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1000公里只为回家干饭,鸽子竟然是这样被驯服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12:34 1

摘要:鸽子在古代就经常作为信鸽来传递书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没有利用鸽子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但是信鸽运动却一直没有消失,信鸽运动有着“带翅膀的赛马”的美誉。在我国最盛大的当属中国信鸽国家赛,比赛项目从300公里到1000公里八个级别,由此可见信鸽的远程飞行和路线识

鸽子在古代就经常作为信鸽来传递书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没有利用鸽子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但是信鸽运动却一直没有消失,信鸽运动有着“带翅膀的赛马”的美誉。在我国最盛大的当属中国信鸽国家赛,比赛项目从300公里到1000公里八个级别,由此可见信鸽的远程飞行和路线识别能力是非常强悍的。

图源:新华社

鸽子如何通讯?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在古代鸽子如何进行通讯呢?或许由于影视剧的渲染,人们对信鸽有着某种误解。鸽子送信,其实并不是告诉它目的地在哪里,而是把从目的地带出来的鸽子放之归巢。所以,鸽子只能和它的巢所在的位置单点联系,不能随便设置目的地,这是定点通讯。如果想互相通讯,那就更好办啦,带走对方的鸽子就行。比如AB双方通信,A带走B的鸽子,B带走A的鸽子,双方就可以一来一回通信的,可以通信多少回取决于带走多少只鸽子。

鸽子的通讯逻辑搞清楚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派出去的鸽子如何能准确地归巢?在GPS定位出现之前,人们都是靠地图或者是地标来确定自己的位置,鸽子脑海中是否有地图呢?显然没有,它们之所以可以认路就是因为它们能够感受人类无法察觉到的东西,磁感线

地球磁场

科学研究表明,在鸽子的大脑中有53个特殊的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组成了一个生物导航系统。每个神经元细胞与地球磁场都存在特有的反应,能够感受磁场的极性,以及磁场的倾斜角度,与此同时,大脑中的海马体则负责处理这些空间信息,建立路线记忆。科学家发现,飞行前后,鸽子的海马体会活跃异常,说明它们并非仅靠“感应磁场”,而是将磁场数据整合为导航地图。也就是说,鸽子不是靠“记住哪里拐弯”,而是靠“理解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这不是地图,而是一种天然内置的地球雷达。

这种导航地图是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来后天获得的,实验显示,飞行次数越多、经历方向越复杂的鸽子,导航的速度和准确率就会更高,证明了鸽子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来逐步完善的生物“GPS”。

当然,仅靠神经元的单方作用还不够,鸽子确定方向实际上是多器官综合的结果。2013年,曾有一位生物学家证实,在鸽子上喙部位处,长着一个能够感应地球磁场的晶胞。当鸽子在某个地方呆久了之后,鸽子就会将晶胞对当地磁场强度的反应情况给记在脑中。即使被带到外地,它仍然可以通过晶胞感知到磁场的不同。

曾有人质疑鸽子利用地球磁场导航的准确性,做了个破坏实验:给一些实验鸽子的头上和脖子处,安置了一些线圈,再通过小电池供电形成一个独立的磁场,以干扰鸽子识别磁场的能力。结果,这些鸽子四处乱飞,没有一丝认路能力。这也从侧面有力验证了鸽子利用地球磁场认路的结论。

除了地磁导航,鸽子还可以利用太阳识途,科学家发现鸽子会在晴天利用太阳认路,在阴雨天和夜晚则依靠地磁感应。当然这些也不是鸽子导航的唯一机制,还有耳朵和眼睛,甚至包括皮肤都有作用,这一定是一个多方协作的结果。

那么是只有鸽子才会利用地磁场来回家吗?当然不止,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海龟、鲸鱼等也可以做到,海龟可以记住几十年前自己出生时周围的磁场,因此每年繁殖季节,海龟会跨越几万海里,重新回到陆地将卵产在沙滩的坑洞中。依靠头部可以感应磁性的细胞,可以让细胞按照一定的磁力线排列,然后将这些信息存在大脑中,在每年的繁殖季回到出生地。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都对信鸽如何回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虽然信鸽一般都是家鸽,但不是所有的家鸽都能成为信鸽,它是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筛选的。从古罗马到中世纪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一直在选育“能飞回家的鸽子”作为通讯工具。上千年的人为筛选,叠加自然演化,造就了今天归巢能力最强的鸟类之一—信鸽。它们不仅飞得快(时速60~80公里),还能连续飞行数小时,最远可飞超1000公里。相对于体型,它们的大脑海马体特别发达,空间记忆能力远超大多数鸟类。

那么鸽农们是如何训练的呢?

如何训练信鸽

信鸽的训练要从幼鸽开始抓起,训练由易到难、由近距离到远距离、由基本训练到镜像训练循序渐进。

训练的第一步是会进家门,活络门训练。活络门的特点就是只进不出,鸽子通过出口飞走之后,想要进来只能通过活络门。这是日后开家训练的基础,在25-30日龄的时候,将鸽子放在起降台,让它环顾四周,认识陌生环境, 最后在胆大鸽子的带领下飞进门,连续几次就可以训练成功。

开家训练,就是开始认识自己的家,确保刚会飞的信鸽,还能飞回来。同样的让幼鸽在望台上呆上一周,在老鸽子飞回来休息时,放幼鸽出来和它一起歇脚,回棚吃食。连续两三次之后,就可提前半小时放出幼鸽飞翔,与随后的放出老鸽子一起飞行,一起回棚。还有一种例外的情况,就是你的鸽子是别人赠送或者外面买的,为了防止它飞回去,可以把鸽子头放在水里闷3-5秒,几次之后就记住你的家了。

快速进棚训练,此时幼鸽日龄在60天左右,就可以训练快速进棚,这是夺冠的关键,好比一场500公里的比赛,明明自己的鸽子先到,结果没进棚,晚到的鸽子反而先进棚得到冠军,岂不是要扼腕痛惜。想要训练这种能力也不难,就是不给幼鸽吃食,在每天放飞前不要喂食,让鸽子空腹飞行,越飞越饿,落地就要往棚里钻,这种由饥饿迸发的本能能让它快速学会这个本领。

四方放飞训练,快速进棚训练30天后就可考虑进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训练了。通过四方放飞训练,可提高幼鸽飞翔的方向感。研究显示,信鸽以80公里为半径的范围内多次飞翔,熟悉之后比赛时遇到这一环境,条件反射就会冲刺。以你的鸽棚为中心,进行四个方向的训放,但一定要在一个方向熟悉后再到另一个方向放飞,待四周方向都熟悉后,再做交替方向放飞。训练的距离可以从1公里逐渐增加,最后至80公里。

定向训练,四方训练达到80公里时,就可考虑定向训练了。所谓定向训练,就是固定的地点,做折返飞行,其飞行距离可稍远一些,一般100公里,150公里左右。其要求是一定要与鸽会组织的比赛路线一致。100公里以内可单体放飞。

家飞训练,家飞训练也叫续棚,或叫环舍飞行,是一种巩固性的训练,同时也是增强体质保证健康的需要,要点是一是定时放飞,二是自由飞行。定时放飞每日2次,早七点一次,1-2小时归巢,下午5点放飞一次,这样既可减少飞丢,也可及时归巢。

看到这,大家应该学废怎么训练信鸽了吧~

参考文献:

Mouritsen, H. Long-distance navigation and magnetoreception in migratory animals. Nature 558, 50–59 (2018).

编辑:蓝多多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