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孤岛”中江:人口外流下的潜力崛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4 22:47 1

摘要:在如今这个高铁飞速发展,“朝发夕至” 已成为常态的时代,中江县却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被无奈地贴上了 “高铁孤岛” 的标签。自达成铁路仓山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后,中江成为德阳市唯一通铁路却无客运服务的县域 ,这也意味着,中江人民想要乘坐火车出行,往往需要辗转

在如今这个高铁飞速发展,“朝发夕至” 已成为常态的时代,中江县却陷入了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被无奈地贴上了 “高铁孤岛” 的标签。自达成铁路仓山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后,中江成为德阳市唯一通铁路却无客运服务的县域 ,这也意味着,中江人民想要乘坐火车出行,往往需要辗转前往周边城市的站点。

放眼周边,形势更是让中江人民心生羡慕。乐至县,凭借着成达万高铁的建设,即将迈入高铁时代,预计建成后,乐至到成都、重庆等重要城市的时间将大幅缩短,这无疑为乐至的经济发展注入一剂 “强心针”;射洪市也不甘落后,正积极推进绵遂内高铁的建设,一旦建成,射洪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也将加快;就连距离中江不远的金堂县,也在铁路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逐渐完善的铁路网络让金堂在区域发展中抢占了先机。

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中江在区域发展的进程中,仿佛被甩在了后面。交通的滞后,不仅给中江人民的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更是在无形中制约了中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个 “交通先行” 的时代,铁路的缺失,如同中江发展道路上的一道 “鸿沟”,亟待跨越 。

中江县的人口现状,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其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截至 2024 年底,中江县常住人口为 94.3 万,而户籍人口却高达 133.1 万 ,两者之间相差 38.8 万,如此巨大的人口差额,无疑凸显出中江县人口外流现象的严峻性。

大量的人口外流,尤其是年轻人的离去,对中江县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在劳动力方面,年轻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得本地企业面临着 “用工荒” 的难题,许多企业因缺乏足够的劳动力,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发展受到制约。在消费市场上,年轻人往往是消费的主力军,他们的离去导致消费市场活力不足,一些商业活动难以持续开展,商业氛围逐渐冷清。而在人口结构上,人口外流加速了中江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养老负担日益加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江县人口的大量外流呢?就业机会的匮乏是一个关键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中江县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农业和一些传统制造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这使得当地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尤其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来说,很难在本地找到与自身能力和期望相匹配的工作,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交通的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口的外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交通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江县作为 “高铁孤岛”,铁路交通的滞后,使得人们的出行成本增加,时间成本也大大提高,这不仅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也让一些企业在考虑投资和发展时望而却步,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促使更多人选择离开。

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差距同样不容忽视。在教育方面,中江县的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优质学校数量有限,教育质量与大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许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选择到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城市生活;在医疗领域,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人才相对匮乏,对于一些患有重大疾病的患者来说,当地的医疗条件无法满足他们的治疗需求,只能前往大城市就医,甚至为了方便就医而选择在大城市定居 。

在农业领域,中江县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担当。自 2007 年起,中江县的粮食总产量已连续 18 年雄踞四川县域首位 ,稳稳地捍卫着 “天府粮仓” 的荣耀地位。这一成就的背后,蕴含着无数中江人民的辛勤付出,也彰显了中江县在农业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和卓越智慧。

中江县能成为产粮大县,离不开多方面的努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江县在水利工程建设上不遗余力。永太镇石狮村作为都江堰灌区的尾灌区,过去及时足量用上春灌水一直是个难题。但如今,村里建起了管道输水系统,与原有渠系形成 “双水源” 供给,不仅提高了用水效率,还通过提灌等方式,让部分旱地变成了水田。今年,石狮村就通过管道实现 “引水上山”,新增了 260 亩水稻种植面积 。据中江县水利局局长彭振鑫介绍,截至 5 月底,全县累计放水量已达 4061 万立方米,超 21 万亩水稻完成栽插,占计划任务的 51% 。除了水源供给,中江县还积极对老旧渠道进行清淤、清障等岁修工作,修复水毁渠道,确保水利设施能够正常运行,为农田灌溉提供坚实保障。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中江县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工作。通过整治撂荒地、低效经果林腾退种粮、经果林间作大豆等方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实现耕地应种尽种。近 3 年,全县已累计恢复耕地 3 万亩,耕地面积实现连续 3 年净增加。同时,中江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近 5 年已累计投入资金 8 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 29.72 万亩,总数达 86.4 万亩,居全省前列,并计划在 3 年内突破 100 万亩,6 年内实现全县 129 万亩基本农田全覆盖 。在富兴镇丁字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忙着调整田型、整治排灌渠和田间道路,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科技兴农也是中江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在永太镇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工厂化育秧基地,智能化设备与专业培育团队协同作业,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这里采用的工厂化暗化育秧技术,堪称 “制胜法宝”。从 4 月初育秧工作启动以来,凭借该技术,合作社每天能处理 4000 斤种子,完成 1000 亩育秧量 。与传统大田育秧相比,暗化育秧技术不仅省时省工,还能精准调控育秧环境的温湿度,培育出的秧苗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逆性和适应性更强,可使亩产提高 10% - 15% 。此外,中江县还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分作物建立 11 个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在辑庆镇文堂村,通过采用前茬玉米早播早收、大豆密植晚播栽培、绿色高效防控为核心的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成功刷新了该县超晚播大豆亩产纪录 。

