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给自己挖墓坑:白起死得一点都不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20:12 1

摘要:白起因为拒绝领兵攻打邯郸而与秦昭襄王之间的信任产生了裂痕,最终白起被秦昭襄王剥夺爵位最后赐死于杜邮。很多人看到白起死得如此凄惨,都为白起感到伤心和不值,甚至骂秦昭襄王自毁长城。可实际上,白起犯了很多错误导致被赐死,所以白起之死完全是自作自受,死得一点都不冤。

文章导读:

白起因为拒绝领兵攻打邯郸而与秦昭襄王之间的信任产生了裂痕,最终白起被秦昭襄王剥夺爵位最后赐死于杜邮。很多人看到白起死得如此凄惨,都为白起感到伤心和不值,甚至骂秦昭襄王自毁长城。可实际上,白起犯了很多错误导致被赐死,所以白起之死完全是自作自受,死得一点都不冤。

个人白起首先他是人不是神,所以长平之战取得秦国历史上空前的胜利,也是白起个人军事生涯的第一高光时刻,白起飘了。

有人说你怎么证明白起飘了?白起根据长平之战整个战役消灭赵国45万人得出赵国已经无可战之兵了,因此力主乘胜出击占领邯郸打垮赵国。就这一点上说,白起确实是飘了,太高估自己和低估赵国了。赵国亡国灭种危机感最强的就是长平战后,所以赵国的求生欲被拉满,无论外交还是内部空前团结,这个时候白起以疲惫之师进攻邯郸,是必败之局。

从赵国的角度看:因为长平战后赵国原本答应割让无座城池给秦国,以求秦国罢兵西归,结果秦军一撤退赵国就拒绝交割五座城池。原因何在?因为赵国在短暂的准备和盘点了邯郸的实力后才慎重地做出了拒绝兑现许诺给秦国的五座城池。说穿了,赵国认为不交割这无座城池也不怕秦国来打了。要知道,若赵国没有抵抗秦军的实力还做出这种决定的后果,那是要被灭国的。

赵国敢于不履行割给秦国五座城池的承诺,那是做好了邯郸保卫战的准备。北部三郡有近20万备匈奴的精锐军团,当时的娄烦、匈奴等游牧骑兵都听从赵国的调遣。东部边境上防御燕国、秦国的赵军有8万余人,这是廉颇在长平战后于鄗代之战打败进攻赵国的20万燕军的本钱。不仅如此,廉颇还借此战斩杀燕军统帅栗腹,兵围燕国都城蓟城,迫使燕国割让五座城池给赵国。没有这样的实力和底气,赵国怎么敢对秦国出尔反尔。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看:秦昭襄王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从范雎的角度看问题,也是从秦国的生死存亡看问题。长平之战秦国举国之兵60万都交给了白起,而且在这场战争中秦军死亡超过一半,也就是说60万秦军至少死了30万。这个结论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明确记录:“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战争从来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秦赵当时都是强国,所以赵军45万全军覆没,秦军又怎能不死亡过半。这还没算伤残的士兵,如果算上伤残士兵,秦军完全是惨胜。

得出秦军惨胜的结论,是秦昭襄王决定听从范雎的建议从长平撤军的根本原因。历史上东方诸国合纵伐秦已经发生过四次了,在秦与赵火拼的三年里,秦国国内的粮仓都搬空了,秦军员额直接掉到了20多万人。在秦国如此虚弱的时候,如果韩、魏、楚、赵四国联合起来一起进攻秦国,被灭国的就是秦国了。这不是上述四国敢不敢的问题,而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非常大。作为军事统帅的白起,他当然可以不考虑秦国的处境,只管就事论事乘胜攻打邯郸。但作为秦国的一把手,秦昭襄王不得不为秦国的安危确保万无一失。

从白起的角度看:白起看问题的角度属于纯军事角度,白起缺乏政治眼光。这一点上不要有任何质疑和抬杠,白起但凡有一点政治智慧,就不会自掘坟墓,最终落得个蒙冤受屈自杀的下场。秦昭襄王知道长平战后不但攻不破邯郸,连秦国自身的安危都保证不了。打长平都如此艰难,打邯郸会一鼓而下?那是做梦,赵国并非没有一兵一卒了,北部代、雁门、云中三郡李牧的十几万精锐还没动,东部防御燕国和齐国的8万军队还没动。没有这个实力,赵国不敢拒绝交割五城给秦国,更不可能在前258年打败燕国入侵的20万大军,更没有后来李牧多次打败秦军的实力。但在白起看来,长平之战释放了124名赵国娃娃兵,白起从娃娃兵看到的是赵国已经没有兵员了。

