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10月,百年一遇的“龙王”台风袭击了福建。福州市遭遇了短时间、高强度、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侵袭。131个乡镇(街道)受灾,满城泥黄色的浊水横流,被淹最深处达到二米多,竟使人分不清哪是河流,哪是街道。
2005年10月,百年一遇的“龙王”台风袭击了福建。福州市遭遇了短时间、高强度、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侵袭。131个乡镇(街道)受灾,满城泥黄色的浊水横流,被淹最深处达到二米多,竟使人分不清哪是河流,哪是街道。
房屋倒塌,群众被洪水围困,洪水严重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福州警备区在接到任务后,彼时担任福州市委常委、福州警备区政委的向孝民同志立即组织协调驻榕部队投入了抢救工作。向孝民同志和数万名官兵一起站在齐腰深的水里紧张地抢救。
“我们解放军要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整个抢救过程中,向孝民一直鼓励着广大官兵,经过整整七天七夜的连续奋战,在全体官兵的一起努力下,21000名受淹、遇险群众,4500多艘船只被转移;25000多吨淤泥垃圾被清运走,2300多米的海堤得到了加固封堵;物资保住了、清水保住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住了!疲惫不堪的向孝民这才舒了口气,带着满身的泥泞回了家。
灾后,有记者找到向孝民欲了解向政委在此次组织抗灾工作中的感受。“冒着随时可能被洪水冲去的危险,你害怕吗?”记者问道。“和父亲爬雪山过草地相比算不了什么!”随后,便是一阵爽朗的笑声。而后,向孝民又严肃起来并补充道:“父亲是位驰骋沙场的将军,有着坚韧的血骨,哪怕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从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文革被打倒——父亲也从未抱怨和想过放弃。”正当记者想要进一步追问细节时,一通来自一线的电话打断了两人的对话。“天大地大百姓的事最大”,这次富有意义的采访便随着这通更有意义的来电而结束了。
自始至终,向孝民同志从未透露过父亲的姓名,但是有心的读者一定意识到了,这位冲在一线的市委常委完美地继承了其父亲的铁骨铮铮,那位曾两度担任二炮司令,后任南京军区司令的传奇将军——向守志。不过由于我党将领一向低调得特点,或许大家对这位将军也是些许的陌生,但这位将军的上司可是连毛主席都忍不住夸赞一声“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的许世友上将。许世友将军的伟大自不必多言,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这位跟随了许将军数十年之久的向守志将军的人物关系以及其辉煌的一生。
2017年9月2日上午,“人民前线”微信公众号从南京军区善后办得到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指挥员,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今日凌晨在南京逝世,享年100岁。
向守志将军是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百岁的人生跨越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等多个历史阶段,可以说,向将军的一生是见证了共和国悲壮而又坚毅奋斗过程的一生,其军事生涯与共和国的成长紧密交织,谱写了一曲忠诚与奋斗的壮丽篇章。
向守志原名向守芝,1917年11月28日出生于四川省宣汉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目睹军阀混战与阶级压迫,深受川东游击军领导人王维舟革命思想的影
响。1932年,他加入地方游击队,1934年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军于红9军76团,开启艰苦奋斗的革命生涯。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三过雪山草地,历经艰险。这段爬雪山过草地的经历使其记忆犹新,同时这也成了向将军日后培养子女爱国主义情怀时绕不过的一段素材。长征期间,他历任班长、副排长,并在红军步兵学校学习,实践加理论的沉淀为向将军日后军事指挥奠定了基础。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彼时向守志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机枪连副连长,参与了多场关键的战役。