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本能?路都走不稳的小奶猫,看见老鼠却毫不犹豫地上前捕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3:43 1

摘要:它匍匐着放轻脚步,蹑手蹑脚靠近老鼠。趁着老鼠不注意,一把将有自己一半大的老鼠抓出来,前爪扒着老鼠,嘴马上咬住了老鼠的颈部,刹那间就控制住了老鼠。可能因为牙齿还不够锐利,这只老鼠被尽管被控制住了,依然在不断挣扎。

信息来源于four-paws,a-z-animals,Tractive,Dezi & Roo。

一只看起来也就刚断奶的小奶猫,自己路都还走不稳,在发现麻袋旁边露出了一条老鼠尾巴后,狩猎的本能瞬间被激活!

它匍匐着放轻脚步,蹑手蹑脚靠近老鼠。趁着老鼠不注意,一把将有自己一半大的老鼠抓出来,前爪扒着老鼠,嘴马上咬住了老鼠的颈部,刹那间就控制住了老鼠。可能因为牙齿还不够锐利,这只老鼠被尽管被控制住了,依然在不断挣扎。

为了进一步限制老鼠的行动,小奶猫直接躺倒,前爪和嘴上的动作不变,后腿也参与了狩猎,不断地蹬着老鼠的身体。一通折腾之后,老鼠还是没见血,依然不停的挣扎。估计这只小奶猫是拿老鼠作为狩猎训练对象,所以没有下死手。

虽然力度可能还不够,但狩猎的技巧是过关的,不知道是它的妈妈教得好,还是它看别的猫狩猎的时候,偷偷学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些从小就是人类带到的小猫,为何长大之后就懂得狩猎?人类显然是不可能教猫狩猎的,但是猫跑出门狩猎老鼠或者鸟,然后带回家给主人看的案例特别多,甚至有将蛇给塞到主人被窝里的。

难道狩猎技巧真的蕴藏在它们的基因当中?

人类最早驯服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食物不被老鼠等啮齿动物侵害。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养养猫纯粹是作为宠物饲养的,但很多猫依然将狩猎当成它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野猫是纯肉食动物,它们以猎获的猎物的肉和胃中的植物为食。

即使吃饱的猫比那些必须打猎才能生存的猫打猎的次数少,但饱腹感和饱腹感并不会让猫完全放弃打猎。它发现这种活动本身非常令人兴奋和有益,以至于即使没有必要,它也会继续打猎。这就是为什么一只吃饱了的猫经常会杀死猎物然后离开。

就算被关在家里,猫也会疯狂跑酷,咬着人类给买的玩具当成猎物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就是一直重复着“寻找猎物、埋伏、猛扑、撕咬”的流程。

这种狩猎的欲望是本能,是猫最独特的行为模式之一,它与繁殖和保卫领地的冲动一样。狩猎欲望不受激素控制,因此绝育后不会减弱。

科学家估计猫在12000年前就被驯化了。经过数千代,它们保留了野生祖先敏锐的狩猎本能。猫狩猎就像繁殖和照顾幼崽一样自然。你的宠物带小动物来找你的第一个原因是她天生的、根深蒂固的狩猎和寻回本能,它想把猎物带回安全的地方。

狩猎本能本身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你的猫会把她的猎物放在一个明显的地方,它知道你会找到它。对于你的猫的礼物,一个常见的解释是,这是它对与它生活在一起并爱着的家庭的最高赞美。它想和你分享它的猎物,或者可能感谢你给它的爱和食物。

在野外,母猫会教幼猫如何捕猎。当幼猫还很小的时候,母亲会把猎物带给幼猫。随着幼猫长大并掌握了捕猎技能,它们会跟着母亲一起捕猎,边走边学。而从小没有妈妈的幼猫长大后也会尝试着狩猎,并且总会练习得有模有样,这些都是刻入基因的。

猫作为天生的猎手,若放任其在户外捕猎,不仅会对猫自身造成潜在威胁,同时也可能给其他野生动物带来生存风险。

猫在捕猎时并不会刻意区分目标是否为野生动物,只要是能够捕获的猎物,它们往往都不会放过,这种行为无疑会对野生动物种群造成损害。因此,从保护其他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角度出发,我们应尽量避免让猫在户外自由活动。

对于猫本身而言,外出捕猎的宠物猫在捕食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诸多危险。例如,它们可能会被啮齿类动物的尖锐牙齿咬伤,甚至因食用不洁的野生猎物而感染疾病。其中,寄生虫感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这些寄生虫一旦进入猫的肠道,就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并有可能进一步传播给其他宠物或人类。

弓形虫病是户外猫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寄生虫病。猫在捕食受感染的老鼠或大鼠,或是接触受感染的粪便、土壤时,都有可能摄入弓形虫病的寄生虫卵。这些寄生虫在猫体内完成生命周期后,虽然猫本身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却有可能将寄生虫传染给处理猫砂时不慎吞下虫卵的人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一旦感染弓形虫病寄生虫,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对胎儿和孕妇自身都构成极大威胁。

此外,鼠疫、钩端螺旋体病以及汉坦病毒等疾病也常由啮齿类动物传播,它们既可能通过猫作为中间宿主传播给人类,也可能直接由啮齿类动物传播给人类。

为了确保安全,当猫从户外带回猎物时,我们应佩戴一次性手套进行处理,并妥善处理死去的动物。同时,应尽可能阻止猫食用这些猎物。在清洁猫砂盆后,务必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双手,以防止寄生虫和病菌的传播。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