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计划对多国加征关税,令人意外的是,名单中不见俄罗斯的踪影。这一决策瞬间引发全球关注,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掀起波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2日,特朗普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计划对多国加征关税,令人意外的是,名单中不见俄罗斯的踪影。这一决策瞬间引发全球关注,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掀起波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于4月6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给出一种解释:特朗普政府未对俄罗斯征收关税,旨在避免干扰正在推进的俄乌和平谈判。哈西特强调,鉴于俄乌谈判正处于关键阶段,此时对俄罗斯加征关税,无疑是在谈判桌上增添复杂因素,可能危及谈判的顺利进行,影响众多美国、乌克兰及俄罗斯民众的生活。从谈判逻辑角度分析,这种解释具备一定合理性。
白宫(资料图)
谈判进程需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减少可能引发争议或阻碍的新变量,以促进双方聚焦核心议题,寻求和平解决方案。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部分观点认为,国际政治谈判本就充满变数与博弈,在适当节点引入新议题或筹码,有时反而能推动谈判取得突破,单纯为维持现状而搁置关税举措,是否过于保守,有待进一步观察。
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则从另一视角给出说法,称因美方过往实施的制裁,已使美俄之间“难以开展任何有意义的贸易”,所以此次关税名单中没有俄罗斯。这一观点有其现实依据,长期以来,美国针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涵盖金融、能源、科技等诸多领域,极大压缩了双边贸易空间。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也指出,俄美贸易额本就不大,两国间“几乎不存在经贸关系”。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资料图)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美俄贸易规模持续萎缩,在各自对外贸易总量中占比极低。在这种贸易现状下,对俄罗斯加征关税所能产生的经济影响或政治威慑力有限,从贸易层面考量,俄罗斯未被列入关税名单似乎顺理成章。然而,若深入剖析,贸易额低虽是事实,但关税政策往往兼具经济与政治双重属性,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常借经济手段达成政治目的,此次放弃对俄关税施压,背后政治意图或许更为关键。
回顾近期美俄关系动态,诸多迹象表明双方正积极寻求关系缓和契机,这或为俄罗斯未被列入关税名单的深层原因。2025年2月12日,特朗普与普京进行长达1.5小时的交谈,开启高层对话新通道。随后,2月18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达成多项协议,包括建立磋商机制、推动俄乌冲突解决及恢复外交使团运作等。
3月11日,美乌在沙特达成“30天临时停火协议”,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紧接着访俄,与普京举行约4小时闭门会谈。3月15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俄外长拉夫罗夫通话,就结束俄乌冲突下一步举措深入交流。3月18日,普京与特朗普再度举行电话会晤,通话时长创历史纪录,双方围绕乌克兰局势、双边关系正常化等议题展开详细且坦诚的意见交换,同意俄乌同时放弃袭击对方能源基础设施,为推动全面停火积极努力。一系列高层互动彰显美俄改善关系、推动俄乌冲突和平解决的意愿,在此背景下,对俄罗斯加征关税显然与缓和局势的大方向相悖。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资料图)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也对这一决策产生影响。自从共和党两年前掌控众议院,今年1月特朗普入主白宫并控制参议院后,部分共和党人对乌克兰问题态度渐趋冷淡。特朗普上任后,试图斡旋结束乌克兰冲突,对俄罗斯采取更为和解的立场。而美国国会内部,尽管部分议员坚决挺乌反俄,但两党在乌克兰问题上分歧逐渐显现。在此情形下,对俄罗斯加征关税可能在国内引发更大政治争议,不利于特朗普政府推进其外交政策议程,尤其是在俄乌和平谈判关键时刻,避免国内政治分歧干扰谈判进程成为重要考量因素。
从国际社会反应看,特朗普此次关税政策引发多国强烈反对。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称该政策“没有逻辑依据,违背两国伙伴关系基础”;巴西外交部对特朗普宣布对巴西等国加征关税表示“遗憾”,并评估包括诉诸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应对措施;加拿大总理卡尼誓言与关税政策“对抗”。众多国家的反对表明,美国单边关税政策破坏全球贸易秩序,引发国际社会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担忧。在这种国际舆论压力下,美国选择不对俄罗斯加征关税,或意在避免进一步激化与俄罗斯及其他国家的矛盾,减轻国际舆论指责,维护自身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形象与影响力。
来源:棱镜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