例如在1938年的神头岭伏击战中其作为机枪连连长,率部伏击日军增援部队,精准火力压制,歼敌150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而此神头岭伏击战一役被刘伯承元帅赞为“游击战典范”;在另一场更加响当当的百团大战中任太行军区10团团长,成为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员,其率部破坏日军交通线,牵制华北日军兵力,对百团大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由此提振了全国抗战的信心。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地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后,民族富强和人民解放的事业推进到了解放战争阶段。解放战争期间,向守志同志的军事才能得到全面展现,他先后担任太行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26旅旅长等要职,在豫北攻势中率部围歼国民党整编第三纵队,展现出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能力。1947年汤西反击战中,他指挥部队以夜战、近战战术突破敌军防线,被陈赓将军评价为“敢打硬仗的虎将”。渡江战役后,他随第二野战军转战两广、西南,参与解放大西南等一系列的战役,为全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向守志同志继续释放保家卫国的热情,在此期间其担任志愿军第15军44师师长兼政委。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部坚守西方山阵地,与秦基伟指挥的45师形成犄角之势,有效牵制美军火力,为战役胜利创造有利条件。战斗中,他特别强调战场纪律,对邱少云烈士的牺牲事迹深感震撼,认为这是“革命军人最高尚的品格体现”。1954年回国后,他升任第15军参谋长、副军长,并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0世纪60年代,向守志迎来军旅生涯的重大转折。面对国家战略导弹部队建设需要,他主动放弃大军区参谋长职务,赴任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参与编写导弹专业教材,培养首批战略导弹技术骨干,并参与新型导弹研发工作,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奠定人才和技术基础。1966年,他出任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系统构建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训练体系,被誉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为了坚定导弹部队这一共和国利剑的铸造的信念,向将军由此改名为“守志”。守志,守志,守得便是心系国家安危的志向和建树。
改革开放新时期,向守志于1982年出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他推动军区部队的现代化改革,强化东南沿海防御体系,并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中顺利完成军区整编任务。1988年,71岁的他晋升上将军衔,成为我军历史上少数跨越少将、上将两个时代的将领。离休后,他仍心系国防,多次强调“听党指挥是军人的灵魂”,并对军队反腐工作发声支持,痛斥腐败分子背离信仰的行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向守志将军的晚年生活同样充满家国情怀。他常年资助
家乡教育,为宣汉贫困学生捐赠书包并题写“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箴言,始终以“宣汉人民的儿子”自居。2017年9月2日,这位百岁老将在南京逝世,其故居和纪念馆现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的上百幅手书作品和以及不计其数的战争遗物都在无声诉说着向将军“一生忠赤山河见,百战功名日月知”的壮阔人生。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怀有不同革命信仰的同志,总会因同一个崇高的价值追求走到一起,在这其中或许有些同志交集不多,但是,大家确实在同一个精神信仰的照耀下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在人民军队的将星中,向守志与许世友的交往虽未如传统战友般并肩作战于同一战场,但跨越半个世纪的共产主义信仰已然铸就了两位将军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这种情谊的根基,早在红军时期便已悄然萌芽。1934年,17岁的向守志在川陕根据地加入红九军,而时任副军长的许世友已是军中闻名的虎将。尽管两人职务悬殊未曾直接共事,但许世友冲锋陷阵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年轻战士是心中,其中就包括向守志将军,正如他晚年回忆:“听说许副军长提着大刀冲入敌群,战士们个个热血沸腾,这就是革命者的胆魄!”
