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中学动态 | 国际交流】跨越重洋赴英伦 文明互鉴启新思——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中英青少年人文交流项目纪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7:57 1

摘要:当伦敦的晨光掠过帝国理工的实验室窗棂,当牛津的古巷回荡着模拟法庭的思辨声,当剑桥康河的柔波托起载满笑意的小舟,一场跨越重洋的人文交流之旅,正以最生动的方式,为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 97 名师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2025年7月,在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的统筹下,我

当伦敦的晨光掠过帝国理工的实验室窗棂,当牛津的古巷回荡着模拟法庭的思辨声,当剑桥康河的柔波托起载满笑意的小舟,一场跨越重洋的人文交流之旅,正以最生动的方式,为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 97 名师生打开了通往世界的窗口。2025年7月,在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的统筹下,我校初一与高一年级师生奔赴英国,深度参与“中英青少年人文交流项目”—— 从 Whitefield 学校的沉浸式插班,到帝国理工、牛津、剑桥的学术巡礼,从寄宿家庭的温情相伴,到大英博物馆的文明对话,每一段经历都成为叩击心灵的文化印记,每一次互动都化作拓宽国际视野的养分。

位于伦敦南肯辛顿的帝国理工学院,以科学、工程、医学与商学的全球顶尖实力闻名。参访当日恰逢微雨,我们在学长的带领下漫步校园,湿润的空气里满是学术殿堂的沉静气息。从以现代科创为特色的帝国理工学院主图书馆前走过,看玻璃幕墙映着雨丝的纹路;驻足于见证无数科研突破的皇家矿业学院大楼,听学长讲述这里曾诞生的矿物工程领域里程碑成果;又在化学工程与生物工艺学院大楼的红砖外墙下停留,了解这栋建筑里如何孕育出改变行业的化工技术。

我们在一座座标志性建筑的故事里,触摸到帝国理工的学术灵魂 —— 学长讲述他们如何在质疑与探索中突破技术壁垒;聊起学生社团里,学子们为一个科创想法争论至深夜的热忱。这份对 “真理的不懈追寻”引发我们的深思:科技创新的核心,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敢于质疑、持续探索的精神。更让同学们暗下决心:要以更开放的思维、更扎实的积累,为国家科技发展积蓄力量。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古老教室,见证了此次交流的高光时刻 —— 就读于牛津法学院的房雨雪学姐,以自身经历为我们解锁了 “顶尖学府的成长密码”。她提及,哈特的《法律的概念》曾为她打开法理学的大门,让她懂得经典著作对潜能的激发;模拟法庭的实践经历,让她触摸到法律的温度与力量;而与博士学长的交流、法学院院长的点拨,则教会她跳出思维框架,拥抱批判性思考。

更令人震撼的,是牛津独特的教学模式:大课(Lecture) 搭建知识体系的基石,研讨会(Seminar) 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 课前深度阅读、课上激烈辩论,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辅导课(Tutorial) 则以 “一对一” 深度对谈打破局限,允许质疑、接纳不同,在思维碰撞中孕育创新。当被问及 “如何保持专注”,学姐的答案朴素却有力:“科学规划时间、坚持执行计划、在交流中积累厚度。”这番分享,不仅让我们读懂中英教育模式的差异与共通,更让 “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的信念,在心中愈发清晰。

晨光中的康河,是剑桥最动人的注脚。我们乘舟缓缓划过数学桥的严谨线条,在叹息桥的拱影下仰望历史,两岸陌生游客的含笑挥手、船工幽默的 “集体叹息” 游戏,瞬间消融了异国的生疏 —— 原来,善意与共鸣,从来无需语言的翻译。

午后步入国王学院,哥特式建筑的尖顶直指苍穹,繁复窗棂切割的天光洒在石柱与穹窿上,沉默中传递着 “信仰与知识叠加的崇高力量”;徐志摩诗碑前,指尖轻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的镌刻,跨越世纪的诗意在心头低回;而那棵著名的苹果树下,牛顿顿悟的传说仿佛仍在回响 —— 它提醒我们:伟大的发现,往往始于对 “寻常事物的追问”。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从未成为进步的枷锁,反而化作滋养创新的沃土,这份 “传统与现代共生” 的智慧,让同学们对 “传承” 与 “超越”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7月14日,当我们踏入绿意盎然的 Whitefield 校园,专属“学伴(Buddy)”的热情笑容,瞬间驱散了初来乍到的紧张。英语课上,纯正英音演绎的文学经典;戏剧课上,肢体语言打破语言藩篱的即兴表演;科学实验室里,与英国伙伴合作完成电路实验的默契;地理课上,透过地图探索英伦土地的故事…… 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扇窗口,让我们零距离触摸英国教育的 “细致与严谨”。

课下的时光同样鲜活:绿茵场上,不同肤色的队友为进球欢呼拥抱,输赢不再重要,友谊成了最好的庆祝;课间的乒乓球赛、午后的闲聊,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让真诚的心跳同频。

最令人难忘的是7月17日的机械汽车制作和比赛 —— 我们共同讨论设计方案,一次次调整流线型车头以减小阻力,一次次改良模型以提升速度,两种文化的思维碰撞,让“创新” 有了更丰富的维度。当自己设计的小车飞驰向终点时,收获的不仅是比赛的乐趣,更是“合作共赢” 的跨文化认知。