白起虽然不懂政治,但他绝对不是军事上纯粹的冒险者。白起纯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所以只有秦昭襄王和范雎知道秦国长平战后已经打不动了。白起之所以说长平战后立刻进攻邯郸能够拿下邯郸的唯一原因是那个时代信息通讯手段落后,白起是想趁着邯郸还不知道长平赵军战败的消息,快速突袭邯郸,打个消息差。实际上白起完全是低估了赵国君臣的智商,赵括被围困46日,赵国没有救兵可发,没有粮草能给赵括补给,赵国庙堂怎么可能不知道赵括早晚都要嗝屁呢。所以赵国的准备工作很早就开始了,从派郑朱去秘密游说范雎就已经提前布置了长平战败后如何收拾残局了。

白起飘是飘了,可他并没有利令智昏,当秦昭襄王和范雎对白起陈述厉害以及灭赵根本不可行的时候,白起其实已经完全认识到自己一战拿下邯郸就是幻想而已了。长平之战赵国已经打得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了,白起想就地解决进攻邯郸军队的补给是不可能的。而秦国国内粮仓已空,长途跋涉对白起攻打邯郸的军队进行大规模补给根本就不现实。关键问题是长平在今天的山西,要想攻打河北的邯郸,白起的秦军要翻越太行山,如此险峻的路程,长平战后疲惫的秦军能没有损失?如果不翻越太行山,就得走黄河以南,会路经魏国,魏国会借道给你秦军?

为什么白起对秦国长平战后第二年伐赵誓死不从,是因为白起不但认为第二年伐赵攻打邯郸不现实,即便是长平战后立刻进攻邯郸也拿不下邯郸。毕竟当时的赵国君明臣强,将有廉颇、李牧、庞煖、乐乘等人,兵力也不下30万。白起在长平之战后想靠疲惫之师强弩之末去攻下邯郸,根本就不可能。

等到王纥攻打邯郸受挫后,秦昭襄王再让白起主持攻打邯郸,白起当然会拒绝。第一,长平战后自己说立马进攻邯郸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突袭能够成功拿下邯郸,那个时候你不听,那么白起绝对不会改口说那个时候就打不下来邯郸。因为第一次直接进攻拿不下邯郸自己不能改口,而现在接替王纥一样拿不下邯郸,这都是一年前白起的断言,当然不能改口。

说直白点,白起其实已经看明白,无论是长平战后立刻进攻邯郸还是去接王纥的班进攻邯郸,都绝无可能拿下邯郸。在这样的情况下,白起只有坚决拒绝秦昭襄王的指令。即便白起接替王纥能够侥幸打下邯郸,秦昭襄王绝对会对白起的忠心产生怀疑。当秦昭襄王认定了白起无战不胜,如果白起在邯郸战败,那就是白起故意战败。所以,白起无论怎么搞都已经在必死局之中了。

白起不懂政治,所以他看不到长平之战后秦国面临的危机。秦昭襄王执掌秦国半个多世纪,他这样的政治老狐狸政治眼光当然比白起这种纯军事天才政治小白要看得远想得深。白起看不到秦国的危险,秦昭襄王又怎么能不管不顾呢。

从长平撤军是秦昭襄王在秦军损失过半的情况下、在秦国实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唯一能做的事。毕竟秦国面对自己几代打下来的大好局面,绝对不能拿来冒险。具体表现秦昭襄王政治老辣的过人程度的就是贯穿整个长平之战前后秦国对外的外交讹诈,秦国生怕列国趁秦国与赵国火并从而趁秦国空虚进攻秦国,于是就放出狠话:谁敢帮助赵国或者进攻秦军,秦国第一个就要灭亡哪个国家。这是什么?这就是秦国全力攻打赵国腾不出手没有足够的力量保证空虚的秦国的安危的时候的虚张声势。

所以,当白起明白这些之后,他不但知道长平之战后立刻进攻邯郸打不赢,现在接替王纥攻打邯郸依旧打不赢。横竖都不能赢,作为常胜将军、武安君白起,他也是爱惜自己的羽毛的,他不想在邯郸城下毁了自己常胜将军的威名。