抗战烽火中,两人的轨迹在太行山区短暂交汇。向守志担任129师386旅机枪连连长时,许世友正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虽分处不同战区,但共同经历着反扫荡的残酷考验。1942年华北“五一大扫荡”期间,向守志率部在冀南牵制日军,听闻许世友率胶东军民粉碎日军的捷报后,曾对部下感叹:“许旅长打仗还是红军的作风,硬碰硬打出威风!”。解放战争时期,向守志在中原野战军屡建奇功,而许世友在山东战场指挥胶东保卫战,两人虽未协同作战,却在1948年济南战役后共同出席华东野战军庆功会。英雄总是惺惺相惜的,同为解放人民事业阵营中奋斗的两位将军在庆功会上互相赞叹着对方对解放事业做出的贡献。
二人真正的情谊升华始于南京军区的岁月。1977年向守志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时,彼时许世友已退居二线,但向守志仍坚持每月登门请教,将许世友奉为“永远的老首长”。1982年向守志升任司令员后,每逢军区重要会议必请许世友坐主位,即便许世友即兴发言偶有迟缓,但向守志也会起身总结:“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这种维护背后,是向守志对革命资历的敬重。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18年间,其治军风格深刻影响着东南防务体系,而向守志主政期间推动的台海防御策略,亦延续了许世友时代“寸海必争”的强硬态度,抽象的传承内涵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
两人最动人的默契体现在对革命传统的守护上。许世友将军晚年撰写回忆录时,向守志将军亲自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写作班子,甚至亲自协调老战友提供素材;后来,当2006年向守志回忆录出版前夕,他得知自己这本回忆录的定价为58元后勃然变色,坚持必须低于许世友回忆录的50元,再向将军的一再坚持下,最终定价47元方才通过。面对出版社“书本更厚、纸张涨价”的解释,他掷地有声:“资历怎能超越老首长?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原则问题!”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不仅体现了向将军的谦逊,更是体现了共和国军人在革命前辈的敬重。
生死关头的抉择往往更显情谊本色。1985年,许世友将军肝癌晚期但却拒绝治疗,向守志将军顶着“违逆老首长意愿”的压力,强令将其送医救治。医护人员回忆,昏迷中的许世友被抬上救护车时,向守志将军紧握许世友将军的手低语道:“您当年带我们冲锋,今天得听我们一次。”在许世友逝世后的悼文风波中,向守志为避政治争议暂缓军区报刊转载,引发聂凤智质问,他始终未作辩解。直到多年后,才在回忆录中吐露:“老司令员的土葬是特例,当时正值百万大裁军,东南防线不能因任何风波动摇。”事实上,向守志格外尊重老首长,只是因为他身处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重要位置上,只能优先考虑大局,这才会让聂凤智产生误会。
时光荏苒,当后人翻阅南京军区1985年整编档案时会发现,向守志在裁撤部队名单上的批注与许世友战地日记的笔迹同样刚劲。两位将军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同一信念:军人对使命的忠诚,永远高于个人得失。
英雄的时代总会随着时间归寂于黄土,但是当英雄有了血脉,这份红色基因就有了传承,军人昂扬的及精神血脉就有了传承,共和国铿锵的奋斗史也就有了传续的载体。1954年是向将军生命中再焕激情的一年,向守志同志与夫人张玲迎来了他们的长子向孝民。尽管二人一生中总共育有四个子女,但受家庭低调作风影响,公开记录中仅有长子向孝民的履历较为详尽,其他子女的信息只是多见于官方报道的概括性表述,具体细节鲜少披露。这一现象既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子女隐私的保护,也从侧面印证了军人世家的传承其实更多体现在精神与行动潜移默化的传授所产生的人格魅力之上,而非刻意地通过彰显于世人所传达的血脉特权之上。
将军的严格家风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基石,向孝民作为向守志的长子,其成长轨迹与父亲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1954年出生于军营的他自幼在部队大院长大,但向守志 “不搞特殊化”的教子原则从未使向孝民在成长过程中得到过任何特权。据《解放军报》记载,向孝民入伍时,父亲已是南京军区司令员,但他仍从普通士兵做起,历任排长、连长等基层职务,这一经历与向守志年轻时拒绝直接担任排长、坚持从战士起步的选择如出一辙。也正是这一铁血原则造就了那道在台风呼啸时身先士卒,同战士们一道屹立于洪水之中的钢铁政委的身影。
在军事专业领域,向孝民继承了父亲对炮兵建设的专注。他早年曾在南京军区联勤部任职,2008年晋升少将军衔后,历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等职。2019年,他以开国将军后代代表的身份参加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活动时,特别参观了“上甘岭英雄馆”,并在馆内向年轻官兵讲述父亲指挥邱少云所在部队的战斗细节,并强调了“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线”。当邱少云同志的坚毅换来了对敌的重大胜利时,当这份壮举被人民写进教科书里供孩子们瞻仰时,当这份坚毅折射出的共和国军队的纪律被人们发掘时,烈士的热血与严密的军纪在此刻谱写出了一曲注定响彻山河的浪漫乐章。
