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钟屏街道:打造产业集群引擎 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15:54 1

摘要:会泽县钟屏街道是服务管理脱贫攻坚中集中安置4.8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新成立的街道,肩负着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任。近年来,街道紧扣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质量这一核心,精心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会泽县钟屏街道是服务管理脱贫攻坚中集中安置4.87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而新成立的街道,肩负着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任。近年来,街道紧扣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质量这一核心,精心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促进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盘活闲置资源,完善配套夯实基础。围绕“岗位更稳、收入更高、返乡创业更好”工作思路,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规划布局了“两区五园”,即钟屏产业园南区、北区,电子制造园、服装纺织园、快递物流园、电商直播园、农产品分拣加工园。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通过“三个一批”(盘活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厂房达7万余平方米,可容纳中小企业70余家入驻生产。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完善园区的供水、供电、道路、消防等基础设施,功能日益完善,为沪滇产业园区的顺利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街道劳动力资源充足、集中,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按照年龄结构、技能特点、就业意愿,除已推荐就近就业的人员处,剩余劳动力2000人左右,且大部分都是需照顾家庭青壮年,为入驻企业提供了丰富且适合岗位的劳动力资源。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环境精准招商。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招商是第一要事、一流营商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服务理念,构建“大招商”工作格局。围绕“以礼河乡村旅游经济带,安置区沪滇产业园区经济带”2条产业链延链招商,构建“链长+链主”双融合精准招商模式,紧扣“洽谈—签约—落地”全流程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全力为企业提供组合式、定制式、点单式服务,实现项目本年度签约、投产、落地。利用沪滇产业园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云南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会泽弘韵电子有限公司、云南科世捷电机有限公司、可依朵、衣百家等一批电子器件产业和服装纺织企业。赴广东、上海、湖北等东部城市招商8次、考察企业25家。目前,通过主要领导招商、专班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按照“建链、补链、强链”原则,目前,已引进电子厂、服装厂、农产品分拣等企业42家、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解决留守妇女及其他年轻劳动力就业4800余人,年人均增收3.6万元以上;解决弱劳力半劳力就业1500余人,年人均增收9000元以上。已培育省级高新企业1家,规上企业5家,龙头企业2家,产值2.5亿元。积极邀请在外成功人士、知名人士举办了回乡创业座谈会,广泛宣传钟屏在城镇建设、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积极动员他们回家兴业,共商钟屏发展大计,同时对外来意向投资人员做到亲商友商,抓住机遇现场办公,让项目在一线决定落实落地,减少投资企业多处咨询多处寻找和反复跑看的环节,落实好“代办、帮办、领办”制度,让企业少跑多说,用心用情搭好政企沟通交流平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挖掘资源特色,精准定位布局产业。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引进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群发展,再立足短板进一步延链补链,助推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引进海韵电子、可依朵、衣百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7家;引进9家物流、快递、电商直播公司入驻园区,逐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一体化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做活以礼河乡村旅游产业带,全力打造“避暑旅游钱城会泽”旅游品牌。目前已建成以濯水乡aaa景区、小菜园湿地公园2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客栈、特色餐饮、农业观光等200余户,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建成2000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引进云南民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成2000平方米的万寿菊加工车间,能带动周边乡镇种植8万亩万寿菊;种植北美冬青500余亩、食用玫瑰种植示范基地400余亩、水培蔬菜200余亩,打造以特色花卉、中药材、蔬菜为主的农业特色花卉产业示范区,共带动400余人就业,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提升服务质量,破解难题安商稳商。优化营商环境,以情招商安商稳商,营造“尊商、安商、护商”的营商环境,真正让企业引得来、稳得住、能发展,确保“留得下”。针对车间职工“吃饭难”问题,建设企业幸福食堂分餐点4个,对企业职工集中供餐,统筹街道、社区、小组工作力量,对企业进行“一企一策”清单化管理,精准为企业培训输送员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围绕集群化链条式发展,积极引入配套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搭建供应链平台,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形成互补共赢的良好局面。针对车间职工儿童“托管难”问题,建设儿童爱心托管中心5个,开设“四点半课堂”,聘请童伴妈妈统一集中照料;针对车间职工孩子上学“接送难”问题,组建共享“爱心妈妈”团队,加入“爱心妈妈”团队的机关、村组干部27人,在学生上学、放学时段集中帮接送孩子,最大限度释放劳动力,让企业全力发展,员工安心生产,破解“一老一小”难题。以挂联服务企业制度为载体,强化对企业的常态化跟踪服务工作,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协调各种矛盾,今年以来深入企业65次、收集企业诉求和困难问题39个,并全部解决,形成良好口碑和示范效应,产生“一凤来栖、群凤相随”的“群飞”效应。

拓宽增收渠道,分层分类推荐就业。积极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订单、定向、定岗“三定”培训方式,精准向企业输送就业人员3500余名。推行劳动力就业“红黄绿”分层分类管理,构建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网格员、网格指导员、就业信息员“五支队伍”抓就业的工作格局,实时动态掌握劳动力稳岗就业情况。将未就业群体标记为红灯,每月开展1次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服务;对就业不稳定群体标记为黄灯,实时掌握就业情况,一旦失业及时推送就业岗位;对稳岗就业3个月以上标记为绿灯,1月更新1次就业信息。通过分类识别建档,共标记就业红灯1666人、就业黄灯2187人、就业绿灯26247人。针对劳动力结构特点,对不能外出不可远行的群体,主要推荐到楼下的帮扶车间或者附近的产业基地就业,精准推荐就业,16岁至45岁主要以电子厂、服装加工厂为主,46岁至59岁主要以万寿菊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为主,60岁以上主要以核桃分拣、草莓分拣、辣椒分拣以及开发公益岗为主。今年共推荐就近就地就业4000余人次,实现“家门口”稳岗就业3831人,有效减少外出务工“妻子、孩子、老人”无人照顾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稳定,街道社区和谐平安。

通讯员:刘志波

来源:曲靖珠江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