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 | 检护民生,“检三姐”来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20:13 1

摘要:近日,自治区检察院“融媒体基层行”网络宣传活动走进河池,法治日报、国际在线、广西日报、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法治日报等5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天峨县、东兰县检察办案一线开展采访活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检察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与为民温度。

题记

近日,自治区检察院“融媒体基层行”网络宣传活动走进河池,法治日报、国际在线、广西日报、广西广播电视台、广西法治日报等5家媒体记者组成采访团,深入天峨县、东兰县检察办案一线开展采访活动,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检察实践中的创新举措与为民温度。

检护民生,“检三姐”来了

从“检三姐”的温情帮扶,到“拔哥”流动听证的检察便民,再到守护英烈的公益担当……河池市人民检察院始终将“为民”二字刻进检察履职的基因里,以创新实践为笔,在桂西北红土地上书写出新时代司法为民的答卷。

1. “检三姐”解“三结”

天峨县六排镇长安家园社区樊某家中,河池市、天峨县两级检察院联合当地相关部门正上门回访。

“最近家里一切都好吗?爱人和孩子康复情况如何?”天峨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罗长鸣询问。一旁,樊某的丈夫唐某语气带着欣慰:“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

这场持续3年的帮扶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伤人案件,当时导致受害人樊某一家陷入绝境,当地检察机关第一时间启动司法救助,不仅发放救助金、协助办理低保,还联动志愿组织上门为樊某传授扎花技艺。

如今,樊某病情稳定,生活基本可自理,语言功能严重滞后的儿子从“无声”到能清晰喊出“爸妈”,曾经破碎的家庭重新有了新生机。

在天峨县另一户家庭,妇女莫某因案件刺激导致精神病复发,家庭支出陡增。河池市人民检察院推动开展三级联合救助:联合农商行签订救助金监管协议,杜绝资金挪用;协调妇联将莫某纳入重点关爱对象,定期慰问;联系残联办理残疾证落实补助;逢年过节,还和“巾帼送暖”志愿服务队一起送去米油和棉被。

这样的暖心,源于河池市人民检察院“检三姐”团队的持续守护。这支由该院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女检察官组成的队伍,传承刘三姐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精神,创新打造“解法结、解心结、解困结”机制,让司法救助温暖人心。

3年来,“检三姐”的名号也顺着一件件实事,走进了河池百姓心中:该市检察机关办理司法救助案件342件,救助469人,发放救助金283万元。都安瑶族自治县黄某等8人救助案,由于救助及时,有效化解被害人家属心结,入选全国检察机关与妇联组织协作救助典型案例;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跨区域救助退役军人家属赖某某案,入选全区检察机关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协作救助典型案例。

“我们解决的不只是案子,更是为群众纾困解难。”河池市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部主任罗愉的话,道出了“三姐解三结”机制的宗旨。

2 .“拔哥”流动听证

清晨的红水河畔,雾气还未散尽。东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汪宏良与同事已驱车40多公里,将一场非法捕捞水产品案的听证会搬到长江镇三堂村的龙荘码头。

自治区人大代表、当地村民代表围坐岸边,听案情、释法理、评是非,最终一致同意检察机关不起诉意见,现场监督当事人放生5000余尾鱼苗修复生态。

“在家门口就能学法律,这样的听证接地气!”村民牙祖杰的称赞,是对“拔哥”流动听证的认可。

东兰县是百色起义策源地,革命先辈韦拔群“一心为民”的精神代代相传。该县检察机关以其精神为内核,于2022年6月组建“拔哥”流动检察听证团队,将听证会开在田间地头、学校院落、革命旧址:在武篆镇中心小学,未成年人案件听证让孩子们读懂法律温情;在三石镇弄美村,检察官用方言解读有关法律,让法治精神融入乡土;在革命旧址前,英烈保护听证让红色基因与法治信仰同频共振。

让检察官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是“拔哥”流动检察听证团队的行动准则。截至目前,流动听证已覆盖东兰县14个乡镇,累计召开102场次,帮助21名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校园,督促500余亩土地复垦复绿,为117名困难群众发放102万元司法救助金,化解87起矛盾纠纷。

听证会不仅解法结,更能化解心结,推动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在处理某企业未兑现3571万元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贴引发的聚众扰乱交通秩序案时,东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带队赴案发地组织“检察长+乡长+企业+群众”四方听证,当场敲定发放时间表,既疏解了群众的情绪,也帮企业修复了与员工的关系。该案入选全区“检护民生”典型案例、优秀化解社会矛盾刑事案件,成为运用听证机制化解基层矛盾的典范。

3. 公益诉讼护英魂

在南丹县六寨镇,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原六寨汽车站修葺一新,新设立的文物保护标志碑格外醒目。

“这背后是检察机关和政协委员的合力守护。”河池市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韦斌说。今年3月,一份政协委员关于加强抗战文物保护的建议,促成市、县两级检察院联合行动:排查出遗址有29处安全隐患,督促落实15万元资金,补充消防器材32个,让抗战遗址重焕生机。

在河池,这样的英烈守护故事还有很多。金城江区保平乡下洛村,旱改水项目中发现的覃通寿烈士遗骸,经检察机关协调,在凤凰山脚下修葺新墓;在长老乡平村村,75位村民联名信讲述两位剿匪无名英雄的事迹,经检察干警跨省调取档案得以确认,随后设立墓碑让忠魂安息。

该市检察机关不止于个案攻坚,更织就了全域覆盖的英烈保护网: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推动8处烈士陵园办理不动产权证,开创了广西先河;在宜州区,联合南宁军事检察院核查九龙岩烈士墓群信息,推动专项管护资金落地;在东兰县,集中修缮10多处零散烈士墓址,让散落在乡野的英魂“归队”……

近6年来,该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英烈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72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48件,督促投入治理资金2899万元,1件入选退役军人事务部与最高检联合发布的典型案例,1件入选全国检律协作典型案例,1件入选全国长征文化保护典型案例,2件获评广西红色资源保护典型案例。

在这片浸润着刘三姐歌谣与韦拔群精神的土地上,检察干警用坚韧与柔情,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可见,让法治阳光洒满红色土地的各个角落。

来源:河池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