农业的发展对中江县的经济和民生意义深远。在经济上,农业作为中江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稳定的农产品收入,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在民生方面,充足的粮食供应保障了居民的生活需求,稳定了物价。同时,农业的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许多人能够在家门口就业,减少了外出务工的奔波,有利于家庭的团聚和社会的稳定。

尽管中江县在农业领域成绩斐然,但工业发展的滞后,却成为了其经济腾飞道路上的 “绊脚石”。数据显示,2024 年中江县人均 GDP 仅为 5.18 万 ,与德阳其他区县 10 万上下的人均 GDP 相比,差距明显,地方财政收入也与人口远少于它的罗江区相差无几 。这背后,工业的薄弱是主要原因。

中江县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目前,虽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但产业聚集度不高,企业带动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机械装备产业为例,全县现有的规上企业分散在较多领域,产业协作配套不足,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产业链短,产品成套能力弱,缺乏行业领军企业和品牌产品,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 。而且,企业研发投入不大,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与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能力较低,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不足、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 。大型成套装备、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端装备制造、智能装备制造几乎处于空白,与发展机械装备产业的目标相差甚远。

这种工业短板对中江县的经济结构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一方面,工业发展滞后,使得经济增长缺乏强劲动力,过度依赖农业和传统产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农业遭受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整个经济就会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工业的不发达导致就业机会有限,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外流,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还体现在消费与收入的不匹配上。中江当地有句自嘲的话:“我们大中江,收入虽然严重拖了德阳的后腿,但是消费却紧跟其后 。” 这看似玩笑的话语,却真实地反映出中江县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工业发展不足,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但消费却不低,这主要是因为中江县的消费市场存在一定的 “外溢效应”。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带回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拉高了当地的消费水平,但这种消费增长并非基于本地经济的内生动力,难以持续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尽管中江县目前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发展的潜力正逐渐显现,未来充满希望。凯州新城的规划建设,为中江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凯州新城被定位为德阳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中江兴城市强工业的主战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

在交通规划上,凯州新城致力于打造 “1444” 立体交通体系,即 1 个枢纽、4 条高速、4 条轨道、4 条快速通道 。这一交通体系建成后,凯州新城将实现 30 分钟到成都,40 分钟到达成都国际铁路港,1 小时到达双流、天府两大机场,3 小时到达重庆 。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大大缩短凯州新城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发展和人口流动提供便利条件。

产业发展方面,凯州新城按照 “一区一主业、一业一特色” 的思路,发力装备制造产业 。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的提出,凯州新城加速承接成都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凯州新城已聚集了一批规上企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中江县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

文旅产业也成为中江县发展的新亮点。中江挂面村和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的打造,为中江县的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中江挂面村以省级非遗 “中江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为核心,深入挖掘挂面文化内涵,打造了集挂面制作体验、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在这里,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美味的中江挂面,还能亲身参与挂面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同时,村里还配套建设了水上咖啡厅、田园小火车、精品民宿、美食集市等新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自试开园以来,中江挂面村已接待大量游客,成为中江县乡村旅游的新名片 。

凯州新城中央音乐山谷则以音乐为主题,将工业遗产与自然生态巧妙融合,打造出一个充满时尚潮流氛围的文旅新地标 。项目规划采用 “明星建筑师 + 流量建筑 + 复合业态” 开发模式,构建了 “一湖八景” 空间格局,涵盖文旅商业、艺术空间、文化地标、休闲配套等多种业态 。这里四季不间断地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如 “去山谷” IP 文化活动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自开放以来,已累计吸引超 70 万人次打卡,新媒体曝光量超 1.5 亿人次,长期稳居德阳市热门景点排行榜前列 。

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江县的旅游资源,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居民增收 。同时,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也为中江县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展望未来,中江县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交通方面,虽然目前是 “高铁孤岛”,但随着绵遂内高铁和成都外环铁路的规划推进,中江有望迎来交通格局的重大变革 。绵遂内高铁建成后,将极大地缩短中江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加强中江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城市的联系,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成都外环铁路的建设也将为中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使中江更好地融入成都都市圈,承接成都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 。

在产业发展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都市圈等重大战略机遇,为中江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江县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积极对接成都及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优质企业和项目,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 。凯州新城作为中江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

然而,中江县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才外流问题依然严峻,如何吸引人才回流,成为中江发展的关键难题 。中江县需要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同时,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和中江籍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提升城市吸引力也是中江县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形象 。还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中江县虽然面临着交通、人口、产业等方面的困境,但也拥有农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江县只要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江将摆脱目前的困境,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

中江县的发展,关乎每一个关心这片土地的人。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心中都有许多想法。你觉得中江县在未来发展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对于凯州新城的建设和文旅产业的发展,你又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和期待?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为中江的发展出谋划策 !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