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烟雨三国》与2025年《烟雨战国》先后出版后,我考虑写一本《烟雨五代》,谈谈从唐宋之间这段从藩镇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许多人对宋朝崇文抑武诟病颇多,尤其是华夏文明丧失了尚武精神长期被游牧民族霸凌。但面对唐季五代以来“武人跋扈”的惨痛现
2021年《烟雨三国》与2025年《烟雨战国》先后出版后,我考虑写一本《烟雨五代》,谈谈从唐宋之间这段从藩镇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许多人对宋朝崇文抑武诟病颇多,尤其是华夏文明丧失了尚武精神长期被游牧民族霸凌。但面对唐季五代以来“武人跋扈”的惨痛现实,对于读书不多的北宋开君臣而言,也只能“矫枉过正”。宁可降低军队的战斗力,也要限制军功集团的权势,更多是一种无奈,赵匡胤等人也担心自己建立的宋朝,会成为另一个短命王朝“后宋“。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并没有因为大规模叛乱结束进入“中兴“,而是出现了地方节度使割据称雄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安史之乱把唐朝分成两段,前段如同强盛的西周,后段类似纷乱的东周。中晚唐的藩镇如同诸侯国,一些跋扈的藩镇节度使继承完全是家族或者牙兵集团自行决定,朝廷只是承认既成事实。
如果唐朝的皇帝接受现实,不去考虑削藩,或者借鉴汉朝的“推恩令”逐渐把较大的藩镇肢解为较小的藩镇,那么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唐朝依旧可以保持稳定。但唐朝的皇帝都对“统一军令政令”很有兴趣,这就使得唐朝不断出现削藩战争不断出现叛乱。经过唐德宗、唐宪宗、唐武宗等人的削藩战争,逐渐形成了朝廷与藩镇“共活”的局面,即藩镇承认朝廷的权威,朝廷接受藩镇的地位。如果双方就此“停手”,唐朝中晚期极可能像东周一样虽然动荡却保持较长的国祚。但一场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灰犀牛事件“,与一场突然爆发的”黑天鹅事件“,直接导致大唐帝国的崩溃。
这场“灰犀牛事件“就是868年八百远在桂林的徐州戍卒要求”回乡“的庞勋起义,也被称为桂林兵变;另一场”黑天鹅事件“则是875年科举考试失利的曹州”落榜生“报复朝廷的黄巢起义,也被称为王仙芝、黄巢起义。这两场运动,对唐朝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前者不仅发展到20万大军甚至迫使朝廷不得不向沙陀骑兵求援,后者则导致长安陷落出现新政权。在镇压庞勋起义与黄巢起义、秦宗权叛乱过程中,一些藩镇得到快速发展,曾经称雄百年的”河朔三镇“成了”前浪“,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淮南杨行密等”后浪“共同”拍在沙滩上“。
不擅长经济建设的藩镇在“淘汰赛”中逐渐被碾压,擅长经济建设的张全义、张承业,分别成就了朱温集团与李克用集团。朱温、李克用不仅发展为跨州连郡的超级军政集团,而且有决心有计划问鼎中原。
唐昭宗最大的缺憾就是志大才疏,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却不懂得如何借力,例如挑动朱温与李克用“二虎竞食”,而是被朱温当枪使,成为朱温削弱李克用的工具。唐昭宗与当时最强的藩镇李克用“硬碰硬”,不仅让唐朝禁军付诸一炬,而且朱温趁着李克用被朝廷牵制住,迅速控制着河南、山东等地,并把势力深入河北、山西等地,取代李克用成为晚唐最强的藩镇。唐朝禁军崩溃,如果说此前只是河北三镇飞扬跋扈,那么此时即使是中小藩镇就敢于向朝廷作威作福,891年后的唐朝已经名存实亡,朝廷甚至不能控制一州之地。
903年朱温控制了唐昭宗,天下藩镇除了河东李克用、幽州刘仁恭、陇西李茂贞、西川王建、淮南杨行密保持着独立性,其他不是被朱温控制就是承认朱温的“大哥”地位。本以为朱温会成为官渡之战后的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不料朱温却急着自己称帝,这就有了904年朱温弑杀唐昭宗,并在907年弑杀唐哀宗自立为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一些藩镇节度使乘机脱离中央控制纷纷割据称王或者被后梁册封为王以示恩宠,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称帝后,把消灭头号劲敌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作为首要军事任务。908年在朱温大军即将攻入李克用的大本营太原时,李克用病逝,次子“李亚子”李存勖被拥立为晋王、河东节度使。李存勖在监军张承业、大将李存璋等人支持下迅速稳定政局,并在大将李嗣昭、李嗣源、周德威支持下赢得三垂岗之战的胜利,不仅坐稳了河东集团“话事人”的地位,还让朱温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尔“的感叹。
李存勖很快进入“开挂“人生,911年柏乡之战击败朱温大军控制”河北三镇“之一的成德集团,912年蓚县之战重创朱温很快朱温被儿子弑杀,913年消灭幽州刘仁恭、刘守光集团控制”河北三镇“之一的幽州集团,915年利用后梁削藩出现内讧的时机控制”河北三镇“中最强的魏博集团,917年击败多次南下骚扰的契丹阿保机,920年从后梁手中夺取河中藩镇,922年平定成德藩镇叛乱稳定了河北局势,923年在魏州称帝重建唐朝史称后唐,同年消灭后梁王朝,925年消灭西川王建集团,全国藩镇纷纷上表服从后唐,只有淮南集团的杨溥(杨行密第四子)、岭南集团的刘䶮拒绝臣服,历史给了李存勖统一天下的机会,却被他浪费。李存勖未能整合河东集团、河北集团、后梁集团的势力,又猜忌功臣引起魏博集团兵变,926年中箭身死,叛军拥立李嗣源称帝。
如果说此前无论是朱温建立的后梁王朝还是李存勖建立的后唐集团都是军事统帅凭军功称帝,那么从李嗣源开始,五代的帝王称帝只能是被军官集团拥立,帝王与军官集团从主从关系(帝王是主)变成主客关系(帝王是客),藩镇节度使受制于牙兵,升级为帝王受制于藩镇。从唐明宗李嗣源到周太祖郭威,无不如此。
954年郭威的养子郭荣(原名柴荣)称帝,史称周世宗。周世宗没有急于削藩,而是在尊重藩镇节度使的前提下,通过对外战争整合内部力量,并精选壮士编入禁军“殿前诸班“。周世宗此举从根本上改变了朝廷与藩镇的力量对比,藩镇节度使对朝廷的威胁被消除,但无意中造成禁军主帅的不臣之心。
赵匡胤是周世宗军事改革的主要执行者,也是主要受益者,更在周世宗南征北战中积累了巨大的军功。959年周世宗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时突发疾病,临终猜忌禁军主帅、郭威的女婿张永德,提拔心腹爱将赵匡胤为新的禁军主帅。960年赵匡胤趁着“主少国疑“发动兵变自立为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北宋,历史从“五代”时期进入北宋时期。
这本书试图通过叙述从桂林兵变到陈桥兵变的晚唐五代历史,找出这些王朝更替背后的社会规律,尤其是对藩镇割据重新作出评价。从“武人跋扈”的晚唐五代,到“文官专政”的两宋明季,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以丧失尚武精神为代价,换取皇位稳固与文化昌盛,究竟谁家欢喜谁家愁?
来源:一梭烟雨江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