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棚种出“黑金子”,树林藏着“黄金药”,手机成了“新农具”。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乡,峰源乡探索高山小乡“小而美”“小而精”发展路径的实践,正为山区共同富裕写下新的注脚。
大棚种出“黑金子”,树林藏着“黄金药”,手机成了“新农具”。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乡,峰源乡探索高山小乡“小而美”“小而精”发展路径的实践,正为山区共同富裕写下新的注脚。
4月7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于会游一行穿越蜿蜒山路,深入莲都区海拔最高的峰源乡实地调研。区委常委、纪委书记、区监委主任蔡昱参加。
在正岙门村羊肚菌种植基地,16亩冬季闲置大棚“变身”为产值超百万的“黄金田”,四季“菜菌轮作”模式下,亩产最高800斤,户均增收3000余元。不远处,叶忠平林下黄精基地中,300余亩黄精在杉木林、红花油茶和猕猴桃林下悄然生长。而在孙畲村中华大蟾蜍养殖基地,首批引种的1000对蟾蜍正为濒危药用动物养殖产业化探路,未来成蟾规模可达到每亩4000只,预计年产值可破千万。发展特色产业,小乡镇也能孕育出共富金钥匙。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高山羊肚菌,炖汤鲜掉眉毛!”在红色直播间共富工坊,库坑垟村村干部正对着手机吆喝。2024年以来,60场助农直播让笋干、土鸡蛋等“山味”飞出高山,创收90余万元。另一边的小上垟农耕园共富工坊里,茶叶自动化生产线正轰鸣运转。“机器换人,效率翻倍!”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茶叶加工提升项目,升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粗制茶叶量 20 吨、产值 80 多万元,为全乡1000 亩高山茶园提供代加工服务、为农户增加收入150万元。数字赋能,“云端”山货的出山路更加宽广。
“养老管家”托起银发幸福梦。每到中午时分,峰源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是飘出阵阵饭菜香。这座投资500万元的服务中心,以“集中堂食+送餐上门”的配餐模式服务35位老人,累计“助餐”超2.8万次。
在海拔最高的莲都乡镇,养老服务的温度从未“打折”。在调研中,于会游强调,要坚持急群众之所急,认真落实上级关于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决策部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群众身边延伸,真正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党员干部受教育、基层作风大转变。
在座谈会上,于会游听取了峰源乡工作情况汇报。他指出,全乡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认识,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切实扛起职责使命,推动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抓实队伍建设、项目管理、共同富裕,为促进全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他强调,要做好品牌文章,整合农文旅资源,聚合农业特产、文化地标、旅游体验及乡村治理成果,构建“云上峰源”“峰源1000”品牌矩阵,以IP输出为核心扩大品牌辐射力。要做好项目文章,围绕“十五五”规划目标,聚焦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生态康养、三产联动等领域,构建前瞻布局、梯次推进的项目储备体系,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支撑。要做好空间调整文章,紧抓政策机遇,系统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用地布局优化,引导卫生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向中心区域集聚,打造“一核多能”民生综合体,破解偏远地区空间碎片化难题,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要做好风貌文章,紧扣“自然底色+现代美学”,聚焦重点村落、乡域核心区构建全域风貌管控体系,强化公共空间卫生治理,通过细节管理展现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要做好公共服务文章,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盘活养老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存量资源,探索“老幼共托”复合功能模式,同时强化民生实事闭环管理,承诺一件兑现一件,以成果导向夯实基层治理公信力。要做好跨山共富的文章,提升强村公司管理水平,创新“飞地经济+强村公司”跨山联动机制,推进高山蔬菜基地、飞地园区等项目建设,以实效导向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增收。
记者| 刘 雅 孙 斌 蒋王杰
摄影| 程子齐编辑| 刘 雅
责编| 孙 斌审核 | 凡 影
来源:莲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