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为了保存知识与文明的火种,国立浙江大学举校西迁,踏上了行程2600公里的漫漫长路。在西迁的队伍中,有一位格外特殊的成员——文澜阁馆藏《四库全书》。
贵阳地母洞,抗日战争期间,文澜阁本《四库全书》 曾放于此
西迁护书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为了保存知识与文明的火种,国立浙江大学举校西迁,踏上了行程2600公里的漫漫长路。在西迁的队伍中,有一位格外特殊的成员——文澜阁馆藏《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丛书,共抄7部,约8亿字,乾隆时期耗时13年编成,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7部《四库全书》分别藏于南北7座皇家藏书阁。其中4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盛京(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的文津阁,称“北四阁”。后抄好的3部为便于江南学子借阅,分别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所谓“南三阁”。
近代以来,《四库全书》多部抄本因兵燹、战火被毁。到20世纪30年代,只留下3部半——故宫博物院藏文渊阁本、沈阳故宫藏文溯阁本、北平图书馆藏文津阁本,以及经过战乱之后3次抢救补抄、人称半部的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本,尚得保存。
七七事变后,为防止文澜阁馆藏《四库全书》遭到日本人掠夺,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的陈训慈未雨绸缪,一边命“总务组赶制木箱,准备迁移”,另一边则积极筹措运费。战火频仍,《四库全书》迁运困难,当时的教育局又不甚重视,无奈之下,陈训慈向自己的恩师,时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求助,希望能够由学校协助《四库全书》的迁运。由此,浙大人与这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结下了不解之缘。
撤离工作本就繁巨,特别是在纷飞的战火中。为运输《四库全书》,浙大师生的行李中不得不再增添100多个货箱。他们一边时刻提防可能的空中袭击,一边忍受着饥倦,日夜兼程地赶路。
库书的迁移,几经波折,历尽艰难。学校先是雇民船,将库书迁至富阳石马村赵宅,后迁至建德松阳坞再至金华,继而觅车运至龙泉。后又从龙泉启运,自福建浦城而至江山峡口,再上浙赣铁路,过江西,到湖南长沙,从湘北到湘西,直奔贵州贵阳。如此经过5个月的跋涉,终于将库书存于贵阳西部的张家祠堂。后因日寇轰炸贵阳,《四库全书》被迁入距离贵阳城北4公里一个名叫“地母洞”的洞穴,由两名工作人员留在后方看守。
黔南地区阴雨不断,地处深山的洞穴虽使库书免于战火,但潮湿的环境却于无形中破坏着纸张与墨迹。在《四库全书》秘藏贵阳的5年零8个月里,浙大还负责了图书的定期搬运、晒书、清点、回阴。竺可桢校长亦十分关注《四库全书》的保存,曾多次亲自实地考察,指导库书的保存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一年春秋两季必须晒书,一次要晒3个月……因与杨、蓝二人商定,屋须改用瓦片,箱中书籍须晒曝,而该地必须有人主持,因此不能不有预算,约计每月160元之谱。”
1946年7月5日,颠沛流离近9年的《四库全书》最终完好无损地回到杭州,浙大师生功不可没。
重寻史迹
2007年8月,浙江大学成立求是文化宣讲队,19名队员跟随指导老师陶珺,开启了寻访《四库全书》西迁史迹之旅。
在贵阳寻访地母洞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当地很少有人知道这一藏书洞的存在。通过四处询问,长途跋涉,再与历史照片资料对照比较,师生们终于在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密林中,找到了荒芜的昔年藏书地——地母洞。令大家感到惋惜的是,当时,这个使国宝免于战争硝烟损毁的藏书洞,并没有任何的标识和保护措施。
被遗忘的不只是地母洞的遗址,更是浙大人历尽艰辛守护国宝的历史。寻访结束后,队员们撰写了调研报告,刊登于浙江大学的求是新闻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地母洞,保护历史遗址。
2007年,时任贵州省图书馆副馆长的钟海珍老师看到了队员们撰写的报告。长期以来,钟海珍老师一直致力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四库全书》西迁历史的失落令她遗憾,队员们的话语也深深刺激到了她:“这确实让我感到我们图书馆在前面做的这么多工作,都被湮没在了历史中。”
此后,钟海珍也在工作中留心地母洞的相关资料。2015年,国家图书馆向全国征集抗战时期保护古籍的史料,钟老师又想起地母洞的故事,便在档案馆里寻找档案资料。几经周折,终于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273页的珍贵史料——《代管文澜阁〈四库全书〉档案》,这段“被人们忘却的历史”得以揭开尘封。
在媒体的宣传和各界的呼吁下,《四库全书》和地母洞的联系、浙大和贵州的情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相关保护工作得到了浙江大学、浙江省政府和贵州省政府三方的大力支持。
为保护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浙大师生最终将库书安全秘密地存放在了贵阳地母洞,并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库书进行科学、认真、细致、持久的除湿防护
触摸旧迹
2022年8月,作为浙江大学求是文化宣讲队的一员,我和队员们有幸在贵州省图书馆原副馆长钟海珍、浙江大学贵州校友会会长黄德本和文澜院讲解员等的带领下,前往贵阳市鹿冲关森林公园的地母洞、文澜院,回忆这段浙大人守护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动人历史。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我们爬上文澜山栈道,沿途石碑上刻着“骤”“险”“溺”“藏”等9个字,它们精准地概括了《四库全书》的迁徙历程。拾级而上,我们遥遥看见了地母洞,洞前的青石上书“地母洞”,字体遒劲古朴。洞口处砖石堆砌成台阶,木架瓦片沿着洞势搭就,木箱安放在其中眼前的一切与竺校长的老照片上别无二致,仿若历史重现。在地母洞前,我们与钟馆长、洪星老校友、黄德本会长等合唱浙江大学校歌《大不自多》。歌声里,昔日战乱护书之景历历在目。
如今,地母洞已经成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鹿冲关森林公园还建有文澜院——文澜库书西迁贵阳纪念馆,那里存放了影印《四库全书》等珍贵的史料。
浴火文澜,历劫西迁,《四库全书》经重重劫难终得以保存,离不开近代知识分子对厚重历史的珍重,对文脉传承的自觉。浙江大学与文澜阁馆藏《四库全书》结下的这份情缘,已经成为每一位浙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程一鸣(浙江大学)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专业综测双第一,直博清华!他说“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和勤奋,差距是可以追平的”
投稿邮箱:chinaun@126.com
🔻🔻🔻来源:中国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