家庭教育的核心密码,或许可以从向守志与子女的互动细节中窥见端倪。据人民网报道,向孝民少年时期曾因训练成绩优异获得嘉奖,向守志却在家庭会议上严肃指出:“战场上没有个人英雄,只有集体胜利”,并要求他将奖状收进抽屉而非悬挂墙上。这种将集体主义置于个人荣誉之上的教育理念,与向守志在二炮建设时期强调的“合成演练重于单兵技能”思想形成呼应。张玲作为“太行女杰”对子女的影响同样深远,她晚年与癌症抗争的经历被子女视为“另一种形式的战场”,其坚韧品格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渗透进家庭文化
而对于向将军的其他子女,官方资料仅确认他们均投身国防或公共服务领域。向守志回忆录中提到,四个子女中除向孝民外,另有两人在军队科研单位任职,一人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但具体信息未予详述。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事风格既维护了军人家庭的隐私边界,也体现了红色家风对“不居功、不张扬”品格的塑造。值得注意的是,向守志将军晚年捐建的“将军希望小学”中,有多名受助学生后来考入了军事院校,此刻,红色基因以一种非血脉的形式继续传承,这种代际间的精神传递,或许比血缘纽带更能诠释“军人世家”的内涵。
在向守志将军的子女身上,我们看到了红色基因的鲜活传承。作为一位严格的父亲,他不仅以“工作必须用十分力气”的准则要求自己,更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家庭教育中。长子向孝民从普通士兵成长为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并晋升少将的历程,印证了革命家庭对原则的坚守。这种家族传承并非偶然,而是向守志将军与许世友将军跨越半个世纪的情谊的革命友谊形成辉映,从红军时期的知遇之恩到晚年互相扶持,直至亲自操办许世友将军身后事,无不彰显着共和国军人之间以理想信念为纽带的革命友谊。当向守志在许世友遗体告别仪式上泪流满面时,对战友的追思,对共同信仰的致敬都在此刻化为了一声饱含深意的“珍重”。
纵观向守志将军的百年人生,从大巴山区的游击队长到统率千军的开国将领,从传统步兵指挥员到战略导弹部队开拓者,他用生命践行着了从“守芝”到“守志”的对党和人民的铿锵誓言。无论是长征路上的烽火岁月,还是和平时期的国防建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精神内核,其军事思想中强调的“军民融合”“科技强军”等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在于其超越时空的生命力。这种传承的伟力,最终凝聚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动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逝者已逝,那一抹抹并肩战斗的身影逐渐远去,但是随着我们投身于铸就共和国复兴伟业实践的深入,我们终会明白浪漫主义的信仰和将军们深厚的革命友谊早就将英雄存在的意义烙印于时代的丰碑: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化作民族基因,在新征程上续写新的传奇。
参考文献:
【1】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力挺反腐,批丢失信仰的人可悲可耻.澎湃网.解放军报
【2】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 第二集
【3】向守志:东风导弹试射成功 每个官兵奖励两个土豆.凤凰网
【4】百岁将军忆抗战——访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将军.邢台党史网【5】开国少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6】《向守志回忆录》.向守志.解放军出版社
【7】猛将传奇:和尚将军许世友(一).凤凰网. 【8】河南党史人物——许世友-.河南宣讲
【9】《许世友回忆录》.许世友.解放军出版社【10】《党史学习资料选编(一)》.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11】向守志上将的传奇人生
【12】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创造性阐释和创新性发展.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
【13】弘扬百年黄埔精神. 民革南京市委会.
【14】《华东解放战争——1945 ~ 1949》.刘统【15】哈尔滨三五将军文化博物馆.三五文化网【16】特稿:抗大陈列馆沉痛悼念抗大学员向守志将军. 中红网
来源:作家杨文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