“Lubna 阿姨清晨的‘my baby’呼唤,枕边的热水与晒过太阳的青草香毯子,傍晚阁楼小窗下的日落与热牛奶……” 这是邹景祎同学笔下的寄宿家庭日常。在英国家庭的十余天里,我们告别了“游客视角”,真正走进当地人的生活:跟着住家叔叔打理小院草坪,听他们讲述英国传说,与姐姐们围坐露台数星星、打牌;生病时,住家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家”的定义跨越了语言与地域。

宋沁远同学记得,科学课上自己操作电路时被电流麻到,学伴 Jessica 立刻递来湿纸巾,用“红色接正极,蓝色接负极,像给它们找对朋友” 的生动比喻帮她理解;胡皓棠同学曾因担心“读错地名被嘲笑” 而紧张,可学伴一句“Let’s go!”的鼓励,让他明白:“不同的口音不是墙,而是桥。”这些细碎的温暖,让同学们懂得:文化交流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待,是对“差异”的包容,对“共通善意” 的珍视。

踏入大英博物馆,仿佛置身 “人类文明的百科全书”。罗塞塔石碑上的古老文字、中国青花瓷的细腻纹路、埃及木乃伊的神秘过往、希腊雕塑的人体之美……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载体,诉说着不同文明的兴衰与交融。我们在展厅中缓缓穿行,目光掠过亚述浮雕上 “五条腿” 神兽的原始想象,驻足于非洲艺术家以步枪拼就的 “生命之树” 前 —— 金属冷光中燃烧的生存渴望,让 “文化无高低,文明皆平等” 的认知愈发深刻。

马悦宸同学说:“博物馆最珍贵的不是文物本身,而是人类跨越时空的共情能力。” 当看到来自中国的文物与世界各国的珍宝共处一室,当不同肤色的参观者为同一件展品驻足惊叹,我们真切感受到:文明的意义,在于交流与互鉴,在于从他人的历史中,读懂人类共同的生命脉搏。

自然历史博物馆则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巍然矗立的恐龙骨架诉说着远古传奇,栩栩如生的珍稀动植物标本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色彩斑斓的岩石矿物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在互动展区,我们亲手操作实验装置,直观感受科学原理的魅力 —— 这份“动手探索”的乐趣,与帝国理工的科创氛围、Whitefield 的实践课堂形成呼应,让“科学精神” 从书本走向现实。

两周的旅程转瞬即逝,但它在师生心中留下的印记,却足以照亮长远的未来。这场交流,早已超越“知识习得”的层面:对学生而言,

它是国际视野的拓宽 —— 从 “了解英国” 到 “理解世界”,从“接纳差异”到 “主动互鉴”;

是深度思考的觉醒 —— 明白“传承” 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在尊重历史中寻找未来的力量,“超越” 不是空谈口号,而是在扎实积累中突破自我;

是人文素养的提升 —— 懂得以谦逊姿态看待万物,以包容胸怀拥抱多元。

正如剑桥结业典礼上,指尖轻触“中英文化交流小使者” 证书时的感悟:这张证书不是终点,而是“行囊里的罗盘”。未来,我们将带着此次交流的收获 —— 牛津的批判思维、剑桥的探索精神、Whitefield 的合作意识、寄宿家庭的温情善意,在各自的轨道上步履不停。

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学始终坚信,国际化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 的未来建设者。此次中英青少年人文交流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愿每一位学子都能以此次经历为起点,做两种文明相遇时 “递出花束的人”,做黑夜中 “彼此照亮的灯”,让跨文化的友谊与智慧,成为连接世界的力量,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书写属于中国青少年的担当!

踏入牛津三一学院,建筑间回荡着牛顿、培根的思考;漫步剑桥国王学院,剑河畔的古墙与年轻学子的身影相映 —— 两校数百年的历史从不是隔阂,而是连通过去与现在的纽带。三一的草坪曾见证科学突破,如今仍孕育新萌芽;国王的礼拜堂历经变迁,依旧守护沉思的静谧。我终于读懂:历史的厚重从不是进步的枷锁,而是滋养创新的沃土,这正是它们跨越百年仍生机盎然的秘诀。

这份感悟远不止于见证历史。对我们高中生而言,“传承” 从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像这两所学院一样,在尊重历史中寻找面向未来的力量。课堂上钻研知识,何尝不是承接牛顿们的探索精神?面对学习中的难题,又何尝不是在以 “传统智慧” 为养分,孕育属于我们的 “创新新芽”?原来所谓永恒,从不是静止的古老砖石,而是一代代人用行动让历史 “活” 起来 —— 我们如今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突破,都是在为这份 “传承” 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历史的养分,真正浇灌出属于当下的成长。

——23级1+3(1)班 万知非

这次英国研学之旅,我们参观了帝国理工学院、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真切体会到了世界顶尖学府的魅力。走在古老的校园里,百年建筑沉淀着厚重的历史。听着学长学姐们的介绍,我既为这里的文化底蕴所震撼,更被这里自由而沉浸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

牛津大学法学系房雨雪学姐的分享尤其发人深省。她提到,在牛津最宝贵的不是获得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思考。教授们不会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鼓励每个学生针对论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课堂上,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种教育方式培养的不是知识的复读机,而是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思考者。这让我反思,在我当下的学习中,是否太过执着于标准答案,而忽视了思考过程本身的价值?这种以思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精髓。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既要扎根中华大地,从五千年文明积淀中汲取智慧,又不能墨守成规,要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或许现在的我们能力尚浅,但仍要保持求知的热忱,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建设教育、科技强国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然清晰——做一个会思考的求知者,做一个有担当的中国人。

——23级1+3(1)班 徐雪菁

来源:中优盛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