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5 19:06 2

摘要:玉皇大帝被视为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统领,其名号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亦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在民间,人们多亲切地称他为玉皇、玉帝。

玉皇大帝被视为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统领,其名号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 ,亦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在民间,人们多亲切地称他为玉皇、玉帝。

玉皇大帝的诞生和发展,是一个历经漫长岁月、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复杂过程。在道教正式创立之前,中国传统神话中就存在着一位被视为最高主宰的天帝——昊天上帝。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地自然的认知有限,面对浩瀚宇宙和神秘莫测的自然力量,心生敬畏,于是创造出了天帝这一神格,认为他能掌控风雨雷电、四季更迭,主宰人间的一切事务。从商周时期帝王对天帝的祭祀中,就可看出天帝在当时人们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东汉时期,道教正式诞生。早期道教的主神并不固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直到东晋葛洪时期,元始天王出现,南朝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中将元始天王列为玉清三元宫中的第一中位,应号元始天尊,自此确立了道教最高主神的地位。而在同一时期的《真灵位业图》中,也首次出现了“玉皇道君”和“高上玉帝”的称呼,不过此时他们只是元始天尊的下属之神,地位远不如后来的玉皇大帝。

到了唐代,道教得到空前发展,玉帝信仰广为流行。一方面,唐代统治者视自己为老子李耳的后人,大力推崇道教,这为玉帝信仰的传播提供了政治支持;另一方面,文人墨客在诗作中频繁提及“玉皇”,如李白的“人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进一步渲染了玉帝的神圣形象。同时,道教徒在大约成书于唐宋之际的典籍《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中记载了玉皇大帝的出身和来历:光严妙乐国的国王和王后一直没有子嗣,某一天夜里王后梦见太上道君将一个婴儿抱给她,醒来发现果然怀孕了,怀胎一年后产下一子。这位王子一心求道,于是舍弃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道修行,渡化众生,辅国救民,经历了三千多年修成金仙,又经过一千五百五十五劫,最终成为了掌管天、地、人的最高主宰,被称作玉皇大帝 。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道教中的玉帝和民间信仰中的天帝逐渐合二为一,合称为“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成为民间信仰体系中的最高天神之一。

宋代,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对道教神话做了整理,将道教主神之间的关系打通,为玉帝巩固道教主神的地位提供了理论支持。宋真宗和宋徽宗对玉皇大帝信仰尤为重视,宋真宗于1015年上玉皇圣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于1116年将昊天上帝和玉皇大帝进行合并,上玉帝尊号“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大上帝”,使得玉皇大帝在民间信仰中最高天神的地位最终确立起来,其信仰也上升为国家信仰。元明两代,尽管统治者兴佛抑道,但在世俗神话中,玉皇大帝仍被视为最高天神,特别是《西游记》问世后,玉皇大帝主宰三界的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成为朝廷与民间均认可的最高神。不过在道教内部,玉皇大帝始终位列“三清”之下 。

玉皇大帝作为道教神系的核心,拥有极为广泛的神格职能。他统御诸天、综领万圣,是天界至尊之神,总管天神、地祇、人鬼,全面掌管三界(按道境划分,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方(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的一切事务。无论是天庭中众神的修行、司职,还是人间帝王的命运、王朝的兴衰更替,乃至地府阴司中亡魂的审判轮回,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为了更好地管理三界,玉皇大帝还派遣紫微北极大帝掌管天地经纬,勾陈上宫大帝执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后土皇地祇掌管阴阳生育、大地山河 。同时,他还负责安排众神的职责和分工,维持着整个宇宙秩序的稳定运行。在道教的观念里,天地万物、阴阳造化皆离不开玉皇大帝的主宰和安排,他如同一位精密的宇宙秩序维护者,确保三界运转有条不紊,不偏离正轨分毫。

此外,玉皇大帝还具有灭罪消灾、赐福的职能。在道教典籍《玉皇赦罪锡福宝忏》中记载,玉皇大帝能够渡化众生,即使是罪孽深重的人,只要诚心供奉玉皇,真诚忏悔,也能得到玉皇的理解和宽恕。他还可以消除灾祸,使人们延寿获福,因此受到无数信众的敬仰和膜拜,人们通过祭祀、祈福等方式,向玉皇大帝表达崇敬与感恩,祈求他的庇佑和赐福。

来源:安时处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