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向盘明明在我手里,车子却像发了疯一样往前冲!”回忆起4月2日下午那惊魂一刻,西安的赵女士声音仍止不住颤抖。彼时,她驾驶着新买的小米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原本信赖的智能辅助系统竟化身“隐形杀手”,让她的爱车以70公里的时速径直撞向一排路桩。撞击声、金属撕裂声、
“方向盘明明在我手里,车子却像发了疯一样往前冲!”回忆起4月2日下午那惊魂一刻,西安的赵女士声音仍止不住颤抖。彼时,她驾驶着新买的小米汽车行驶在高速路上,原本信赖的智能辅助系统竟化身“隐形杀手”,让她的爱车以70公里的时速径直撞向一排路桩。撞击声、金属撕裂声、安全气囊弹出的爆响交织在一起,赵女士大脑一片空白。更令她寒心的是,事后小米售后的回应——“基础款没装激光雷达,识别不了路障”,直接将这场事故归咎于车主的选择。智能驾驶的“高科技光环”下,究竟藏了多少消费者不知道的致命盲区?
4月2日午后,西安某高速路段车流平稳,阳光透过车窗洒在赵女士紧握方向盘的手上。她驾驶的这辆小米汽车是两周前刚提的基础款,购车时销售极力推荐的“智能领航辅助系统”让她心动不已。多次短途试用后,赵女士对这辆车的科技感愈发信赖。然而,她万万没想到,这份信赖险些让她付出生命的代价。
当天下午2时许,车辆驶出收费站后,系统突然提示:“可开启领航辅助功能。”赵女士回忆,当时她已连续驾驶近两小时,略感疲惫,便顺势按下启动键。起初,车速保持在40公里/小时,一切正常。但几分钟后,车辆突然加速至70公里/小时,直冲向一处匝道口的路桩隔离带。“我全程盯着前方,眼睁睁看着车子对路桩毫无反应!”赵女士猛踩刹车,刺耳的摩擦声中,车头重重撞上路桩,保险杠碎裂,引擎盖扭曲变形,路桩被撞得七零八落。若非她反应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事后,赵女士将行车记录仪画面提交给小米售后,对方却给出一个令舆论哗然的解释:基础款车型未配备激光雷达,无法识别静止路障。这一回应迅速点燃网友怒火——“明知基础款有缺陷,为何销售时不明确告知?”“售价近20万的车,连基本安全都保障不了?”更有技术博主指出,激光雷达本是智能驾驶的核心传感器,缺失后系统如同“盲人摸象”,尤其在高速场景下,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几乎形同虚设。
事实上,这已非小米汽车首次陷入“智驾危机”。就在三天前,安徽铜陵高速路段,一辆小米SU7在开启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后,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撞上施工路障,车辆瞬间爆燃,三名年轻女性当场殒命。尽管小米紧急澄清事故车辆非车主本人驾驶,并承诺配合调查,但舆论质疑声浪滔天:从宣传时的“智驾天花板”到事故后的“功能受限”,小米是否存在过度营销?
回看小米汽车的营销策略,雷军曾高调直播“全程智驾500公里零接管”,发布会上更宣称“电池安全远超国标”。然而,赵女士的遭遇与安徽惨剧形成鲜明对比——基础款与高配版的安全性能鸿沟,消费者是否知情?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小米在销售环节对配置差异轻描淡写,反而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大力推广,导致许多用户误判风险。
更令人深思的是,事故背后折射出整个行业对“智能驾驶”的盲目追捧。社交平台上,不少车主炫耀“开车睡觉全靠智驾”,甚至拍摄视频挑衅传统驾驶方式;车企为抢占市场,将尚未成熟的技术包装成“颠覆性创新”。然而,血淋淋的现实警示:当系统将路桩识别为“空气”,当AEB(自动紧急制动)对静止障碍物毫无反应,所谓的“科技赋能”反而成了致命陷阱。
赵女士的经历,或许能给狂热的智能驾驶泼一盆冷水。事故后,小米售后为其免费检修车辆,态度堪称“周到”,但她直言:“再也不敢用任何辅助功能了。”这并非个例,社交平台上,“小米汽车退订潮”“二手市场现智驾恐惧症”等话题持续发酵。消费者的觉醒,是否会让车企重新审视“激进创新”与“生命安全”的边界?
方向盘终究要握在自己手中——这是赵女士用一场生死劫难换来的教训。当科技的光环遮蔽了人性的谨慎,当资本的狂欢碾压了责任的底线,我们不得不追问: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究竟是解放双手,还是守护生命?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散落高速的扭曲路桩里,藏在三位女孩未能等到的婚礼中,藏在每一个消费者按下“自动驾驶”键前,那片刻的犹豫与不安。
来源:俄罗斯女孩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