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鑫泰金矿(东伙房金矿)建矿过程中,发现明显的采掘、冶炼遗迹,一是深邃曲折的坑道,二是废弃的冶炼渣块。以此询问附近村民,老年人也不知道何时所为,也未听到任何传说。
古代有关大青山金银矿的记述及考辨
郭自刚
在鑫泰金矿(东伙房金矿)建矿过程中,发现明显的采掘、冶炼遗迹,一是深邃曲折的坑道,二是废弃的冶炼渣块。以此询问附近村民,老年人也不知道何时所为,也未听到任何传说。
据此断定,该地采、冶的遗迹不是近代的,而是古代留下的。
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在这里采过金银呢?历史有无明确的记载呢?由于年代久远,岁月尘封,加之战乱频任,朝代更迭,地名多变,天灾人祸使得历史的面目涣漫不清,许多古代遗迹截至今日未见确凿的考证。
我们涉猎范围有限,学识浅薄,不敢妄言定论,只在浩繁的史册中发现几处笼统的记述,现照录于下,供探讨者推究。
《辽史》的记载有两处:
一、《本纪·圣宗八》载:太平七年五月,“西南路招讨司奏阴山中产金银,请置冶,从之。”
二、《志·食货志下》载坑冶,“圣宗太平间,于潢河北阴山及辽河之源,各得金、银矿,兴冶采炼。自此以讫天祚,国家皆赖其利。”
解释与考辨
(一)、圣宗是辽代中期的皇帝耶律隆绪,“太平”是他的年号,“太平七年”是公元1027年。“西南路招讨司”是驻军称谓,如现在的“X X军区”,他们向皇帝报告阴山中产金银,请皇帝下令设置冶炼,皇帝同意了,于是兴办采矿冶炼等事,由此开始,直到辽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天祚(耶律延禧,亡于1125年),近百年之中,国家财政一直依赖这些金银矿产之利。
(二)、阴山自古是一个地域广袤的山脉概念,上述阴山如何能与武川境内的这段今称大青山的地域勾挂(联系)起来呢?在《辽史》第二十九、三十两卷的《本记》中,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天祚帝被金国军队追逼的情形。
这位皇帝在穷途末路之际“播迁夹山”,即流亡政府移到了夹山,时间是保大二年三月至四年七月,即公元1122年至1124年。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夹山,其间,“金兵围辎重于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窃梁王雅里以遁,秦王、许王、诸妃、公主、从臣皆陷没。”
后来天祚召回些兵马,积蓄了力量,“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边、云内等州。”这里一个关键性的地名是“夹山”。
据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工作者及方志研究者考证,夹山即今大青山中段,有人甚至确指为今武川县内庙沟乡的乌场梁。笔者认为夹山无论是个较大范围的名称,还是一座具体的山名,可以肯定在今武川县境之内。理由是:
一、南距青冢(昭君坟)、云中(托县)较近,《本记》中多处记载夹山与青冢、云中间的往返;
二、“出夹山下渔阳岭”句中的渔阳岭即今蜈蚣坝,这在许多史料中有载。节节败退的天祚帝,连自己的后宫家眷也未能保全,部分兵将保着他逃跑,他需要的地方,一是有天然屏障,可据险以守,二是有经费来源,以图东山再起。这一带正好山大沟深且有金银矿,可谓理想的避难之地。他之所以能在这一带居留盘桓二年之久,依赖金银矿产之利,应该说是情理中事。由此可见,东伙房矿地的采、冶遗迹即辽代所为。
按事理推究,既然辽代办起了这个矿,那么继之而来的金国不可能不去接管。《金史》卷五十《食货志五·榷场》载:大定“十二年诏金银坑冶恣民采,毋收税。二十七年尚书省奏:听民于农隙采银承纳官课。明昌二年天下见在金千二百余铤,银五十五万二千余铤,"史书中还有关于金银铜冶的政策议论,皇帝听取了大臣的意见,未予禁止,于是“坟山西银山之银窟凡百一十有三。”
大定、明昌分别是金代中期世宗、章宗两位皇帝的年号。上述记载说明金代是继续金银冶炼的,虽未详述采冶地方,但却说明是以民众私采为主的。
可以推想,在采掘工具及冶炼技术都较落后的情况下,民众力量有限,于是矿地终至废弃,因此《元史》无载。矿藏沉睡八百年,直到当代,才用现代化科技勘探、采冶。
来源:文史资料工作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