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被抹去的记忆:中国军队曾三次进驻日本本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6:12 1

摘要:在网上有群魑魅魍魉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说,有史以来中国的军队就没进驻过日本本土,而日本却侵占过中国,它们以此为根据说什么历史上的大和文明就强于华夏文明!可是连他们日本主子都承认他们的文明源自华夏,这些二鬼子却敢大言不惭的在这胡说八道!

文/胡铁瓜

在网上有群魑魅魍魉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说,有史以来中国的军队就没进驻过日本本土,而日本却侵占过中国,它们以此为根据说什么历史上的大和文明就强于华夏文明!可是连他们日本主子都承认他们的文明源自华夏,这些二鬼子却敢大言不惭的在这胡说八道!

不过这里先不讨论历史上的华夏能否看得上日本那块烂地儿,就说中国的军队历史上其实至少曾三次驻军日本!记住,是驻军,跟现在美国一样的驻军!

这事还真不是我在这学殖子那样胡说八道,如果翻一翻唐宋的史料,再对照日本那边的记载,就能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公元664年,也就是唐朝刚打赢白江口之战的第二年,有个叫郭务悰的唐朝将领,带着两千人去了日本,而且不是去一次,是前前后后去了三次,从664年一直到672年,跨度将近十年。

在这里我先得说清楚这件事儿的背景,不然怕有人整不明白,唐朝为啥好好的非要往日本那块地儿破地儿派人。663年的白江口之战,估计很多人都听过,但这场战斗给日本削的有多特么惨,可能就没概念了。当时朝鲜半岛可以说是打乱套了,当时半岛上的亲日政权百济被唐朝打垮了,于是百济的残余势力就去求日本帮忙,日本当时的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觉得这是个插手半岛的机会,就派了大军过来想棒小弟找回场子,结果就撞上了唐军。

唐军那时候在朝鲜并没有多少人,总共就1.3万人,战船170艘,而日本和百济联军加起来好几万人,战船比唐军多两倍还多。可打起来的时候,唐军直接用火攻,一把火烧了日本400多艘船,海面上全是烧着的船和尸体,日本兵死了上万人,剩下的吓得直接跑路。这一战把日本彻底打懵了,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唐朝的实力这么恐怖,之前那种不知天高地厚想跟唐朝叫板的心思全没了,反而赶紧把都城从奈良迁到近江,就怕唐军趁着大胜之威跨海打过来!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唐朝这边负责朝鲜半岛战事的大将刘仁愿,派了自己的部下郭务悰去日本。按日本后来《日本书纪》里的说法,郭务悰就是个“送还百济俘虏的使节”,说唐朝是把之前抓的百济人送回去,顺便跟日本搞好关系。但这话里的漏洞太多了——你见过哪个使节带两千人去的?而且这两千人还不是普通随从,按中国《祢军墓志》里的记载,这些人全是“甲士”,也就是带甲的士兵,手里拿的兵器、穿的盔甲,跟刚打完白江口之战的唐军一模一样。

更可疑的是郭务悰每次去日本后的动静。第一次是664年,他带着人到了日本的筑紫(就是现在的九州),没过多久,日本就开始在筑紫修“朝鲜式山城”——这种城不是日本传统的样子,而是跟百济、高句丽那边防唐军的城一模一样,明显是怕郭务悰带来的人翻脸;第二次是668年,郭务悰再去,这次之后,天智天皇直接颁布了《近江令》,里面的官制、税法全是抄唐朝的,连官员穿的衣服都改成了唐式,就跟突然认怂要学唐朝似的;第三次是671年,郭务悰走了之后才一年,日本就爆发了“壬申之乱”,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后来的天武天皇)起兵夺权,打赢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天智天皇时期的历史记录全烧了,尤其是跟郭务悰有关的部分,几乎没留下完整的文字。

所以说这事儿越琢磨越不对劲,要是郭务悰真的只是个使节,天武天皇用得着专门烧记录吗?早不烧晚不烧,偏偏郭务悰刚走就烧,这不就是欲盖弥彰吗?而且日本后来的考古发现,也跟他们自己的史料对不上。1998年的时候,福冈县(就是当年的筑紫)挖出来一个窖藏,里面全是唐朝的开元通宝,还有不少唐军常用的铁箭头残片,更有意思的是,窖藏旁边还有个古代的防御工事遗址,里面的夯土技术跟唐朝边境的军堡一模一样。要是郭务悰只是临时来送俘虏,怎么会留下这么多军事痕迹?

我们不得不问:为什么要销毁记录?这里‬到底有什么事情如此见不得光?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郭务悰可能根本不是普通使节,他带领的那两千人,很可能是一支占领军。

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白江口之战后,唐朝完全有能力和动机在日本派驻军事力量。当时唐军在朝鲜半岛已经站稳脚跟,水军实力远超日本。派遣一支两千人的部队驻守关键岛屿,从军事角度看完全可行。

而且从后续发展来看,日本在之后二百多年间一直对唐朝保持恭顺态度,频繁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原文化。这种转变如果仅仅是因为一场海战的失利,似乎有些说不通。但如果是唐朝军事力量实际存在于日本领土上,那么一切就说得通了。

再看中国这边的史料,虽然《旧唐书》《新唐书》里没专门给郭务悰立传,但《旧唐书·东夷传》里提了一句:“刘仁愿遣朝散大夫郭务悰使于倭国,因留兵镇守。”“留兵镇守”这四个字很关键,要是普通使节,顶多是“出使”,怎么会“留兵镇守”?还有《祢军墓志》,祢军是当时跟着刘仁愿打百济的将领,墓志里写了一句“千秋僭帝,一旦称臣”,这里的“僭帝”指的是谁?当时能跟唐朝叫板的“帝”,除了日本天皇,没别人了。这是不是说,日本天皇那时候其实是向唐朝称臣了,而郭务悰带的两千人,就是来盯着他们的?

现在日本学界对这事儿的态度也很有意思,以前他们都跟着《日本书纪》说郭务悰是使节,可近几年随着考古发现越来越多,不少学者开始改口。比如日本九州大学的笹山晴生教授,就写过论文说:“筑紫地区的唐代遗迹,显示出长期驻军的特征,而非短期外交访问。”还有江户时代编《大日本史》的时候,编书的人其实已经发现了矛盾,所以在书里加了一句“唐兵曾屯驻筑紫”,但又不敢明说,只能解释成“临时协防”,这明显是怕承认唐朝曾在日本驻军,丢了所谓的“神国脸面”。

另外‬天武天皇销毁记录的行为,更像是在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日本曾经被迫接受唐朝的军事存在。这对于一个自称“神国”的国度来说,无疑是难以启齿的耻辱。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唐朝这么厉害,为啥不直接把日本纳入版图?其实不是不想,是没必要。唐朝当时的重心在西域和朝鲜半岛,日本远在海上,而且当时的日本还很落后,除了粮食,没什么唐朝需要的资源,与其花力气占领,不如让他们称臣纳贡,顺便学唐朝的制度,这样更省心。而且郭务悰带的两千人,更像是个“威慑力量”——我在你家门口放一支军队,你就不敢再跟我作对,这比真刀真枪再打一场划算多了。

还有就是以大唐惯性来看,一般这种驻军都是会帮忙整顿当地政治制度、文化教育、法律秩序、输出技术等等,这波日本赚大发了,还删了记录,真是做好事不留名,难怪日本这么爱大唐!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