就不听,匍匐摸了过去。他说那时候大气都不敢出,只要一动就可能被枪口对准。忽然他蹿起来,大喊一声把手榴弹朝船一扔,炸翻了锅。
那一刻,谁也管不了什么战术,所有人起身就开枪。对面一名苏联人应声倒地,另一名跳到江里游远了。蒋海星心脏跳到嗓子眼,枪打光也不知道有没有打中。副班的上海知青第一个登艇,见甲板上那人已断了腿奄奄一息,一发子弹了结了他。这事他后来很久都觉得别扭——可活着的苏联人也没好到哪里去,被喊“斯大林、毛泽东”,谁说他是士兵?俘虏整个人都麻了。
开枪、投弹,知青们没想到自己真的把苏艇打沉。等到苏联增援必然到来,他们一个个夺门而逃,撤回八岔村。费国良突然想起自己的日记本还在宿舍里,急急忙忙赶去取。指导员有点火,骂了两句又不忘叮嘱小心。一切都因为那本日记本,乱成了一锅粥。反正排长把应急方案忘在宿舍,苏联军后头搜岛翻出来,变成了外交证据。是倒霉,也是种解释:真正的部队反而按兵不动,是民兵知青误打误撞弄出了大乱子,这结果怎么看怎么尴尬。
事件过后,苏联方面不是没报复。他们连夜派来几十艘船、直升机,在江面、村庄到处盘旋,八岔村那边的通道突然就被炮艇封死。苏联军拉走能带走的东西,烧了渔业连的宿舍。火光烧了一夜,村里人都躲在暗处,生怕再发生事端。没人再提什么英雄或者胜利。所有人心里明白,苏联能调来的军队太多,村里民兵手里的弹药撑不了多久,也根本守不住。
那名被扣下的“苏军”其实不是正规士兵,是航标工人,被送到更安全的地方,其实也没罚什么。后来中苏双方照例各自发抗议照会,塔斯社、新华社谁也没把话挑明。按苏联说法,对面打枪的不是中国士兵而是渔民,输了面子但也少了点扩大战火的理由,两边都轻描淡写过去了。中方派兵没一个公开凑热闹,只是后续在疏散群众、严控武装行动上下了死命令。原则很清楚,不能让一颗子弹飞到对岸!
奇怪的是,接下来的几年,黑龙江东段反而安静下来。边防部队谁都不再主动挑衅,尤其是对知青管得死死。其实苏军也知趣,碰到误越界的中国民兵,往往远远喊几句,没人再像当年珍宝岛那么拼命。相反,八岔岛以后,苏联对中国居民趁泛滥时种地捕鱼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按理说,这叫“默认实际控制”,可你要一问俄国人领土归属,他们又嘴硬到底。
八岔岛事件最后成了一个很滑稽的存在,国家怎样定性?“边境地区反干涉反挑衅斗争”。知青民兵临危不惧,国家肯定了他们的勇气。但外交层面怎么看?这次是失策。说冷静也冷静,关键时刻中方收敛了手,调走居民,避免了更大规模冲突。一半成功,一半没底气。直到今天,这一段很少有人再提,历史的主角总是让大事说了算。
有人认为八岔岛事件是权宜之计,国家主权与外交考虑并不统一。可也有人说,民兵、知青没有指令擅自用武,产生了极大风险——谁能说得对?更诡异的是,那份被苏军带走的作战方案既成了中国“有备而战”的证据,也成了证明这只是民间自发行动的借口。前后逻辑还真对不上。
过了很多年,八岔岛早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岛上江水流过62个小岛,季节未改。2000年间,俄罗斯甚至划归中国十几座岛屿。边境上的争议还在,但真实的人和事恍如江面旧梦,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写进了回忆。费国良后来会自嘲说,如果不是那本破日记,可能八岔岛根本不会进历史。可那年,他和搭档们一样,就是按部队习惯,把每一件小事都当大问题,上头什么心思没人知道。
现在去查八岔岛事件,权威资料只言片语。苏方档案也只点到为止,不愿意再追查什么真相。宏大命题背后,实际搅动历史的,是那些不算“专业”的小角色——兵团、知青、渔民,还有藏在荒草里的课本笔记。八岔岛一役没吹响正面冲锋,也没有聚光灯下的英雄宣言,也没被人铭记太久。
抗争、忍让、误判、英勇、慌乱、遗憾,历史真的有这么清晰的吗?谁又能说每一步都算好了后招?倒是那些夜里趁火光悄悄撤退的知青,还有用石头打炮艇的老工人、冲到宿舍抢回日记的上海小伙,他们凑一起,恰好拼出了这段疯狂边境线上的细碎拼图。
历史并不总是某一场宏大战役的专利,也许一些被遗忘的瞬间、插科打诨式的小事,才更让人记得那个时代真正的温度和紧张感。八岔岛的故事,没有完结。
来源:3C捕快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