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炎炎夏日,您是不是也短裤背心,空调WiFi西瓜?可您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有一群文化名人,哪怕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也照样衣不蔽体、披头散发!他们就是“竹林七贤”。这并非是为了炒作行为艺术,背后隐藏的,竟是一股席卷帝王圈的“致命潮流”……
炎炎夏日,您是不是也短裤背心,空调WiFi西瓜?可您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有一群文化名人,哪怕是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也照样衣不蔽体、披头散发!他们就是“竹林七贤”。这并非是为了炒作行为艺术,背后隐藏的,竟是一股席卷帝王圈的“致命潮流”……
说起“竹林七贤”,您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几位文人雅士,在竹林里喝酒、弹琴、吟诗作对的潇洒画面?
但您再仔细想想那些古画:嵇康、阮籍、刘伶这几位老哥,为啥总是衣衫不整、甚至赤身裸体?史书上还总爱用“扪虱而谈”(一边摸虱子一边聊天)来形容他们的风采。
您可能觉得,这是名士风流,不拘小节。
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
今天,咱“大嘉聊历史”就跟各位老哥们唠透这件事——他们不是不想穿得体面,实在是身体里有一把火在烧,根本忍不住啊!
这把“火”,就是当时名流圈最高端的“网红产品”——五石散。
这五石散是打哪儿来的?哎,这事儿咱得从顶层设计说起——古代的帝王们,有个共同的人生终极梦想:长生不老。
自从秦始皇派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童女东渡找仙药开始,历代皇帝就在“嗑药成仙”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头。
汉武帝,雄才大略吧?晚年痴迷于用铜盘接露水,拌上玉屑当早餐喝,坚信能长生。结果呢?脑子越来越糊涂,酿成了“巫蛊之祸”,太子、公主、皇后牵连致死,差点把大汉朝都给搭进去。晋哀帝司马丕,小伙子20岁刚当上皇帝,年轻有为,减免赋税,带队扶贫,是个好苗子。可惜啊,误信道士忽悠,把长生药当饭吃,五谷杂粮一口不碰。最后咋样?拉着皇后一起开“仙丹派对”,硬生生把两口子都给药死了,年仅25岁。皇帝谥号里带个“哀”字,您就品品吧。唐朝,成了“丹药重灾区”。唐太宗李世民,千古一帝,聪明一世,晚年却信了一个印度骗子的邪,吃完丹药重金属中毒暴亡。后来的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一个个前仆后继,不是被药死,就是吃药后变得暴躁癫狂,最后被太监或权臣弄死。老李家这爷儿几个,差点就“六位帝皇完”(六味地黄丸)。最惨的还属明光宗朱常洛,苦熬了20年才当上皇帝,位子还没坐热乎一个月,就因为一颗小小的“红丸”一命呜呼,成了明末著名的“红丸案”主角,堪称史上最憋屈皇帝之一。
您看看,从秦始皇到雍正皇帝,多少英明神武的帝王,都倒在了这枚小小的“金丹”之下。这哪是仙丹?分明是“阎王催命单”啊!
帝王们带头嗑药,这风气自然就从上流社会流行开来。到了魏晋时期,炼丹术士们把配方稍微改改,搞出了一个“平民升级版”——也就是咱前面说的五石散。
这玩意儿成分是啥?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听名字就知道,全是石头磨成的粉。吃下去以后,药效发作,浑身燥热难当,精神亢奋,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幻觉。
各位老哥可以想象一下,吃了这药,就跟冬天里猛灌了一斤高度白酒,又像是发高烧到40度,从五脏六腑里透出一股邪热。您还能穿得住棉袄吗?肯定恨不得脱个精光,跳进冰水里才痛快!
所以,“竹林七贤”们不是故意要搞什么“时装潮流”,他们是真的热啊!
史书上把这个过程叫“行散”。名士们吃完药,必须宽衣博带、披头散发、四处溜达,这叫“发散药性”。而且饮食必须冷饮冷食,还得喝热酒(原理类似现在吃火锅配冰啤酒)。整个过程非常痛苦,稍有不慎就可能中毒猝死。
所以,您再看到古画里他们放浪形骸的样子,心里就有数了:那不是潇洒,是副作用;那不是风流,是受罪啊!
回过头看这段历史,真是让人唏嘘。位高权重的帝王将相、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为何集体沉迷于这种“致命毒药”?
无非是对死亡的恐惧,对权力的眷恋,对欲望的无限追求。他们试图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违背自然规律,最终换来的只能是更大的悲剧。
这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了个醒:
追求健康长寿没错,但一定要相信科学,脚踏实地。什么所谓的“神丹妙药”、“祖传秘方”,吹得天花乱坠,其本质可能和古代的“五石散”没啥区别。管住嘴、迈开腿、保持好心态,才是亘古不变的“长生秘诀”。
最后说个冷知识:为啥吃了仙丹的帝王尸体不容易腐烂?因为水银、砒霜这些重金属,本身就有极强的防腐功能。他们用生命,为自己实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肉身不腐”,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所以,下次再有人跟您吹嘘什么保健神药,您就可以微微一笑,给他讲讲魏晋名士“赤膊嗨”和古代帝王“嗑药死”的故事,保证比啥反驳都有力。
来源:大嘉聊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