可白起的拒绝在秦昭襄王看来就是不听使唤的不臣之心,长平战后你要打我没让你打,现在你我让你打你不打,你不就是对我的决策看不起,觉得我昏庸无能,所以你要跟我对着干嘛。当秦昭襄王一再要求白起去攻打邯郸,而白起一而再再而三的坚决拒绝,这个时候秦昭襄王已经对白起心灰意冷彻底放弃了。因为秦昭襄王知道秦国的强大靠的不是一人一君,而是靠的商鞅变法的依法治国制度,所以少了白起并不会对秦国造成太大的损害。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看待手下的臣子第一时间是政治眼光看,第二才会从能力看。当白起不听招呼的时候,从政治上来说白起已经跟秦昭襄王离心离德了。越是能力强的臣下,在离心离德的情况下,潜在的危险越大。这些可都是有前车之鉴的,比如战国初期的魏国名将吴起,魏武侯时遭到了魏相公叔痤的排挤,也很难说这不是魏武侯的意思。结果吴起逃到了楚国,回过头来攻打魏国,魏国接连战败。所以,秦昭襄王剥夺了白起的爵位也不让白起离开秦国,最终下定决心整死白起。

作为白起,尽管他是军事天才,但他的确是政治庸才。在杜邮拿到秦昭襄王赐给他自杀的佩剑的时候,白起还没明白自己为啥会被赐死,还念叨着“白起实无罪矣”。白起不明白君疑臣死的政治道理,更不明白是自己一次次给秦昭襄王传递错误信号,一步步为自己掘墓。甚至白起都忘记了自己是在给老板打工,秦国不是白起的秦国。

白起为人过于耿直,他的政治才能几乎为零,这一点跟王翦这样的政治老狐狸老滑头差十万八千里。国家对外是和是战,在那个时代是由国君决定的,是由廷议决定的。白起但凡有一丁点王翦的觉悟,绝对不会在长平战后执意要攻打邯郸,而是向秦昭襄王请示要不要攻打邯郸,并列出攻打邯郸的有利条件,以及取胜把握,等待秦昭襄王裁决。

在秦昭襄王明确否决了白起攻打邯郸的建议的时候,白起居然赌气称病不上班。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看,君王必须听你白起的,不听你白起的你就撂挑子使性子威胁君王,这毛病能惯着吗?甚至秦昭襄王认为白起是功高震主,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秦昭襄王忍了,你养病就去养病吧。后来秦昭襄王探知白起康复了,说王纥前线攻击不顺利,让白起接替王纥。这是秦昭襄王给白起下命令,不是跟白起商量。结果白起又把一年前的说辞拿出来说那个时候能打赢你不听我的,现在打不赢你还是不听我的,不听我的就别来找我,找我我也不去。

白起的政治觉悟太低了,看看人家王翦,秦昭襄王要灭楚,王翦直接讲条件说灭楚必须60万秦军(秦国倾国之兵)。王翦害怕秦王担心全国之兵都给了王翦王翦会造反,于是向秦王伸手要钱要地要这要那。秦王一看,王翦原来就这点追求,才放心把60万军队交给他。白起甚至都不如王纥有政治头脑,秦王让干啥干啥,邯郸之战王纥大败,秦王也没杀王纥。对于英明的领导来说,工作没做好也有可能是自己用人不当或者安排不合理。

反观白起就一根筋,长平之战后,秦国都虚弱成那样了,背后还担心秦国被其他诸侯背刺偷袭,你白起信誓旦旦能打下邯郸。现在秦国经过一年的休整,国库里粮食充足了,士兵养精蓄锐,条件比以前更好了,你说打不赢了。有人说赵国的条件也好了呀,赵国的条件只会比秦国差,因为赵国地盘小了,人口少了,抽不出更多壮丁参军。长平之战十三四岁的小孩都派到战场了,赵国也无法让孩子一年长成青壮年啊。

总结起来,白起必死的原因就是:1、没有政治头脑;2、给秦昭襄王开空头支票(长平之后立刻进攻邯郸);3、不懂得换位思考,不站在秦昭襄王角度看问题;4、不懂君疑臣臣必死的道理;5、不尊重领导,不懂得低头做事;6、太爱惜自己的名声,爱惜自己的名声超过了国家大事就是自私。有以上五条,所以与其说是秦昭襄王赐死了白起,毋宁说是白起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来源:呆呆电影精彩解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