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群体成了艾滋病“高发人群”?身体若有这些表现,或已被感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22:15 1

摘要:参考文献:1. 《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版2.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年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3. 《艾滋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参考文献:

1. 《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版

2. 《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年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年

3. 《艾滋病毒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指南(2021年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在许多人印象中,艾滋病似乎是离普通人很遥远的一种病,仿佛只有“特殊群体”才会感染它。

但现实却像一面镜子,毫不留情地打破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安全感。一位年过六旬的退休教师,生活规律、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医院都很少去,某次体检却被查出感染了HIV。

他百思不得其解,一度以为是医院弄错了。而另一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健康阳光、感情稳定,居然也步入了“高危人群”的行列。

这样的反差和冲突,说明了一个被忽视的现实:艾滋病的高发群体,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

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依然停留在上个世纪,认为它只存在于“吸毒者”“性工作者”或“同性恋群体”中。

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艾滋病的传播早已“跳出”了原有的圈层。在最新的临床数据中,有两个群体的感染率正在不声不响地上升,一个是中老年群体,另一个是年轻的大学生群体。

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群体,正在成为新的艾滋病“高发人群”

为什么会是他们?这就得从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说起。中老年人往往认为自己“早就过了那个年纪”,对性健康的关注远不如年轻人,加上宣传普及相对薄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

而且很多人抱着“老夫老妻了,哪还能出什么事”的心态,实际上在退休后反而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和社交圈的拓展,部分人会有新的感情经历,却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更不会主动去检测HIV。

年轻的大学生群体则是另一种情况。他们大多对性有极大的好奇心,但又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

性教育的缺位,让一些人对安全措施持随意态度。再加上现代社交方式的变化,交友软件的普及,使得“闪电式”关系频繁发生,但却极少有人会在事前认真谈论防护问题。

在缺乏保护的高频互动中,HIV就像一个潜伏的埋伏者,悄悄地找上门来。

很多人以为,感染了艾滋病,身体一定会很快出现各种严重症状。

但事实并非如此。HIV感染初期可能毫无症状,甚至几年都表现正常,这也是它最具迷惑性的地方。

但只要细心观察,身体还是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比如以下7个相对明确的提示,可能是身体正被HIV悄悄侵蚀

第一,长期低烧但查不出原因。

有些人总感觉自己“火气大”,动不动就发低烧,吃退烧药有效但过几天又反复。查血、拍片都没问题,却迟迟不见好。

这是HIV潜伏期常见的表现,病毒在体内活动,免疫系统不断“打仗”,体温自然就会升高。

第二,顽固性皮肤问题频发。皮肤是身体最大的器官,也是免疫功能的“前哨”。

HIV感染后,免疫力下降,皮肤常会出现真菌感染、带状疱疹、反复湿疹或莫名其妙的皮疹,尤其是那种反复发作、不易治疗的皮肤问题,要引起警惕。

第三,持续性腹泻或消化不良。很多人以为腹泻是吃坏了肚子,但如果没有明显饮食问题,却长期拉肚子,吃药也不见效,很可能是免疫系统被削弱,肠道菌群失衡。

这种慢性的、无明确原因的胃肠道症状,也是HIV感染的一个暗示。

第四,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正常人偶尔上火可能会长口疮,但如果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口腔溃疡,甚至溃疡范围广、疼痛感强,可能是免疫力严重下降的结果,HIV感染者常见此类表现,尤其是合并口腔念珠菌感染时,还会出现白色斑块。

第五,体重莫名下降。不是刻意减肥,也没有运动量增加,却在短期内瘦了5公斤以上,这就不正常了。

体重下降是艾滋病发展期常见症状,医学上称为“消耗综合征”,体内代谢紊乱、吸收不良、免疫攻击都会导致身体迅速“缩水”。

第六,淋巴结肿大但不疼。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地方,突然摸到硬块,但没有疼痛感,也不是局部发炎,这种“沉默的肿大”,可能是HIV感染后的免疫反应。

很多患者在初期体检时就是因为“发现淋巴有点肿”才被查出问题。

第七,夜间盗汗严重

有些人睡着后经常出汗,甚至汗湿了枕头和被褥,这种非生理性的夜间盗汗,常见于慢性感染和肿瘤性疾病,也是HIV感染者早期的一个表现。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开始担忧:这些症状我也有几个,是不是就一定感染了艾滋病?当然不是。上面这些表现并不是HIV感染的“专属症状”,但如果出现多项,而且长期存在,就有必要去医院做一次HIV抗体检测。

检测是唯一可以确认你是否感染的方式,猜测只会让你更加焦虑。

在公众认知中,艾滋病依然被严重污名化。

很多人羞于谈论,甚至觉得“谈艾色变”。但在医学上,艾滋病就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现在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可以让感染者的病毒载量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也就不会继续传染别人,生活也可以像常人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目前的艾滋病防控策略已经非常成熟,所有正规医疗机构都提供匿名检测服务,保护隐私,避免歧视。

治疗药物也已纳入医保范围,国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负担。

真正重要的,还是要从源头上预防。

了解HIV传播途径,掌握安全性行为知识,主动使用保护措施,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伴侣的尊重。

除了性传播,HIV还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比如共用注射器、接受未经检测的血液制品等。日常生活中的拥抱、握手、共餐、共用马桶等不会传播HIV,这点必须澄清。

不要因为误解而歧视感染者,也不要因为误会而给自己造成心理负担。

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无知和偏见。

从今天起,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勇敢面对健康问题,不再沉默、不再盲目。

来源:呼吸科项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