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无国界,它能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人类沟通的桥梁。在全球音乐文化互融不断加速的时代,以融合创新打破地域壁垒,通过音乐感知真善美,用东方审美对话全球听众。
专访|冀梦蝶 Mengdie Ji :用古筝的丝弦,弹奏心中那片岭南水乡
文 / 江寒
“音乐是我记忆与情感的归宿。”——冀梦蝶
音乐无国界,它能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人类沟通的桥梁。在全球音乐文化互融不断加速的时代,以融合创新打破地域壁垒,通过音乐感知真善美,用东方审美对话全球听众。
在当代古筝演奏的海外舞台上,有一位青年艺术家以她细腻且丰富的音色、兼容并蓄的音乐观念,以及富于东方诗意的舞台呈现,逐渐在国际乐坛赢得瞩目。她就是古筝演奏家冀梦蝶(Mengdie Ji),一位活跃于伦敦、纽约与中国的青年音乐家。拥有多年在中国和国外学习音乐的经历,和欧美等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合作,这样的经历让她开阔了视野,挖掘中国音乐本土特色加上拥抱国际元素,双向发力,2025年,她参与了多部融合东西方元素的先锋作品的创作与演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在英国首演的室内乐作品——《南音寄怀》。
《南音寄怀》:一曲忆乡的诗意奏鸣
《南音寄怀》(Lingnan Nostalgia)是作曲家邵丽棠(Dr. Litang Shao)在担任卡迪夫大学作曲讲师期间,为冀梦蝶量身打造的原创室内乐作品。该作融合了岭南地方音乐、十番鼓元素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于2025年3月在伦敦 Pavilion Ensemble Chamber Soloists in Spring Concert 中首演,并于6月在纽约演出,由冀梦蝶担纲古筝演奏。
在这部中西融合的作品中,古筝不仅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乐器,更是整部作品中情感与文化记忆的核心承载者。作曲家以自己童年与父亲同游佛山的回忆为灵感,构建出一幅兼具岭南风韵与当代视角的音乐图景。作品融合了广东地方音乐的乙反音阶特色与西方现代技法,借助古筝富有表现力的音色语言,带领听众穿越记忆深处的水乡风情与人文意象。
第一乐章《祖庙行》中,古筝以低音区厚重而神秘的音组开篇,仿佛一缕古韵自佛山祖庙中悠悠升起。其后,通过吟音、泛音与西方管弦乐器的滑音、颤音交融,古筝如画笔般勾勒出岭南古建筑群的静穆与深沉。其延绵不断的和声织体,与木管旋律交织,构成“锦香池上映楼台,烟雨飘零念乡情”的诗意意境。
而在第二乐章《粤味寻“乐”》中,古筝则化身为活跃的“叙述者”,在打击乐的衬托下引领听众走进佛山街头的烟火气息。乐章以“十番长锣”的节奏开启,古筝搭配小镲与醒狮锣鼓,重现传统岭南美食的香甜与中国武术的力量。特别是在模拟岭南武术场景的段落中,古筝与打击乐展开对话,形成富有张力的节奏切磋;而尾声中“趋板”式的主题再现,则透过古筝灵巧的加花与速度变化,将整首作品推向高潮。古筝在其中不仅是民族旋律的传达者,更是文化精神的演绎者。
整部作品借助古筝独特的演奏语汇与音色表现力,将佛山的山水、人情与记忆浓缩为一段跨越文化与时间的音乐旅程,展现了古筝在当代表现中的广阔可能性。
⸻
从岭南水乡到国际舞台
在接受中国音乐网采访时,冀梦蝶表示:
“我希望让古筝不再局限于一个传统的乐器,而是成为世界语言里的一种新的发声方式。”
冀梦蝶出生于中国,自四岁起学习古筝,后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赴英国深造。在她的音乐艺术生涯里,她获得了2018年中国国际青少年古筝大赛职业组金奖、“青乐杯”国际古筝比赛职业组银奖等古筝界知名赛事的奖项, 后亦和多位当代不同国籍的音乐家合作,完成并演出了许多新的古筝作品。
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在重现传统,而是在继续书写它。作为一位演奏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乐家,冀梦蝶亦在英国继续进行她的音乐实践:在伦敦的日子里,她多次和英国本地的音乐家一起积极推动古筝与西方室内乐、电子音乐及多媒体艺术的跨界合作和演出。她也曾在东京、大阪、伦敦、纽约、波兰等地举办演出,而从她的活动经历里不难看出,她的音乐不仅能在演出中打动听众,也正在成为中西现代音乐传播和沟通的桥梁。
这样一位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今后又会以怎样的身姿继续弹奏出多少优美的篇章?请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来源:南都视界